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往事】崔海鹰||回忆我的学生时代

 文艺众家 2021-06-04


回忆我的学生时代

  崔海鹰  

我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东方红林业局大山里的一个林场:马鞍山林场。我的小学、初中都是在林场带帽学校读的,带帽就是小学和初中在一起的学校。学校的老师,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支边青年和右派高知。他们抄着南腔北调的声音,吃着咸菜窝头,住着冬冷夏热的土坯草房,忍受千里之远的思乡之苦,却耐心的教会我们渊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每一个在大山里长大的孩子,每每谈起童年和少年,无不怀念和感谢我们的老师,那些正直善良敬业的林场老师。
  我们的学校虽然地处偏僻,与外界联系仅仅是书信和广播,但我们的老师就像山泉水,好像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学生提出问题,哪怕一千零一夜,老师都能耐心圆满地解答。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老师是无所不能的。
  我们的小学课程不仅有算术、语文,还有写字、音乐、美术、体育等。随着年龄增长,初中我们又学习了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理卫生、生物等。所有课程,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有条不紊进行的。如果哪位老师因事或因病请假,都会有其他老师认真代课,有时校长都要亲自上阵,从未让学生自习了事。
  每一个老师都是多面手。譬如,数学王秀荣老师(是沈元富校长妻子),要兼历史课;语文董桂珊老师和高志强老师要兼音乐课、跨年语文课、还要组织培训所有演唱队和乐器队;数学宋玉家老师要兼体育课并组织培训所有体育队;体育吴继照老师要兼音乐课;物理于本良老师要兼生物课;化学张万能老师要兼物理课;我们的沈元富校长(其实一直只是教务处主任代理校长职责,但家长和学生都习惯尊称他校长),除了忙于学校管理外,还要代各种课,凡是其他老师代不了的课,统统由沈校长搞定。印象中,老师无所不能,校长更是,甚至我们的化学张老师就叫张万能。
  我们的老师很有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对我们这些孩子的喜爱,他们安排各种文体活动来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每逢五一、党的生日、国庆节等,学校各班级要编排唱歌、跳舞、双簧、快板、天津快书、对口词、小品、魔术、朗诵等文艺节目,师生同台演出庆祝。记得沈校长的魔术一直是保留节目,每次演出的魔术都是不同的,令我们着迷;董桂珊老师和蔡静夏老师的朗诵一直最经典;高志强老师的手风琴伴奏可以顶得上一个乐队;徐文东老师、吴继照老师、宋玉家老师、王秀荣老师、张万能老师、于本良老师等和我们学生共同组成的五十六个人的师生合唱团,身着各民族迷人的服装,高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气势磅礴,气壮山河,现在想来,依然热血沸腾。
  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锻炼了我们这些学生的表演和临场发挥的能力,培养了我们的艺术细胞。我们个个出现了老师们的样子:金嗓子蔡金兰、赵建梅、张卫红、张良菊、吴芳等的独唱;帅哥燕旭龙独特的快板;金脑瓜冯娟、梁颖的二重对唱;孙丽江、王东兰、刘翠梅的美妙舞蹈;王淑华的悦耳扬琴、徐娟的娓娓月琴、宋金凤和孔金燕的悠扬小提琴、黄丽玲的拉风手风琴、刘清华的深情二胡、杭世界的流水般的笛子;王洪良、史世春的可爱小品;还有我本人的诗朗诵……;至今在我们同学之间谈起,依然如数家珍,对老师们心存感激,因为我们享受到了免费的、最无私的特长素质教育,即使走上了工作岗位,凭借童年的记忆也能小露一手。老师们的爱由此延长。
  还有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要举办运动会和游艺活动。鼓乐队、军乐队、腰鼓队,身着统一的服装,列着方阵,踏着节奏,按照总指挥的小红旗,变换各种鼓点和曲子。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场面热烈而壮观。所有的老师除了担任裁判员外,还要参与各种项目比赛,各种形式的跑跳投项目,射击、套圈、盲人画像、猜谜语等游戏,老师和我们学生都大显身手,各展风采。每每这时,我都是播音员,将项目的喜报和赛场的好人好事,用我圆润明亮的声音传播到赛场内外;我们的吴忠东同学,身残志坚,不能参赛,就组成拉拉队,鼓劲加油,增添气氛。
  平时,学校按照学生的特长喜好,举办业余乐器培训班、演唱队、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滑冰队。这些培训,都是各科老师无偿进行的。孩子们不再打架逃学、不再调皮捣蛋、不再早恋,都投入到业余训练中去了。在黑龙江林区中小学各种比赛中,常获奖励,为学校和林场赢得了荣誉,获得了家长的盛赞。我们的小学和初中女子篮球队,连续多年,打遍林区无敌手;我们的速滑“五华”:杨金华、史少华、赵淑华、安华、蔡金花多次勇夺冠军,在林区如雷贯耳;我们的飞毛腿吴忠民,曾打破短跑纪录。
