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姓氏的由来

 天和图书馆21tc 2021-06-04

一、华夏姓氏的由来

  1、名

  我们先谈谈'名'','名''这个东西,是一个事物的'代号''。人类对世间万物的区分和认识,都是从赋予它'名''开始,故《德道经》开头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赋予其'名''的对象分为'类,族,个体''。

  '类''和'族''之名,都是指区别于其它群体的该群体'代号''。

  关于'类'',就是按照某一特征而划分成不同的群体,物以类聚,如'人,动物,植物等类分''。'人''是名,是区别于动物植物等类的'代号''。但人类,内部又有不同种群,比如汉人和犹太人等等之分。动物类内部还分为'牛、马、狗。。。。。。''。华夏文化圈内,中韩日越南等就比较相似,按照文化圈来说,属于'同一类''。

  关于'族'','族''之意,来自地上堆的一堆弓箭'蔟'',箭都一样。人有群分,'族''在人群的区分上,我们华夏的解释是'族,亲属,血亲也'',血亲亲属有远近,有亲疏,故而又细分为大小宗以及一祖各支。比如认为自己是华夏子孙的,就是同一个'族''。习俗上一致的,但不认为属于同一祖先血脉后裔的,只能称为'同一类'',非'同一族''。而今天说'56个民族是同一族'',那是错误的,可以这么说,56个民族既不同'类'',更不同'族''。你想想'维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等等,从文化习俗母语言母文字上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与我们华夏人是完全不一样。在世界人群中,完全就没丁点可能属于同一类人,而从'血亲血脉''来说,更没有丁点可能是属于同一族人。所以,说'56个民族是同一族'',完全就是瞎扯。本质其实是'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个民族'',仅仅而已,引申到血亲之族,那真是太荒唐了。当然,南方的所谓非汉族群是华夏子孙,其先本汉人或华夏人,和我们是同一族,也就是血亲。

  2、名的'延生''-'字''、'号''、'小名''、'乳名''

  因为'名''是事物的代号,所以,一个事物可能有几个名,但本质还是指它一个,"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德道经》)。

  所以,我们的华夏的姓氏制度中,代表个体符号的不仅有'名'',还'字'',甚至'号''。比如,苏轼,大名'轼'',字'子瞻'',小名'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你别看有这么多符号,其实都是指一个人。'字''其实也是一种'名'',只是'字''是尊称,如果别人称呼你的'字'',那代表别人很尊重你。'号''也是一种宣扬出去的别称,象岳飞身后谥号'武穆王''。而"苏东坡"这个称呼,就是他称了,是别人后世给他取的称呼。'小名'',对人来说,一般是指'乳名'',象小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亲戚都会特意给小孩取'乳名'',表示对小孩的爱,我们的华夏很早的时候就有这个习俗。同样道理,我们这个民族,大名就是'华夏人'',小名叫'汉人'',就好象人一样,正式场合要穿'礼服'',非正式场合穿穿休闲服或一般日常服饰。

  3、姓

  上面谈了'名'',现在来谈谈'姓''。'姓''产生的很早,比'氏''还早。最早的'姓''是'风''姓,就是太昊伏羲给自己最早起了个'姓'',故《春秋左传僖公》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太昊伏羲)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历史上的'任、宿、须句、颛臾''等诸氏族都是伏羲之后嗣。

  '姓''不是代表个体代号,他代表了一个'根源'',自己从哪里来,祖先在哪里,都可以溯宗追远。'姓''在当时还可以'别婚姻'',因为当时的人少,婚姻的双方太容易是血亲很近的人,就会造成后代智力有问题。所以,就要'求远'',但首先须把自己近的亲属区分出来,这个就是给自己取'姓'',因此,就有'同姓不婚''。而且,'同姓''可以增加族人的亲属感。《白虎通》"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别婚姻也"。《左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语》云,"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取妻避其同姓,畏灾乱也"。《礼记》说:"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关于'姓''的符号的取法,自伏羲后,根据是如何'生''的来取,所以叫'因生以赐姓'','姓''是华夏人的天子根据宗法制度赐姓。汉典《白虎通》"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也。。。"。《左传》:"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史记秦世本》"。。。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

  自炎黄以后,'姓''就很快变多,至大禹,就基本没有增加了,黄帝至夏朝这一段时间是华夏古姓的产生时期,总的下来产生了可考证的大概有40个左右的'姓'',常见记载的'姓''有20多个。当时也称呼为'百姓''。百姓,就是指的华夏诸古姓。百姓又叫'百生'',銀雀山漢墓竹簡《六韜》"(紂)外失天下,內失百生"。'百''并不是确切的数字,而是我们的祖先常常用"百、千、万、兆"言多,如百官、百姓、百里驹、千里马、千家、万官、万户、万民、万邦、万国、兆民。《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德道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典籍中所载'百姓'',多指华夏人民。

  "华夏古姓"可考证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黄帝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国语晋语》"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2)祝融八姓"秃、彭、妘、曹、董、己、斟、羋"

