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漆,最美的中國紅。

 Daweb_YN 2021-06-04

图片

乘願再來 巫娜 - 七弦清音

图片

雕漆
又称剔红,
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
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
一起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
再加上宫毯、京绣、
金漆镶嵌、花丝镶嵌,
则合称“燕京八绝”。
雕漆始于漆器,
是以大漆为原料,
在胎体上一层层涂堆到适当厚度
再进行加工雕刻的艺术品。 
2006年,雕漆被列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进入被保护的范畴。


图片

据黄成《髹饰录》记载,我国雕漆技法出现于唐代:

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

红色是中国的吉祥之色、喜庆之色。中华民族对这种颜色的喜爱,从七千年前河姆渡的朱漆木碗就已经开始了。

在随后的历史烟云中,对红色崇拜日益深厚,朱雀、朱颜、朱门等,无论是在神话传说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红都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因此,当雕漆出现在历史舞台时,它那明丽夺目而不艳俗、热烈浓郁而不失润泽、古朴庄重而内蕴沉静的红,瞬间就震撼了所有人,成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中国红。

其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大漆独有的色泽、质感和富有立体感的画面衬托出热烈而沉静的华贵气质,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从历史传承来看,雕漆起源于唐,在中国漆器的众多门类中是出现得最晚的。但得益于帝王的厚爱,雕漆在中国漆艺中可谓独领风骚,在宋、明、清三朝,雕漆都成为皇家御用的宫廷器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历史上,雕漆曾被称为漆雕、剔红、剔黄、剔绿、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等,明朝中后期才统称雕漆。

雕漆的这么多名称,主要是来源于不同的颜色。雕漆传统的颜色是红、黑、黄、绿,是通过与银朱、天然朱砂、丹红、绛矾、石黄等矿物质依照不同的配比研制而来。目前,雕漆根据颜色分为以下几类:

剔红:以朱砂、银朱入漆而成朱漆。另有类似但原料和工艺都大打折扣的堆红漆器,它是以灰漆堆成一定厚度后,在灰漆层上雕刻花纹,然后通身涂饰朱漆,将灰漆罩覆在下面,又称罩红。

剔黄:以石黄入漆而成,并以朱红色为地。剔绿为绿漆制成,但通体为剔绿的雕漆极少见,大多以朱红、黄色为锦地。


剔黑:为黑漆制成,风格敦朴古雅,有的以朱红色为锦地,朱黑两色强烈对比,风格庄重;有的以黄、绿色为锦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剔彩:在器物胎骨上以不同颜色的漆分层涂饰,每层各涂若干道,使各漆层的颜色都有一个相当的厚度。

然后根据图稿,细心雕刻,剔除其他色彩的漆层,保留或露出所需要的色彩漆层,并在上面雕刻花纹,如红花、绿叶、紫色树枝、黄色果实、黑色山石等,使作品表现出各个漆层的不同色彩,五色缤纷。

剔犀:定型于宋代,是以朱、黑、紫、黄等色漆(一般都用2种色漆)在器物胎骨上先后有规律性地逐层涂饰(每一漆层都由若干道色漆组成,各层厚薄不一致)

积累到相当厚度后,用刀在漆层上雕刻图案花纹。在漆层的断面,可以看见有规律性的不同色彩漆层。

图片

图片

图片


雕漆最早见于历史,是明代黄成所著的《髹饰录》记载:“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

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后杨明加注补充道:“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锦者,其锦多似细钩云,与宋元以来之剔法大异也。”

这两段记载无疑证明唐代已有雕漆并论及其基本特征,只是至今未曾发现实物。宋元时期,我国雕漆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其特点是刀痕不露,磨工大于雕工。

明代名匠黄成在《髹饰录》中评价:“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润,纤细精致。又有无锦纹者。

目前传世的张成、杨茂、张敏德等名匠的作品,就代表了元代雕漆的最高水平。
图片
图片

元 剔红莲纹盘


图片
明洪武 剔红四季花纹圆盒
明代在继承元代雕漆工艺的基础上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尤其是永乐、宣德时期,雕漆技艺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

清代由于乾隆帝酷爱雕漆,专设养心殿造办处生产,后亦有苏州承做。皇帝的重视使雕漆工艺得以蓬勃发展,百工炫巧争奇,料不厌精、工不厌细,再次达到了史上最高的水平。

乾隆后期,雕漆生产由盛而衰,至光绪时,雕漆几乎失传。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

北京雕漆工艺是由浙江嘉兴等地传入了北京,经不同的制造工艺和艺术风格相互融合,最终创造出了北京雕漆工艺的独特面貌。


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它体现了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东方生活美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