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山岭之行

 天街小宇 2021-06-04

       4月12日,周五,上午10点,朋友打来电话问:姐,周日户外活动去不?我说:去!去!于是,敲定,于是,联系带头大哥宁老五,交钱。儿子极其兴奋,他两年多没看到他的大伙伴高哥哥了,从周六早晨就开始迫不及待,中午还在碎碎念:什么时候到周日啊。

      周日转瞬即到,早5点10分上了大巴,赫然看到好久不见的三位大哥哥,两个初二一个初一,已经变声,已经高大得需他娘都要仰视。之后,无论儿子这个二年级小学生如何努力,与人家都产生不了交集。四个小时的车程,路途遥遥,儿子的乘车变得格外孤独而忧伤。他说,妈妈回家吧。妈妈我要回家。啊?啊?噢,好在伙伴帮忙同车人热心,给奥利奥,给果冻,给糖……得,儿子变相化了个缘。

      车,终于驶进滦平地界,群山连绵,苍茫静默,春虽未深,夏虽未至,植被还未完全勃发葱茏,但早绿涌动,轻粉漫点,桃红乍现,隔年的陈植兼沉睡的灌木做底色,远远望去,仿佛紫檀色的丝绒织锦,挑了粉白、褪红、松花色的丝线,织了团花,簇簇丛丛,不足惊艳,不甚明媚,却另有一番半梦半醒的惺忪,初染春色的薄醉。

     到了金山岭下的停车场,经由游览车入景区,登城。原始长城,是我必要带孩子看的:祖宗的基业,民族的象征,绵延了千年,历史厚重,岁月沧桑,古意森森。如果说瞻仰凭吊古长城,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应该经历的灵魂之旅,那金山岭就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我带孩子来了,尽管他才8岁。

       “万里长城,金山独秀”,金山岭长城,独特在基本保持了长城原貌,即便修缮,也是在尊重历史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以旧修旧,不突兀,不生硬,与山川,及山川上荣枯的草木气质融合,气韵相承。

      走上长城,初始并无感觉,就像一首曲子,起初总是平的,淡的,直至一两个阶段过去才有了回旋起伏,激越铿锵。这长城也是一样,初上,只是序曲,而后,才是华章。一块块青砖叠加,垒接,矗立成墙,铺陈成路,墙上的路,随着山势起伏蜿蜒。那青砖的颜色,是木柴烧制泥土的颜色,是秦代的颜色,是汉代的颜色,是唐宋、明清的颜色,穿越了陈年时光,更迭了秦皇汉武,典藏了文人雅士的意趣,成就了中国文化的背景。

      随着青砖铺就的城墙逶迤,旅游路线深入,长城在我们脚下,开始雄浑。群山如涛,长城如龙,时俯冲,俯如蛟龙入水;时昂扬,昂似潜龙腾渊。修葺平坦的路开始变陡,变险,变窄,变高……游人随之下,随之上,下时,脚步前冲,上时,手脚并用。窄处,只容一人;高处,状如攀岩;险处,稍不留神,便会滚落墙底。

      真正的野长城也在其中,城垒残破支零,墙垣衰败斑驳,乱石纵横衰草斜出,城楼倒塌的只剩半壁,儿子问我,妈妈,怎么不修一修啊。我说这就是岁月的味道。

     站在城楼之上,登高远望,只见群山连绵,近前是山,四外是山,远处是山,山外还是山,不知通向哪里,不知绵延到何方。

      金山岭地势低缓,长城依势而建,愈是低缓处,愈是修建得高大坚固,墙垛厚实,烽火台巍峨,城关楼台密集,设有障墙、垛墙、战台、炮台、瞭望台、雷石孔、射孔、挡马墙、支墙、围战墙等,防御体系严谨。这里的敌楼和烽火台形式各异:方形、扁形、圆形等。楼顶也是形式多样,既有平顶,也有穹窿顶、船蓬顶、四角钻天顶和八角藻井顶,可谓一楼一式。最可贵的是金山岭长城有其独有的文字砖,明万历年间烧制。可惜,我第一次来没经验,没仔细看,也没顾上问啥是啥,光顾一个心眼的爬了。所以,上述名称名词都是我从网上抄的,官话。

       说实话,自从有了儿子,只要带孩子出去玩,我便没了我,目标只有一个,追孩子,因此荒芜了脚步,错过了景致。金山岭能吸引香港澳门的游客远道朝圣,能让那么多的国外游客拖家带口地纷至沓来,其雄奇之美,自是得天独厚。我形容不足万一,颇为遗憾。

       还有,我不知道儿子这小东西,到底是什么变的,当初口口声声说回家的是他,后来爬得越来越有劲的还是他。以前出去玩,有他娘一次两次三四次带错路的心理阴影作祟,在途中碰到领队宁老五之后,他果断地弃暗投明,极为识时务地选择追随带头大哥,尤其在宁领队给他一瓶功能饮料之后,他更是成功地把我甩了(小兔崽子还算有良心,没忘了逼着我先喝他得赠的饮料)。

       起初,我也想追来着。可我早已气喘如牛,每一步,都在咬牙坚持,每一步,都抱着慷慨就义的悲壮与决绝。想着,我也许会成为长城脚下累累白骨中的又一副了——也是累死的。后来眼见实在追不上儿子,转念一想,儿大不由娘,有水便是娘,随他去吧。

       终于到了五眼长城,终于到了旅游路线的终点,大喜过望,随下城的甬路下来,转转,行行,咦?竟然如释重负,不那么难过了?真像带头大哥说的,累到一个点就不累了。沿途看到未曾染绿的灌木,奇崛的树,树下沉寂的苍苔,还听到一阵极其婉转动听的鸟鸣。我想,浓夏的金山岭又是一番美丽景色吧。

       不知不觉下山了,归来,有宁老五煮的方便面迎接。我很纳闷,同样的方便面,同样的小白菜,同样的肉丸子,同样的水,为什么到了宁老五手里就那么好吃?后一琢磨,饿的。儿子吃了两碗,我吃了一个碗底,心满意足的坐上车回家了。

            (游客小舍,写于4月15日晚)

欢迎您和我们一起讲述自己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