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晕轮效应:以斑窥豹未必准,以偏概全要不得

 熙桓心理 2021-06-04

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在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 第一次见到的人,如果形象好,会更容易被认为聪明、善良;

  • 一个人一旦出名,之前名不经传的作品都会被翻出来,并且被大肆赞扬;

  • 传统的人看到年轻人化妆、染发、烫发、穿破洞衣服等,就觉得别人一定不正经;

    ......

这种错觉现象,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等,心理学中称之为“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除了与人们掌握对方的信息太少有关外,主要还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它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见或偏见,产生不良的后果。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实验。

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

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多项品质;

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

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

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效应是由知觉者的情感引起的,对他人的一种主观倾向

由于我们在知觉他人时有一种情感效应,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就容易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或某物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令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反之则亦然。

晕轮效应带给我们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注意“投射倾向”

如果有的人很善良,那么就会总从好的一面来解释别人;而如果他本人猜疑心比较重,则总是从恶意来判断他人的行为。

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的现象,即“投射倾向”。

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表明,人对他人的知觉包含着自己的东西,人在反映别人的时候常常也在反映着自己、而这种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觉的。


如果你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出现各种偏见。
注意“第一印象”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由于它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因而往往比较深刻。

如果第一印象好,就会给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必要的。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的判断材料不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较外在的,往往还具有一定的虚假性。

问题的严重性又恰恰在于,一般说来,先得到的信息总是影响着对于以后信息的解释方式,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这就是产生晕轮效应的“温床”了。

因此,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非常重要

注意“刻板印象”

注意“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就是所谓类化作用,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比如,提起教师便想到“文质彬彬”,说到商人,总和“唯利是图”挂起钩来等等。

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归类,这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偏差。

因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而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却并非认识对象本人的事实,有时刻板印象还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来。

因此,刻板印象与晕轮效应可以说是有不解之缘的,是导致失真的一个“误区”。我们要对他人产生确切、深刻的认识,千万别忘了人的丰富多样性,并不断地修正头脑中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

避免“以貌取人”

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实验,首先根据身高、体重、肩宽、髋宽等等不同的参数制作了140个三维人体模型,然后针对每个模型进行关键性格气质的属性判断(如热情的、安静的、懒惰的……等等),参与实验的测试者根据第一感觉进行判断,结合众多测试者的实验数据后,总结出各种外形对应的气质特征,也就是大多数人看到后的第一印象。


实验结果得出:身形偏胖一般会给人以负面的气质特征,如懒惰、粗心等,而身形偏瘦一般会给人以积极的气质特征,如自信、热情等。而常见的女性梨形身形和男性宽肩身形会给人以主动性的气质特征,如外向、易怒等。

尽管这些生理特征是较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认为从中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成份。

为此,只要我们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确立不满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我们就能有效地摆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

避免“循环证实”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比如,你对某人存有怀疑之心,时间一长,自然会为人所察觉,对方必然会产生离心和戒心。而对方这种情绪的流露,又反过来会使你深信自己当初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由于一方感情的偏失,导致对方的偏失,反过来又加强了一方偏失的程度。如此循环证实,势必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去,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迷而忘返。

这就提醒我们,当你看不惯某个人,对某个人怀有成见的时候,应当首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自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ENDING
熙桓心语

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不能光凭感觉与感情做事,特别是进行重大决策时,要学会理性思考,对自己和他人,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惟有在消除偏见之后,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