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众家第114期】(张金川) 杂粮里的乡愁

 文艺众家 2021-06-04


杂粮里的乡愁

作者: 张金川(宁夏青铜峡)


玉米抗老防衰、延缓衰老,燕麦抑制胆固醇升高,延缓细胞的衰老。谷子养阴补虚,润肺补肾,具有健脾的功效,莜麦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延缓衰老。燕麦的抗过敏,延缓肌肤衰老,美白保湿,高粱的和胃,健脾,消积,温中…….

  粗粮功效,无需我一一去评足论道,它的前景如何也无需我去探究。我只是面对它时总是将它和我以前的贫穷,布满岁月伤痕的少年时代紧紧地缠绕在一起,看着它,总是想到以前那个特殊年代,让人记忆犹新艰辛岁月里求生情景。想到它,有一种曾经被时光淹没,有一种抓不住但回不去的乡愁的在心中萦绕。

  小时候 ,正赶上困难时期,除了缺衣少穿,温饱问题更是成为了人们的主要话题。一些家庭为了全家的温饱,为了子女将来有口饭吃,狠心将亲生的骨肉送人,以换来全家维持生命的粮食。即使娶嫁这样比较重要的大事,往往是看婆家是否殷实,家里是否有粮食。有些地方甚至有一袋粮食换一门亲说法,足见粮食在当时的稀缺。祖母在世时,也给我说起困难时期情景。说生产队吃大锅饭,饭稀得能照出人影,人饿得饥不择食,野菜,树皮都被当饭充饥,有些人浮肿得皮肤一按一个窝。行人路上走着走,就倒下了,再也爬不起来。卖儿卖女现象到处都是,至于娶嫁这样的大事,女方家是没有条件的,只要婆家家境好,有余粮,上门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即使男人是傻子瘸子也任命。为的是续命不至于饿死。至于能吃糜面饽饽,玉米蒸馍那就是女娃家天大的造化,后天修来的福分。

  在那段最困难的日子里,像糜子,莜麦,燕麦,高粱,玉米,荞麦等杂粮作物,几乎是贫民百姓主要食粮,家家户户早晚饭都是惊人的相似。劳苦功高的主妇们把这些粗粮做出花样来,确实需要女主人费一番脑筋。这些杂粮中,人们对莜麦,荞麦最为青睐,。不仅仅因为它们易于消化开胃,更因为它的口感好。玉米的人缘也不错,尽管口感及做工花样不及莜,荞麦。但它在国家供应的粮食里除高梁外最让农民乐于接受的粮食。比像糜子只配干粮,燕麦做炒面,玉米就是百姓心目的好食粮了。杂粮里,高粱最让人生厌,最令主妇们发愁,鲜血似的,看着难看,真可谓难吃难拉,甚至黑乎乎的糜子都比它的口碑好。

  我是吃着杂粮长大,包产到户之前,一直吃着杂粮。糜面饽饽,莜面馓饭,搅团,燕麦炒面,高粱馒头,荞面凉粉等等几乎都能叫出名字。莜面搅团还曾是我最爱吃的,简直是百吃不厌。饭有稀稠,干粮迥异。手艺好的,拿出来在别人面前炫耀的不多,大多数都是掺了麸皮的充饥干粮。

  困难时期,还吃过一段时间救济粮。救济粮主要以玉米,高粱为主。红薯干也供应过,再后来竟分到麦子,让吃久杂粮的农民喜出望外。每到分供应粮的时候,公社的粮站像过节似得热闹,粮库整天人声鼎沸。为分到区区的几十斤救济粮,农民在粮站一呆一整天,不吃不喝。仿佛看到那些粮食就能看饱,真有成语里典故里那种“望梅止渴”的味道。因为供应救济粮,粮站的职工成了香饽饽,为啥啊?粮站的人不怕没粮吃,玉米也好,高粱也罢,红薯也不嫌弃,能填饱肚子就是福气。

  我家人口多,劳力少,从生产队里分到的粮食也不多。母亲为全家的吃饭问题绞尽脑汁,总是变着花样为全家改善生活。糜面饽饽,莜面饼子,玉米面蒸馍,是去学校上学,去,大人田里干活,孩子山上砍柴拿得最多的干粮。高粱馒头,燕面炒面或许因为难看,一般拿不出手,只做为家里吃的干粮,一般不会带到外面去吃。母亲身体不好,经常得病。还要拖着病身子为全家准备早晚饭。早晨高粱馒头,就着照出稀稀的面糊,算是解决早晨的温饱。中午要吃稠的,好在下午干活或上学不至于过早饥饿。莜面馓饭,豆面馓饭,煮土豆都是午饭必吃的。晚上一般都吃面食,莜面,豆面疙瘩,白面面片,拌汤。现在想起来,多病的母亲拖着病身子为全家生活操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光阴里,不知忍受了多大的委屈,付出多大的牺牲啊!

