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小星星】可爱的侗乡人系列之二——独特的鼓楼

 文艺众家 2021-06-04



可爱的侗乡人系列之二——独特的鼓楼

胡雅楠

清晨,我被一阵滴滴答答的声音所吵醒。我起身下床走到了窗前轻轻地推开窗户,正如昨晚天气预报所播报的,一场小雨果然如期而至。放眼向木楼外望去,眼前的一切都被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雨水顺着木楼前的毛竹一滴滴的落在竹林里,滋润着这片江南的红土地。小雨使得那一棵棵参天的毛竹显得更加那么青绿可爱。

这时,我发现在这连片的木楼群当中,隐隐约约地耸立着一座尖尖的如同塔形的建筑物。这座建筑恰似一柄锋利的宝剑直插云层,这与寨子里的木楼相比,真让人有鹤立鸡群之感。

这是什么呀?我心中不由地充满了一种好奇之心。

惠惠,你醒了?”大概是听到了房间里的动静,外婆推开我住的房门,满脸含笑地走了进来:“快去洗洗脸,咱们马上吃早饭!”

外婆您看,那是什么?”我手指着不远处那座又尖又高的建筑物问道。

那是鼓楼呀!”外婆说。

鼓楼?这鼓楼建的又尖又高的能住人吗?”我又问。

外婆笑了:“鼓楼可不是用来住人的!”

那建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我更加不解。

咱们去吃饭,你的问题一会儿让外公告诉你吧!”她边说边拉起我的手,走出了我居住的房间,来到了木楼中央的大客厅里。

我洗过脸后,在摆满了侗家独特风味的圆桌旁坐了下来。

侗家人爱酒是出了名的。不论早晚一日三餐酒不离口。我在餐桌前向端杯畅饮的外公询问起了鼓楼之事。

你问鼓楼吗?是这样!”于是,外公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起了有关鼓楼的趣事。

原来,鼓楼是侗家人独有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大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只要是有侗族人居住的地方,村村都有这个建筑。

在远古时期,每个鼓楼里确实都放着一面很大的大鼓,所以人们才把这里叫为鼓楼。在那战乱的年代,如村寨受到了外力势力的侵略,寨里的头人就会擂响楼中的大鼓,召集全寨的人团结一心携手抗击来犯之敌。

外公告诉我,和侗家人许多建筑物一样,别看鼓楼有二三十米高,而且全都为木质结构,但整个建筑完全靠榫卯连接,不用一只钢钉铁锔。

我不由的从心里敬佩起我们侗家人的聪明才智。看看外公,他越喝越兴奋。他手持一只大大的酒碗,大口大口地喝着自己亲手酿制的糯米酒。言谈话语之中,他显示出了一个做为侗家汉子的自豪之情。

现在不同了!”外公高兴地告诉我。

是啊!现在国家太平,人们安居乐业,鼓楼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如今的鼓楼早就成了侗家人娱乐的场所。不单是逢年过节,就是平时一有空,鼓楼内外就会热闹起来。人们围在鼓楼下唱着传世的侗族大歌,跳竹竿舞跳多耶。老年人可以在这里休闲安度晚年。少男少女们可以在这里找所爱之人,这鼓楼简直就是侗家人的福地呀!

外公越说越兴奋,小酒越喝越精神,让人觉得大有千杯不醉之感觉。外婆见此在一旁搭话了:“外孙一来,看把你给乐的!少喝点儿吧,今天你去找人,晚上咱们在鼓楼热闹一下,让我大孙子开开眼界!”

这不难,我一会儿就去召集人!”外公说这话,半碗酒又落进了他的肚子里。我竖起大拇指为外公如此的酒量叫好,多么豪爽的侗家人呀!

我再次的来到窗前打开了窗户。眺望着烟雨蒙蒙的鼓楼。想到今晚就可以在那里和许多暂不知名的人们一起唱歌、跳舞,心里更加激动不矣!想到自己今天就要融入侗族大家庭之中,一阵阵自豪感不停地在撞击着我的心头。仿佛那优美的芦笙,多耶琴发出的音符早已从鼓楼里飞出,飘飘而来已传入我的耳中。

望着窗外那美丽的景色,我忽然想起唐朝诗人的一句唐诗“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

多美呀侗乡的鼓楼!多美呀我们的侗寨!

胡雅楠,十岁,中国小作家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丰台区实验学校小学部五年级三班学生。六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在各种文学刊物及网络文学发表儿歌、诗歌、童话小说,小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共四十多篇

 本栏责编:胡连河 立秦          

文艺众家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校对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各栏目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投稿后请务必加主编微信:1391042036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