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清江浦城的"三内三外"吗?|| 何永年

 一犁_书馆 2021-06-04

作者:何永年

清江浦城由时任漕运总督吴棠,奏请朝庭获准,于清同治三年春(1864年)开工建筑,翌年秋竣工,不到二年建成。

  清江浦城呈不规则矩形,大头在西,小头在东,东西长约3华里,南北平均宽约1华里,西边最宽处约1.5华里,东边最窄处仅宽0.8华里,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周长一千二百七十三丈六尺五寸

清江浦城建成之后,老百姓议论最多、责贬最多的便是“三内三外”的怪格局——

“臣在内君在外”即清河县衙、漕运总督府、河道总督府均在城内,而皇帝行宫万寿宫在城外;

阳在内阴在外”,即居民住在城里,而城隍庙却在城外;

“武在内文在外”,即关帝庙在城里,而文庙在城外。

其实是老百姓不了解事情的真象,误解和错怪了吴棠。这里扼要地从头说起。

在明永乐年间,陈瑄总理漕运之前,清江浦还是人烟较少的闲旷之地,自清江浦河开凿,四道闸门修建,清江浦成为控制漕运、盐运两大经济命脉的重镇,继之,粮仓、船厂的兴建,清江浦开始热闹、繁华起来,古城淮安(淮安区)的地位被清江浦所取代。当时清江浦的繁华地段,除衙署集中的清江浦城内,还有清代的商业中心石码头街、十里长街、八面佛,以及人文荟萃之地浦楼一带(现淮阴发电厂北边、里运河南侧)。

清江浦城的建成是以捻军不断骚扰和进攻为背景的。

清咸丰八年(1858年),捻军联合太平军追击清军胜保部,从安徽进入淮阴境内,八月捻军占据盱眙大部。这样,清江浦完全暴露在捻军的尖刀长矛之下。商业大户是捻军最喜攻击的目标,清江浦没有城墙,成为危城。清咸丰十年(1860年)东捻军李大喜部一举攻克清江浦,烧毁一批衙署和富户居室。

清江浦城的营造在这种背景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同治元年(1862年),吴棠以江宁布政使兼署漕运总督,驻节清江浦。当时清廷为对付东捻军,实行坚壁清野。驻清江浦的一批诚惶诚恐的官僚豪绅,在吴棠的倡导下,踊跃赞助修筑清江浦城。先是筑土圩,“数旬之间,工以克举”,筑土圩速度很快,数旬之间便筑好。土圩被里运河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土圩大体沿玉带河北堤,西自陈潘二公祠以东的里运河堤根起,东至越河街臧家码头东首运河堤根止,长1447丈3尺。圩外开有壕沟,圩内筑有炮台,圩内外只有圩门可以通行。南土圩筑有炮台9座,圩门3座,北土圩有炮台11座,圩门3座。嗣后,又在南土圩内筑起一道砖圩,其路线大致在今环城路一线。

没有城墙的富遮之地很容易受到捻军的觊觎,因此在经受了一次捻军的冲击后,清江浦仓促间修筑了临时的军事防御设施土圩。后来的砖石城墙是在原南土圩内的砖圩的基础上建造的。由于是仓促修筑的军事性建筑,因此城墙包纳的并非清江浦所有繁华地段。它主要考虑的是保护政府机构,城内的主干道东西大街两侧集中了清江浦的各种衙署。仓促间筑城使清江浦城缺少合理的布局,是形成清江浦城“三内三外”格局的重要原因,但并非是唯一因素。

所谓“武在内”的武庙,是指现清宴园内的关帝庙。清江浦历史上并不是只有一处关帝庙,有史可考的关帝庙一共有四座:除清宴园内的关帝庙,古关帝庙在今清浦公安分局附近,中关帝庙在河北西长街,关帝祠在越河街东端的山西会馆内,至于在南门正门和瓮门之间后建的关帝祠,则不算在内。清宴园的这座关帝庙因在城西,又称西关帝庙,除了西关帝庙,其他三座庙宇都在城外,可见,清江浦的武庙并不是都建在城内。况且,西关帝庙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庙历史比城墙的历史长得多。

吴棠是咸丰十一年被任命的漕运总督,筑城时,这清宴园就是他的府第。作为军事防御的城墙,首先要保护的当然就是这座最高长官的署衙。如果一定遵循千百年来的风俗,将关帝庙圈在城外,那么这座总督府要么全部圈在城外,要么就得将总督署屁股靠着城墙。所以,从军事角度出发,吴棠只能违背惯例,把这座关帝庙圈进城里来了。