  由于父亲在外工作,我家的条件相对其它家庭情况好一些,生产队分到的粮食,国家供应的玉米红薯高粱等吃到接不上时,父母总是想方设法从外面买些粮食回来接补缺口。这些粮食大多数以杂粮为主,但总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而不至于让全家挨饿。

  有一年春夏之际,全家赶上断顿,父亲回家后,看到家里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父亲和母亲商量后,便借来邻居的骡子,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不顾山高路陡,不顾路滑雨淋,去了他曾经工作的乡镇,向人家生产队队长借来一口袋燕麦。要知道这燕麦是要饲养比人生命都要重要的牲畜的呀。在那山大沟深的地方,一切东西的驮运都要靠牲畜完成的,我不知到父亲是怎么样求情别人的?也不知道那个生产队队长是怎么样冒着掉队长帽子,冒着被揭发的危险借给父亲的。只记得燕麦借来后,经母亲筛选,炒熟,磨成燕麦炒面。父亲接着又让大哥去他的大舅哥家求情,得到大舅哥的借粮答复,大哥便赶着毛驴去大舅哥家借了一口袋莜麦,总算解决了全家的顿顿大事。在粮食顿顿问题得到解决后,父亲才安心去单位上班。从不轻易求人的父亲,为了全家生计却低三下气求情别人,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一段最值得的抒写的怀念。多年以后,总觉得它不仅是父对家人担当,更是父亲博大胸怀的体现。

  我有个发小,他与我从小形影不离。他离我家也不远。他家当时由于劳力比我家多,所以在生产队挣到的工分多,分到的粮食也多,生产队有什么好事总是他优先,连供应粮也比其他人家多。他由于是老儿子,父母格外宠他。上学每次带的干粮都是最好的。他总是喜欢与我换着吃,我特羡慕他家里那样宠着他。我曾问他。“你天天带的这么好的馍,你哥哥姐姐也吃这么好的馍?”他不以为然地说:“哪有那么多的纯面啊,我大早晨喝茶吃都要吃馍的,我娘给我大烙馍时多烙点,我大舍不得多吃,就留给我。我哥哥姐姐他们还是吃糜面馍,高粱等掺着其它诸如麦麸之类的馍”。

  我听后不言语了,他是他爹娘的老儿子,心头肉,被护着,被宠着就不足为奇。但是此后还是经常与我换着吃,不是因为他没吃过糜面饽饽,玉米面饽饽,莜面饼子,而是他想尝尝他娘给他们哥哥姐姐做的与我母亲做的有啥区别。

  包产到户后,发小家的境况每日聚下,由于没有挣钱门路,几个哥哥除了每年麦收时出去做麦客挣点收入外,大多数时间呆在家里务农。以致两个哥哥三十好几了都没娶到老婆,成了村里的光棍。至于他何时结婚生子,没人给我提起。

  去年探亲的时候,弟弟给我说起发小的事,让我很是感伤。弟弟说发小嫁女儿时请了村里人,巧的时发小的女婿正好是我本家的一位小兄弟。婚宴结束时发小问了参加婚宴的弟弟,发小问起弟弟关于我的近况,弟弟大致说了我的情况,他再也没提及什么。他可能早把我忘了,但我却没忘了他。我还记得一同上学放学,一同上山放牛放羊,砍柴。一同在村子一里玩耍,一同换着吃干粮的情景。

  当人们将杂粮当作养生的首选的时候,农村却没有了可供种植杂粮的土地。没有了种植杂粮的农民.看着超市里粮柜里盛放玉米糁子,莜麦,小米,燕麦……的时候,看着街上的面食摊上蒸出来玉面馒头,黑米馒头,糜面饽饽等面点,我的身体便流淌着一股奔腾不息的乡愁。。

  它让我想到那曾经熟悉山脉,树木,庄稼,瓦房,牛羊,想到那长在山洼里的莜麦,燕麦,荞麦糜子等杂粮作物﹔想到荞麦扬花阶段那红枝绿叶粉嘟嘟的花开满了山坡,开满了山沟的景象,想到莜麦燕麦繁硕的果穗如同如同一串串精致的风铃在秋风中摇曳的情景﹔想到打碾杂粮时农民的喋喋不休,嗔怪杂粮产量低的缺点。想到凝结在艰苦岁月里的那份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我时常在村庄里寻找乡愁。我越是寻找它,它却我离我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以致我无法清晰回味它。于是,便索性不去想它了。但是,越是不去想它,越想它。前些天,当我看到那些古稀之年的老人在超市的杂粮区购买杂粮时,一下子激起我被时光淹没许久的乡愁,这乡愁是那么浓烈。正如著名歌手徐千雅在《记住乡愁》所唱的那样“乡愁是抓不住回不去的从前,忘了告别的变迁象风筝断了线;乡愁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怀念,唱在歌里醉在酒里越久越浓烈。”


文艺众家

《文艺众家》公众平台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投稿后请务必加主编微信:1391042036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