  《国语郑》"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国语楚》"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可见,'黎''高辛氏火正是颛顼的臣,地官。'官''即'管'',就是负责一块,我们的祖先在管理的设置上,参悟了天、地、人,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日月星辰,山林水泽,春夏秋冬自然之道,故有'水官''、'火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等,各司其职(见甘肃博物馆收藏的'六壬式盘'')。

  《国语郑》"。。。祝融。。。其后八姓。。。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乌阝、会阝、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羋姓乎?羋姓越不足命也。蛮羋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

  这个是在讨论什么呢?这个是郑桓公问史伯如果周王室衰,哪些姓将兴的可能。史伯在说到祝融八姓的时候,说祝融功劳很大,其八姓后裔中的昆吾在夏的时候为伯爵,大彭、豕韦在商的时候也为伯爵,但在周王室时期还没有侯伯爵分封,后裔中的己姓氏族'昆吾、苏、顾、温、董'',董姓氏族'鬷夷、豢龙''的封土在夏的时候被灭了;彭姓氏族的'彭祖、豕韦、诸稽''的封土在商的时候被灭了;秃姓氏族'舟人''的封土在周的时候被灭了;妘姓氏族'乌阝、会阝、路、偪阳'',曹姓氏族的'邹、莒'',在周都做的是负责采卫的诸侯(此类诸侯的爵位为'子''),或在王室,或在夷、狄之地,还有很多不知道的说不清。而今又无其它听闻,必不兴。斟姓绝子孙无后。羋姓呢?羋姓的夔越国不足命也,因为他的风气很蛮,与中国相背。只有羋姓荆楚有昭德,如果周衰,其必兴矣。

  (3)姒姓,始于大禹,可追至黄帝。

  《国语周语》"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

  《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大禹'姒姓''后裔在夏代的时候的分出的氏族分支。

  《国语周语》"有夏虽衰,杞、郐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衰,就是没落或为庶人。祖上为贵族,后世为庶人的情况太普遍了。《史记》"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4)姜姓,四岳续炎帝,大禹赐四岳。

  《左传哀公》"。。。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左传哀公》"。。。姜,大岳之后也。。。"。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指'姜姓之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故曰吕尚。"

  大岳,就是四岳,《尚书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和,万国咸宁"。《史记五帝本纪》"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

  (5)赢姓,大禹赐大费之姓,可追至黄帝。

  赢姓,这个大宗的宗祖是谁呢?就是"柏(伯)翳"。《史记秦世本》记载,"。。。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驯鸟兽,其实主要就是在今天的甘肃青海那一带放马,圈养动物,驯服野兽这些工作,中国需要的马,各诸侯国需要的马,很有部分都出自那里。赢姓宗祖之后,分成了两支氏族,《史记秦世本》载"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这个两支氏族再分,就分出了"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秦始皇以其先造父被周缪王封赵城,为赵氏。赵国宗室和秦始皇都出自赵氏,《史记赵世家》说的很清楚"赵氏之先,与秦共祖。"嬴姓诸多后裔,在殷商时候就有成为守边诸侯,《史记秦世本》说"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

  (6)漆姓

  《国语》:"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虞、夏、商为守边诸侯。封、嵎之山,在吴楚之间。

  (7)隗姓

  (8)好姓

  好姓,实际上就是'子姓'',殷王室的宗姓。甲骨文:"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妇好,即姓好,妇表示已婚嫁。过去之女子称姓,并且要把姓放在后面,比如"齐姜",姜是姓,齐是来自齐国。出嫁后可叫"姜氏"《左传昭公》"卫襄公夫人姜氏无子,嬖人婤姶生孟絷"。还有如,仲任,伯姞,叔妘,郑姬,陈妫,楚曼,季姬,荆妫。

  (9)子姓

  《史记五帝本纪》"契为商,姓子氏"。

  (10)销姓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11)姚姓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12)於姓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盈民之国,於姓,黍食。又有人方食木叶"。

  (13)阿姓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

  (14)盼姓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盼姓,食鱼"。

  (15)桑姓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黄蛇,名曰蜮人"。

  (16)几姓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

  (17)鼬姓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鼬姓之国"。

  (18)烈姓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19)釐姓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釐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

  (20)威姓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21)乞姓

  《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22)风姓

  《春秋左传僖公》:"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23)妫姓

  有女子叫'陈妫'',还有叫'荆妫''。

  (24)曼姓

  有女子叫'楚曼'','楚''是她在楚国。

  (25)荆姓

  《汉书》:"姜、嬴、荆、羋,实与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益之后也。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伯益能仪百物以佐舜,其后皆不失祠"。