  后来读大学和参加工作,和大家每每谈起小时候,我总能对简谱、月琴、扬琴、小提琴、笛子、京胡、二胡等乐器,都略知一二,令他们惊讶,山里孩子居然懂高雅;大学和单位组织书法、征文、排球、滑冰等赛事,我也可以一展风采,更另大家刮目相看。深感我们比外地的同龄孩子多学了多少知识啊!我们的老师多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啊!我真正理解了老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深刻含义!可以说丰富的文体活动,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夺冠的幸福快乐,更培养了我们敢拼搏、能吃苦、善团结的团队精神。
  我们的老师是天下最好的老师,却是最不称职的父母。每天白天繁重的教学工作忙碌过后,业余时间,班主任还要逐家走访,与家长交流学生的优缺点,制定改进方案,特别是成长中的男孩儿女孩儿们,让老师操碎了心。早恋的、逃课的、打架的、家庭困难的等令家长头疼的问题,老师要逐一解决。避免了辍学,减轻了家长的压力,可是老师却累的饭都没时间吃,有的得了胃病。
  王秀荣老师是我们班主任,还是中学数学、历史老师,白天备课、上课、改作业,晚上要组织王洪良、张良菊、廖冬芬、孙丽江、王东兰、刘翠梅、还有我本人等数学好的同学们去她家里,无偿耐心辅导拔高数学。中考时,我们班20人,考上10人,考出了我校历史上最好成绩,位列东方红林业局各校第三名,老师和家长笑了,可老师的孩子们却哭了。那时,王老师家只有三十平米,我们七、八个孩子把火炕和饭桌占满了,王老师的三个孩子只好挤在凳子上。因忙而疏于管理,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得到的是老师的训斥和耳光。她的孩子们看到她不厌其烦的辅导我们时,眼里流露的都是羡慕:什么时候自己的妈妈也能这样辅导我们?当年老师的孩子很嫉妒我和我的同学们抢走了他们的母爱,甚至耿耿于怀,但现在却对父母极其孝顺,也理解了父母当年的职业和敬业。除了王老师,还有董桂珊老师、徐文东老师、宋玉家老师等,哪个没有遭遇儿女的埋怨呢?我们的老师愧对子女,却无愧他们可爱的学生,无愧他们心爱的讲台。
  我们的老师,还经常带领我们亲临现场搞实践活动。我们种过地,实践过播种、间苗、除草、收获,能分清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熟知黄瓜、茄子、辣椒、豆角、土豆、白菜、萝卜等蔬菜品种,更知道各种农作物和蔬菜的种植过程和收获时间;我们种过木耳,知道木耳段、木耳菌、浇水、采摘、晾晒,知道木耳的栽种流程和营养价值;我们植过树,知道松树、柞树、柳树、榆树、槐树等树种,还知道植树要“三埋两踩一提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野营拉练过,知道野外吃饭、睡觉、行走、应急等怎么处理和生存;我们还学过游泳、踢过毽子、跳过皮筋、打过口袋、踢过格、歘过嘎拉哈……,上世纪七十年代所能制造出来的那些独特的我的学生时代的镜像从未在我脑海里失去过光泽。
  每当大年除夕,我们都要分别聚集在沈校长、董老师、宋老师、徐老师等老师家,磕着师娘炒的瓜子和花生,老师领着燃放各种节日烟花爆竹,十多个男孩儿、女孩儿的小脑瓜一起趴在温暖的火炕上,聚精会神的观看黑白电视播放的春晚节目,简直幸福的不要不要的,我们依恋着老师就像依恋着阳光。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是住公房,仅仅二、三十平米;只有黑白电视,还是九寸的,信号不好,总有雪花;只有过年才穿上迪卡、的确良的新衣服。但是师生情谊是纯洁的;家长对老师是尊敬信任的;老师对学生是绝对超过儿女的;我们的生活是简单而快乐的。童年的记忆太多太多,老师的身影贯穿始终。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生活的技巧、生存的本领,还率先垂范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在老师的悉心培养教育下,我们有的考学、有的参军、有的调转、有的经商,分别走出大山;有的接班、有的毕业后或退伍后返场、有的留场就业,留在了山里。但无论什么行业、什么工种,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为民造福;有的经商,资助贫困孩子就学;有的拿起教鞭,“长大就成了你”,当了老师;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那些美好的过去的日子,我都圈圈点点做了标记。每每回忆过去,感谢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快乐而充实的童年和少年;感谢老师,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教会我们踏踏实实做人。亲爱的老师们,学生也给您留个作业:晚年平安健康,幸福快乐!一定要完成哦!

【作者简介】

崔海鹰

崔海鹰,女。故乡黑龙江,现居上海。1984年考入伊春师范专科,毕业后曾当过老师、公务员。现任民企高管。工作之余,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美好,给心灵一片舒展的天空。

文艺众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