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三夏麦收

 城北十五里666 2021-06-03

#三农爆款王打卡挑战赛#进入六月,我国自南向北陆续进入三夏麦收季节,抢收抢种永远是农民在庄稼地忙碌的主题。抢收,就是趁着好天气,抓住时机尽快把麦子收割完,遇到下雨天,麦子也不会淋雨受损失。抢种,就是听天气预报说,未来2天都有雨,眼看着天空阴沉沉的,赶紧带着玉米种子,去收割完的麦地把玉米播种上。这就是老家农民常说的刚放下镰刀,又拿起了锄头。这是我小时候,对三夏麦收最深的印象。

追忆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三夏麦收

每年的麦收季节,恰逢两个节日。一个是小朋友非常喜欢过的六一儿童节,一个就是中国传统观念的节日端午节。我小时候,还没有国家法定假日这一说法。对于农民来说,从来就是只有劳动,才没有节日。端午节大多赶在三夏麦收前或者麦收中,很少没有赶在麦收后的。因为那时候的三夏麦收,除了骡马和,拖拉机就是最简单的种地机器了,其他全靠人力劳作。所以会把麦收季节拉长到10天半个月。记得麦茬地的玉米都长到小腿肚子那么高了,有的人家还在操场打麦子呢。哪像现在种庄稼,基本上都是农业大型机械化。眼看着一个村二三千亩成熟的麦子,有七八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只要天气好,三四天就收割完毕,不用农民动手,有粮贩子就在地头,给你刚打下来的麦子收购了。所以说,为了忙三夏麦收,农民简单的过个端午节,就去忙地里的活了。

追忆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三夏麦收

那时候的小朋友,只听城里的孩子过快乐的儿童节,农村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过儿童节是啥滋味。那时候,农村的小学校也放假,但不是六一儿童节的假期,而是农村学校特有的假期——放收麦假。在放假前,学校的老师不但要布置假期作业,还布置拾麦穗的任务。学校规定,放假结束后,回到学校,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要向学校交3斤麦子、三四年级的孩子要交5斤、五年级的学生要交8斤。老师再三强调,一定要去收割完麦子的麦地里捡,不允许拿自己的麦子充数。这些孩子除了完成这些作业和任务外,在家还要帮父母做些事。比如大一点的孩子,要在家给父母做饭、烧开水、喂猪。以上这些麦收季节的"规定",我都做过。

追忆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三夏麦收

最痛苦的要数去麦地里捡麦穗了。那时候的大毒日头,好晒的,和几个同村的小伙伴拎着一个袋子就进地了。小脸晒得红扑扑的,馒头大喊胳膊和小腿都晒黑了。更可气的是,麦芒刺挠得慌,痒起来挠个不停。又饥又渴的时,就会躲在地头一棵大杨树下乘凉。这一乘凉不要紧,再也想不起来去麦地捡麦穗的事情了。小伙伴玩啊闹啊,当太阳西斜的时候,邻居一个大哥哥哎哟一声,大喊:"坏了,还没有捡多少麦穗呢,我还得回家给爸妈做饭呢咋办?小伙伴们这才想起来,玩过了头,父母看到你拾的麦穗少,回家肯定要挨骂的。

追忆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三夏麦收

实在没办法,只要有一个人提议回家,其他的小伙伴也不管后果了,跟着就回家了。谁愿意一个人在麦地里捡麦穗啊!

追忆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三夏麦收

那时候,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最能干,相当于家庭成员中的半个劳动力了。他们常常被父母派到地里学习用镰刀割麦子。有的力气大的男孩子,还会拉架子车帮父母回家送麦捆子。我对他们印象最深的不是有模有样的干农活,而是他们骑着自行车,后座上固定一个木制的冰糕箱,在麦田里的小路上来回穿梭。一边骑车,一边大声吆喝:"冰糕,冰糕,雪糕,5毛钱一根,又甜又解渴。"总有村里偷懒的人,看到有卖冰糕的走来,寻个不干活的理由,朝着卖冰糕的孩子大喊:"卖冰糕的,过来"。那些卖冰糕的大哥哥,赶紧骑过去,把自行车停在地头,问:"要几个冰糕啊!"那个地里偷懒的人问:"甜不甜,不甜不要啊。拿过来五个冰糕。"卖冰糕的一听说要五个,好像做了一个大买卖一样,拿着五个冰糕,屁颠屁颠地从地头送过来。走到买冰糕的跟前,有的冰糕就开始往下滴水了。他会说:"看看,你的冰糕都化了,便宜点。"卖冰糕的男孩,在他胡搅蛮缠下,不得已,收了他2块钱。

追忆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三夏麦收

其实,这卖冰糕的活,我也干过。可是,我并没有赚啥钱,第一次卖冰糕,箱子不行,卖得慢,化了不少。第二次加强了冰糕箱的隔热层,一不小心摔倒了,冰糕摔个稀巴烂。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卖过冰糕。不过哥哥卖冰糕有一手,不但免费吃冰糕,还有零花钱自由支配,我那个羡慕啊。

追忆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三夏麦收

如今,又是一年三夏麦收季节来临,而那些曾经的童年记忆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