  4、氏

  '氏''要晚于'姓''出现。什么是'氏''呢?就是为了表达出同一个姓下面的各分支的区别代号。《通鉴外纪》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如果一个'姓''的人有十个分支,则每支一般都有一个'氏号'',就说这个'姓''下面有十个'氏族''。什么情况下才'另立新氏''呢?比如某氏族内的某人对民族,对国家公利有功劳,于是民族或国家对这个人进行'荣誉封赏'',除了封爵称,如果有荒芜或没人管理的土地,就封一定土地,这个人就举家搬到那里,并依封地命一个'氏号'',就是'另立新氏''了。比如秦始皇家族当初专门给周王室放马,后来,犬戎打来了,他们就去打犬戎,还护送西周王室迁到洛阳,有此大功,故封于秦川,其家族因此兴起。基本在秦始皇家族的时候,天子就不封土地了,只封爵称,就是荣誉称号,因为土地都封完了,都有主了,封到沙漠去呢,那里连草树木都没有,就都不愿意去。天子封的'爵称''就是'公侯伯子男'',后来诸侯国封的'爵称''如'君,侯''等等,这些爵称都是担当重任的荣誉,你看欧洲的'骑士勋章'',又如'铁十字勋章''等等,也都是荣誉。

  按照我们的宗法姓氏产生制度,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赐姓-封土-命氏''。《左传》:"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就是在我们的天子赐姓后,被封了土,然后我们这个家族的人就搬迁到那个土地上去,给我们家族命一个代表家族的'氏号''。《国语周语》"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因为自伏羲的时候,开始有姓,但还没有完全普及,很多人还没有'姓'',而到黄帝旁行天下之后,'姓''开始普及,华夏人人有姓,至大禹,赐姓就基本结束了。

  二是'封土-命氏''。通过封土而有氏号的情况就很多了。当你这个家族住了几世人后,其中,你一个弟弟因功劳很大被封土而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去了,到那个新地方可能会立一个'新氏'',所以,顾炎武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正是说的这个道理。比如晋国三大家族-魏氏、韩氏、赵氏,其中魏氏之先,原在毕邑分封,为毕氏之族,因有大功,又得封地魏邑,改为魏氏。晋国范武子,又称士会、随会、范会,随、范就是因封邑变化而改氏。商鞅(姬姓),为卫国公孙辈后人,称公孙鞅,后封在商地,以'商''为氏号,称商鞅。

  '氏''名的选取比较杂,但也讲究,绝大部分以封地食邑国号为氏,也有一些以官职为氏,以祖先的字为氏等。

  过去'氏''之多,从'华夏诸侯国''就能看出来,《晋书志四》:"自孔甲之后,以至于桀,诸侯相兼,其能存者三千余国,方于涂山,十损其七矣。。。。。。凡一千八百国,布列于五千里内。而太昊、黄帝之后,唐虞侯伯犹存。。。。。。。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而见于《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百三十九知其所居,鲁、邾、郑、宋、纪、卫、西<豸虎>、莒、齐、陈、杞、蔡、邢、郕、晋、薛、许、邓、秦、曹、楚、随、黄、梁、虞、郧、小邾、徐、燕、鄀、麋、舒、庸、郯、莱、吴、越、有穷、三苗、瓜州、有虞、东<豸虎>、共、宿、申、夷、向、南燕、滕、凡、戴、息、郜、芮、魏、淳于、谷、巴、州、蓼、罗、赖、牟、葛、谭、萧、遂、滑、权、鄣、霍、耿、江、冀、弦、道、柏、微、鄫、厉、项、密、任、须句、颛臾、顿、管、雍、毕、丰、邘、应、蒋、茅、胙、夔、介、焦、沈、六、巢、根牟、唐、黎、郇瑕、寒、有鬲、斟灌、斟寻、过、有过、戈、偪阳、邿、铸、豕韦、唐杜、杨、豳、郐、观、扈、邳、胡、黎、大庭、骀、岐、邶、锺吾、浦姑、昆吾、房、密须、甲父、鄅、桐、亳、韩、赵。三十一国尽亡其处,祭、极、荀、贾、贰、轸、绞、于余丘、阳、箕、英氏、毛、聃、莘、偪、封父、仍、有仍、崇、鄟、庸、姺、奄、商奄、褒姒、蓐、有缗、阙巩、飂、鬷、穷桑。蛮夷戎狄不在其间。五伯迭兴,总其盟会。陵夷至于战国,遂有七王,韩、魏、赵、燕、齐、秦、楚。又有宋、卫、中山,不断如线。。。。。。"。

  5、姓与氏的合一

  我们今天看到的《百家姓》一书,是宋代江南一学者编撰的,里面记载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其实收录的是华夏'氏族''的氏名,象这本书严格说应该叫'百家氏''。本来过去'姓''是姓,'氏''是氏,二者相分,只是到先秦后,将'姓和氏''合一了,姓与氏不分,而古姓就很少谈及了,大宗多追溯到'氏''之始,这个是我们华夏'姓氏史''上的一次变化。但我们的宗族谱还是继续沿用'氏''称,比如'白氏宗谱'',一般不会叫'白姓宗谱''。

  《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说的是一个打渔的隐者,问孔子是什么家族的,孔子弟子子路就说'孔氏家族'',按照现在的理解就是'孔姓人家'',因为先秦后姓和氏不分,在先秦是分的很开的,孔子是'子姓孔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