分享

掐丝珐琅增值有哪些决定因素

 博搜艺术 2021-06-03

  掐丝珐琅之所以在几百年里成为宫廷专有的华贵艺术,一方面因为铜胎掐丝珐琅价值不菲,尤其是元、明时期的掐丝珐琅器,胎体厚重,全由纯铜制成,极少的甚至用金做胎;另一方面,掐丝珐琅与生俱来的钟鼎富贵之气,与文人阶 层的隐逸风度形成极大反照,因此被历代帝王当作独 一 无 二的皇权与财富的象征。 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宫里吃年夜饭的时候,唯有皇上用的是景泰蓝餐具,陪宴的亲王贵胄用的都是瓷或银质的餐具,这就跟路易十五的餐桌上要放一只纯金的宝船一样,乾隆皇帝亦以珐琅器来彰显帝王与臣子的不同。掐丝珐琅器是国运昌盛、物阜民丰的佐证,一旦经济萧条,工艺便迅速衰落。解放前夕,掐丝珐琅工艺几乎已经人绝艺亡。解放后,国家开始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和工艺。当下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为掐丝珐琅工艺的再度崛起创造了契机。

  108道工序,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不仅运用了青铜和瓷器的工艺,而且把绘画和雕琢技术也融入其中。这就是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工艺复杂,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在当时主要由皇 室贵 族使用。这件掐丝珐琅赏瓶,掐丝粗细均匀流畅,填釉饱满平整,砂眼较少,鎏金灿然,釉色鲜艳纯正,图案生动逼真,如此精湛的做工符合乾隆时期特点,在清代珐琅器中鹤立鸡群,实属难得一见的掐丝珐琅精品。

  经过三个朝代掐丝珐琅地色与图案色彩关系的研究,可总结出掐丝珐琅在这三个朝代中所展现出的色彩装饰风格是相差不大的,主体图案色彩的黑度和彩度都很相近,并在其中点缀个别不同黑度和彩度的色彩进行调和,这样的配色使掐丝珐琅器的整体看上去色彩较和谐,加入调和的色彩之后也在视觉上有一定的重 点,而每个朝代的色彩都是根据当时社会情况和人们审美状况所决定的,所以在后面的设计实践中,作者会将总结出的掐丝珐琅传统配色规律与现代的色彩相结合,这样才能在传统设计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传承先人智慧结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设计制作现代的珐琅制品。

  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学名为“掐丝珐琅”,俗称为“景泰蓝”的工艺品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元代是引进期,明代是发展期与成熟期,清代是鼎盛期。其中,明代的掐丝珐琅发展主要历经了三个时期:早期宣德年间的快速发展期、中期景泰年间的工艺成熟期和晚期万历年间的复兴繁荣期。据《天府广记》记载:“若奇珍异宝进入尚方者,咸于内市萃之。至内造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永乐果园厂之髹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精巧远迈前古,四方好事者亦于内市重价购之。”借此可知,时至明末,掐丝珐琅与宣德的铜器、成化的瓷器、永乐的漆器相提并论,是当时收藏市场上炙手可热、价格不菲的高端文玩品。

  明代中期的掐丝珐琅狮戏纹三足炉,玉纽木盖替代了一部分铜胎的装饰,其作用与铜胎一样,起到一定的色彩调和的作用,它在整个器皿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这种装饰形式在当时是种创新,在以后的掐丝珐琅装饰上面也延续了这种其他材质代替金属胎的装饰形式。

  元代掐丝珐琅器的突出特点表现在釉料质地细腻洁净光亮,具有水晶般的透明效果,特别是宝石红、宝石蓝、葡萄紫和草绿等几种颜色的珐琅釉,更显鲜艳醒目,晶莹剔透。此类釉料在元以后的掐丝珐琅作品中均无再现,因此可推断元代所用珐琅釉料为舶来品,可能是由“大食窑”器的制造者、即阿拉伯工匠所带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