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书推荐|你必看的世界艺术史

 新用户8327eCUR 2021-06-03

图片来源:网络

#00

[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杨成凯等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图片来源:豆瓣

豆瓣评分9.6分,豆瓣图书Top250中序列No.51

这本书在世界艺术史的地位不言而喻

短评一览

图片来源:豆瓣

#01

▼作者简介

贡布里希,全名:E.H.贡布里希(sir E.H.Gombrich)(1909—2001),英国艺术史家。

图片来源:网络

贡布里希出生于1909年3月30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

他的父亲Dr.Karl B.combrich为一著名的律师,同时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他的母亲Lenonie Combrich Hock为钢琴老师,并且于当时重要的音乐家及作曲家们来往密切,如Gustav Mahler(1860-1911),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等人。

其两位姐姐一位是小提琴家,一位也是律师。可见他们家庭的精神依托不是神的宗教,而是科学和艺术的宗教。

1936年贡布里希移居英国,进入伦敦大学瓦尔堡大学,后加入英国国籍。同年,和伊尔莎·海勒(Ilse Heller)结婚,生有一子。

1939—1949年供职于英国广播公司侦听部。

贡布里希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2001年11月3日在英国逝世,享年92岁。

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秩序感》《象征的图像》等。贡布里希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以便初入门者能轻松学习。

#02

▼译者简介

范景中,1951年11月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理论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先后任《美术译丛》和《新美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出版社总编等职。

杨成凯,笔名林夕。1941年生,山东招远市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任至研究员。学术活动范围广泛,在语言学理论、汉语语法、文学艺术、目录版本、古籍整理等领域都有著述发表。尤为倾心中国古文献收藏和研究,现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汉语语法理论研究》,其他论著见有关专业刊物。

#03

▼历史背景

美术史的研究大致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主要由画家和美术爱好者撰写,如瓦萨里的《名人传》。

图片来源:网络

瓦萨里的《名人传》

19世纪出现了新的美术史家他们一方面查找文献和档案中记载的艺术家传记,一方面纪录教堂、宫殿和博物馆收藏的作品。

到了19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把艺术史的重心集中在风格史上,例如李格尔和沃尔夫林。

但在贡布里希求学时代,一些新的观念已经引人注目,美术史不再被看成仅仅是由艺术构造的历史,它也把美术史与历史的其他分支,例如政治史、文学史、宗教史、哲学史联系起来。这种新观念主要兴起于汉堡的瓦尔堡学派。但在维也纳,关心的仍是风格问题。而维也纳学派的抱负,就是要对风格的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

在学术领域,贡布里希通过《艺术与错觉》奠定了他思想家的地位,波德罗说:40年来,它一直是艺术哲学和艺术批评讨论中心。

图片来源:网络

同时,贡布里希的影响不限于美术史、美学和知觉心理学,也对研究莎士比亚、研究地图和研究科学哲学的学者产生影响。

▼学术观点

艺术变化的知觉论

the perceptual theory of artistic change

艺术变化建立在知觉心理学的基础上,人类的知觉有个体差异,每个画家看到的世界不同,因而画出的画面也不同。此理论能解释为何有风格的差别,但是不能解释为何艺术有一条清晰连贯的历史。

艺术变化的技术论

the technological theory of artistic change

艺术的进步建立在绘画技术的基础上。艺术的发展有赖于再现技艺的发展,新的材料和技术使得画家能够更加逼真地描摹真实的景象。此理论能够解释艺术何以有一条清晰连贯的历史,但是不能解释为何我们还能够欣赏古老的艺术品,以及为何现代艺术并不是以写实为目标。

“所见和所知”理论

seeing and knowing

从古至今,所有艺术家总是在所知与所见之间做出妥协和选择,有时艺术家重视的不是美,而是需要把所有要素尽可能清楚完整地呈现出来,这个时候他们更像是在用图像书写文字,有的时候艺术家却希望能够忠实地把握一个特殊时刻和特殊角度下的完美瞬间。

图片来源:网络

贡布里希,改造了“所见和所知”的理论,他认为所见和所知更精确地说,是思考和知觉[thought and perception]。理论和观察的相互作用,正确再现自然建立在良好的视觉和理智的理解基础之上。《蒙娜丽莎》利用了透视法、地平线的高低错位等等视觉技巧,但是在嘴角、眼角的模糊处理上,利用人们理性地理解的空间。

#04

▼原文摘选

图片来源:网络

波蒂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

在波拉尤洛失败之处,波蒂切利获得了成功;他的画确实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图案。然而波拉尤洛可能会说,波蒂切利是牺牲了一些他当初下了那么大苦功要保留下来的成就,才取得这一效果的。

波蒂切利的人物看起来立体感不那么强,画得不像波拉尤洛或马萨乔的人物那么准确。他的构图中的优雅动作和具有韵律的线条使人想起吉伯尔蒂和安杰利科修士的哥特式传统,甚至可能是14世纪的艺术——例如西莫内·马丁尼的《圣母领报》或者法国金匠的作品之类,人物的体态轻柔袅娜,衣饰精巧飘落。

波蒂切利的维纳斯是那么美丽,以致我们忽略了她脖子的长度不合理,她的双肩是直削而下,还有她的左臂跟躯干的连接方式也很奇特。

或者更恰当一点,我们应该这样说,波蒂切利为了达到轮廓线优美而更改了自然形象,增强了设计上的美丽与和谐,因为这加强了她的感染力,更加使人感到这是一个无限娇柔、优美的人物,是从天国飘送到我们海边的一件礼物。

——引自《艺术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尽管基督的话已经引起了激动,画面上却毫无杂乱之处。12个使徒似乎很自然地分成了3人1组的4组群像,由相互之间的姿势和动作联系在一起。

变化之中是那么有秩序,而那秩序之中又是那么有变化,使得人们绝对不能把起始动作和呼应动作之间相互和谐的作用完全探究清楚。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在叙述波拉尤洛的使得人们绝对不能把起始动作和呼应动作之间相互和谐的作用完全探究清楚。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在叙述波拉尤洛的“圣塞巴斯提安”时所讨论的问题,大概就不能不深深地认识到莱奥纳尔多在这个构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们记得当初那一代艺术家是怎样努力把写实主义要求跟图案设计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我们记得波拉尤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我们看来多么生硬,多么造作。

比波拉尤洛稍微年轻一些的莱奥纳尔多显然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人们暂时不考虑场面画的是什么内容,那么仍然可以欣赏人物形象构成的美丽的图案。这幅画的构图好像有一种轻松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这一点正是哥特式绘画所具有的性质,而且是罗吉尔·凡·德·韦登和波蒂切利之类艺术家曾经各用各的方法力图在艺术中重新恢复的性质。

但是莱奥纳尔多发现,并不需要牺牲素描的正确性和观察的精确性,就能达到轮廓悦目的要求。

——引自《艺术的故事》

图文编辑|Frank

刚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