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元明|所谓“大家”

 d大羊 2021-06-04

所谓“大家”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经说过一段众人皆知的名言,“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书法之“大家”,对“大”字的理解亦是关键所在。愚见以为,主要在大志、大度和大才等三方面。

Image
梅贻琦书法

成为大家,品格和道德已属无须探讨的范畴,人格卑劣和道德沦丧的人,本身就无入列之资格。大家之所以是大家,在于不为一己之私或一己之天地,为个人的小场子整天忙乎,要培养非常多的后起之秀。大师必须有这样一个目标,此所谓“大志”。

大度即是一种包容性。古人云,“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大师远离嫉妒、中伤、造谣、匿名举报,更不可能是狂妄之徒、势利之辈等角色。大家的胸怀非常广阔,比大海还要宽广,“君子之量容人”。并不是看到别人稍有成就便怒火中烧,打击报复,恨不得别人都是弱智,唯独自己最能,青云直上,其他人会遭遇种种不幸。这样的人,最终只能是一个庸才。或许可能一时得势,但终究站不住。

才气高是什么?非轻材小慧,要有创造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三者的核心是大度,没有一种海纳百川的精神,很难做到“大才”。鲁迅说过:“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大才和大才之间最终会有比较,最终有更大的才,那便是大家。

Image
启  功

大家的气节和品位两方面皆不可缺。品位缺少,只能凑热闹,成为一种陪衬,气节全无则更可怕,无聊、阴谋、谩骂、诽谤、丑闻。这让我想到鲁迅时代的文人交恶时的处理方式——笔战。两个人有矛盾,只写文章来理论,不要一动就是威胁、辱骂或恐吓,也别动不动就写匿名信,打官司起诉,这些乃真文人所不为。书家不需“暗战”,更多是“亮剑”,有本事就亮出来。真正的大家不需要“亮”,自有一种夺人的气势,此即所谓的大匠风度。在如今这个时代,装神弄鬼最终不会有用,靠得是真才实学。

Image
邓石如篆书联

书法需要正大气象。凡是大家的作品,像邓石如、伊秉绶、黄士陵等人,皆平中见奇。玩奇门绝技、怪招异术,哪怕是小家碧玉之类,不过是小情趣的怪才而已。

Image
黄士陵全形拓
Image
伊秉绶隶书

央视十套曾播出“大家”栏目。有些人物为世人熟知,有些则是我辈所浑然不知者,确属孤陋寡闻。其中也有几位“大家”因为最近变得声名狼狈更广为人知,有些真正的大家属于阳春白雪,埋头苦干,看起来普普通通,不为人所知。所以说,不为人知的未必不是大家,为人所熟知的大家未必就是真的大家。

书坛也在推大家。大家出现了吗?没有。大家会从天上掉下里?不能。不过在刊物或相互交谈中,“大家”常常隆重登场。这些被推出的或被标识出的是不是大家呢?我想,即便是问“大家”本人也不知道,或不敢回答。是大家的会谦虚地说“自己不是”,不是大家的,更不敢说自己是大家,所以最后肯定是“无大家”。就算有几个胆大的敢说自己是,也无济于事——大家必须是事实上的大家,而不是口头上表白。语言有时最廉价,没有成本。

国人有个习惯,别人可以抬轿子,但不能自吹自擂。这样即使有不足存在,也可以有一条“退路”,反正不是我说的,乃他人信口之言。但很多时候,也可能“三人成虎”,说多了便成真的了,最后连自己都觉得自己真的是大家了。书坛有很多人抬人的状况,也有暗中授意,让别人吹自己是大家的。你说我是大家,我说你是大家,然后各自都谦虚说“彼此不是大家”,结果大家都是大家。大家多,大家又不多,最后是大家骗大家。

Image
台静农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大家”大致有四种:

一是历史中的大家。这类人物已进入书法史,板凳钉钉,不容置疑。后人可以因不对自己胃口不喜欢,甚至也可以“痛批”,但无法否认历史现实。

二是心目中的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审美标准,无论古代的二王、鲁公、山谷、疯子、米颠、松雪、徐渭等,还是当代的一些名家,无法强求一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与大家本人无关。

Image
胡小石

三是口头上的大家。中国人多有寒暄之习惯,相互聊天时会说一些客套话,通常是对长辈的尊敬,现实中的大家多半属于此类。所以切忌当真,说过就忘记了,就像相互见面问“是否吃过了”,并不是真的要留客用餐。

四是报刊杂志上的大家。报纸杂志开一个栏目,发几顶帽子,没有特别的含义。

现实地来说,真的大家,不用吹即是,不是的话,就算吹上天也还不是。不要当真,一当真就麻烦,自己麻烦,别人也麻烦。当代人要努力成大家,必须是被历史承认的大家,要有这样的心态和自信,而不是“被”动地推出来。大家不是由哪个部门来任命或评选——因为是历史说了算。即使由某个人来认定,推大家的人必须是大家,否则便没有这个资格。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家不用推,该出来就一定会出来,出不来便不是大家,拼命推出来的更不是大家。

Image

马一浮







Image

作者:薛元明,艺术批评家,专栏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