文庙、城隍庙被圈在城外则又另有道理。

清江浦的文庙和城隍庙靠的很近,都在轮埠路洋桥口一带,此外还有杯渡庵、栗大王庙、孝子祠等,再向西有慈云寺、风湖大王庙、金龙大王庙。轮埠路,以及河对面的越河街,就是当年装卸漕粮的码头所在,连绵数里。这里和清江大闸、石码头毗邻,都是繁华闹市区,清江浦的重要集市与庙会都在这一带。这种重要的商业活动区,理应圈在城内以避免捻军侵犯才对。然而假使将这里圈进城,必须只能以城东的里运河为护城河,将城墙建在轮埠路上。一旦将轮埠路堵塞切断,河岸边的码头便不复存在。而清江浦之所以繁华,正是由于依靠里运河的码头成为漕运枢纽。让谁来筑城,也不会干这种舍本逐末的事情。

所谓“君在外”,作为皇帝行宫的万寿宫,也被圈到城外。乍一看来,这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其实清江浦城里是有作为皇帝行宫的建筑物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河督高斌在清晏园中水池北侧建了荷芳书院,请书法家蒋衡书写了大字匾额。此荷芳书院正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驾幸清江浦时的休憩场所。况且乾隆下江南驾临清江浦后,再没有其他皇帝驾临。而万寿宫在城外数里,要将行宫圈进城,不但要把城圈扩大数千丈,还要挖护城河。大敌当前,是没法如此做的。况且,万寿宫不是真正的皇帝行宫,仅是供奉皇帝牌位的地方。

综上所述,清江浦之所以出现“三内三外”的怪格局,是缘于城墙在抵抗捻军中仓促建成,当时已经有了一些完整的、固有的建筑群,短时间内无法重新规划,所以只能以军事目的为主,牺牲掉许多风俗习惯。一百多年以来,当年筑城的真实细节逐渐被民间传说湮没,形成了吴棠筑城的种种传说。

除此之外,更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吴棠与慈禧的关系,几乎众口一词地说,吴棠曾有恩于慈禧,在吴棠筑城过程中,百姓三告吴棠,慈禧反而三次为吴棠开官,慈禧是吴棠的后台。这个传说,正史无记载,更是不足为信了。

吴棠在清河县做官先后30多年,在任期间,除建造了清江浦城,还文武兼备,既长于武功,又善于文治。戡乱时剿抚兼施,注重攻心,收效很大。在清江浦驻重兵且屯田,利用洪泽湖滩涂垦荒种粮,士兵粮饷基本自结,减轻了清河县百姓负担。创建了文庙大成殿,还在西长街覆建崇实书院,兴办义学四所,组织人才编纂了《清河县志》。在运河多年无漕粮可运的情况下,吴棠开源节流,想方设法筹集积累,每年购米四万余石,雇用民船,运抵京城。值得一提的是,奉命将权力大于漕督的南河总督并入漕运总督,其阻力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吴棠作了妥善处置。这些都显示了吴棠的智慧和才干,为清河县百姓的安居乐业,为清江浦的繁华兴盛,功不可没。直到同治五年,奉命担任闽浙总督,离开清河县。

清光绪二年吴棠卒于安徽滁县。清河县百姓为祭祀吴棠,于光绪三年(1877年)奉旨在清江大闸东面轮埠路修建祠堂,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祠内有殿宇3座,前、中、后殿各3间。中殿墙上嵌有建祠记事碑石两方。吴公祠对研究清漕运史、水利史具有重要意义,亦是我市唯一 一处漕督吴棠的纪念建筑物,2003年3月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公祠早年曾被占用做仓库,破败不堪,杂草丛生。淮阴1945年9月第一次解放,我军北撤后,国民党政权曾在吴公祠内办过永强小学。现市政府已经批准依原样修复,以纪念这位对清河县老百姓做过贡献的漕运总督,且可作为一处旅游景点,和近在咫尺的文庙、慈云禅寺,连成一片。


作者简介

何永年:1941年10月24日出生于清江浦区西长街东端,即现大运河广场东南角,距离越闸(清江小闸)60米处。1962年清中高中毕业,未能考取高校,当年留校工作。之后,工作于清江市供销社,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4年于市二院人事科科长岗位退休(延迟退休三年)。(1959年高中一年级时私秘考取淮阴师专,清中领导未同意而未能报名入学)

退休后开始撰写清江浦区人文历史,2014年将之前发表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各报、刊数百篇文章,汇总后自费出版了50万字的《清江浦轶事》一书。经市区所有报纸整版推介后,该书被索要一空。之后又继续撰写了数十篇文章。

被先后吸收为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名人研究会理事,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参与组织金秋岁月读书会、秋月正红读书会,现为秋月正红读书会高级顾问。

▼▼▼


博古路是纪念“四.八”空难博古烈士的吗?
我家的“古董” 
清江浦城寻踪
父   亲 
清江浦石码头街清朝时曾叫路头街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