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告诉我们怎么做?(晓宇篇)

 天街小宇 2021-06-04

///

31/5  2020

“教育的时机”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小妖同学:  

  我最近的确很忙,但是心里一直惦记着你的信。直到开启它的那一刻,心里充溢的是感激和畅快。因为,我觉得在我们两个行进的过程中我放慢脚步了,有个小干巴猴不离不弃地拽着我,不遗余力也就算了,还把沿途的风景指给我看。你知道吗?读完这封信,我居然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就用这个措词吧!语文老师不许犯挑错的职业病啊,我也可以这样说,读你的信,比读书还要过瘾。

  这一章的内容,比前面的艰涩难懂,虽然,他延续了讲故事的方法,可那些标题类的话也把我绕蒙了。所以,我今天,想用一种小宇式的理解来回应你的阅读感悟。

  我学学马克思.范梅南,也用小标题的方式

“沙和尚——你猴哥从花果山来”!


听过一个编排沙僧的小段子:唐僧师徒四人一起去西天取经。沙僧一路上负责照顾大家的饮食起居,他是个细心的人,这天,他整理大师兄的皮裙,发现有个洞,然后就缝了起来;第二天发现又有个洞,于是又补了起来;沙僧心想:“大师兄也太邋遢了,怎么这么不爱惜衣服呢?”等到第三天他发现皮裙上依旧还有有洞,正欲拿起针线时,孙悟空过来,一脚踹飞了沙僧:“你这个呆子,老给我缝皮裙。你把洞缝上,我尾巴搁哪儿?搁儿??搁哪儿???”

沙僧同志忽略了花果山来的悟空有尾巴的事实。你看,这是不是说明,“如果不了解具体情境中教育时机的背景,就不能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所以,其实,这一章的重点,就在告诉我们,如果要做一个对儿童教育十分敏感的老师,就要对他们的家庭背影、生活历史、道德品质和具体情况做到相当“敏感”。

“唐玄奘——紧箍咒真的好使吗?”


《西游记》第十四回里讲:“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你可暗暗的念熟,牢记心头,再莫泄漏一人知道。”

(我这封回信,就想和猴干上了。)我想用“紧箍咒”来回应“方法对了解如何进行教育行动很重要,然而它也不是万能的。”你说,这念咒的法算是制约孙悟空桀骜暴躁,野性难驯的方法吗?伤了强盗时念它,抡棍子欲砸师父时念它,打了那白骨精时还念它……这方法,真的屡试不爽吗?

“猪八戒,你为什么总想撂挑子?”


价值重要吗?当然。你看那唐僧,总是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取经。”我们常讲他解决了一个哲学三问的问题。我是谁?一个清心寡欲的和尚;我来哪里?东土大唐!又去住何处?西天取经。他取经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解大唐百冤之结、消黎民无妄之灾!那么取经对于八戒的意义是什么呢?重回天宫,还原仙籍吧!二师兄固然知道修成正果的重要性,然而,他是个一言不合就撂挑子的家伙——师父被黄袍怪变成老虎时他要“散伙”;被圣婴大王掳走时他要“散伙”,被女儿国王逼婚时他还要“散伙”……你说,同样是结伴而行的取经人,唐僧和八戒是否决定了价值作用于教育学上时的两个极端呢?

“观音菩萨,你才是最懂'教育时机’的人吧!


那一日,佛祖言道:“寻一个善信,苦历千山,询经万水,求取真经。”观音主动请缨——昔日江流儿年满十八,已皈依佛门,迎回金蝉长老是她的功德;孙猴子受了五百年风雨沧桑,此番度化更是求之不得,至于被化作猪胎的八戒,失手打破琉璃盏的沙僧,如能借此一行,修成正果,自当感激涕零。

又一回,悟空推倒了人参果树,闯下了天大的乱子,师父被镇元大仙当作人质。悟空求福寿禄三星无计,寻菩提老祖无踪,一筹莫展之时找到菩萨,菩萨虽是半带嗔怪:“你这猴头,那镇元大仙,连我都要让他三分,你却推老了他的人参果树……”但是,她仍是驾起祥云,拿着玉净瓶“起死回生”去也。

  小妖儿,聪明如你,一定能看出我以《西游记》中的形象从后往前捋了一下这个章节的内容。我把他们想象成了教育对象。然后,我试图诠释这几部分内容——

1、那些富于挑战性的行动背后,通常是孩子期望教育者(父母、成人或者老师)能有所行动。而这种行动的产生,需要我们在“教育时机”产生的瞬间呈现——出于什么样的理解、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站在什么样的关系位置。

2、 “事实和价值”“方法和哲学”的思索,在教育我们的教育行动中,有冲突也有调和。并不是从以上关键词中找不到答案,而是面对相似的问题也要关注个体差异,针对情境的素描,要添写不同的上下文。

3、生活故事激发了教育学反思。你的来信中谈到了陶行知、杨慧莹、王晓宇的故事;我通篇写的是四个毛和尚。他们之间的联系在哪里?无外乎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依据真实的或杜撰的故事来反观自我。

马克思.范梅南


推荐指数:8.5

  其实,我之前本想引用身边的素材,和你谈一谈那些年我这个简单粗暴的老师做下的囧事,因为除了“煤块”事件,我还在运用过兵法、武术、价值观灌输……等策略。那时的我,也是来势汹汹,“感性”有余,“理性”不足。读完了这一章,我会问自已一下问题,假如昔日情境重现,我要以怎样恰当的方式来应对?

  因为,现在,我已经知道了:儿童需要安全和保护,才能去冒险;儿童需要支持才能获得独立;儿童需要我们的方向指引,才能找到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向……


我们在读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

微信号 : xxygggg

快乐生活    努力工作

原创人生    原创自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