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胃疾病久治不愈?四大原因你中了几条

 张璐说胃肠 2021-06-04

  近年来受到巨大的社会生产生活压力、不健康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导致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数不断攀升,发病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部疼痛、反酸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导致机体消化功能障碍、营养不良发生。

  而独具代表性的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胃肠息肉、胆囊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癌前病变。

  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消化疾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

  慢性疾病是指病情持续时间长、发展缓慢的疾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四个主要原因为:

今天就来一起了解下

四种主要原因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内定植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肠道菌群,它们与人体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对人的健康产生着重大影响。例如菌群失调是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在内的常见慢性疾病的触发点。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措施主要为抗炎抗免疫,例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的应用等,但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满意,且长期应用副作用严重。服用西药除了耐药性强和副作用大之外,长期下去还会引起很多并发症的形成,血压血糖、体重、身体各项机能都会受到影响、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等。

  从西医角度来看,针对胃病,大部分患者服用的都是胃复安、吗丁啉、莫沙必利这类促胃肠动力的药,还有奥美拉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这类抑酸药,以及氢氧化铝,碳酸钙,氧化镁这类抗酸药。针对肠病,基本上都是一线药美沙拉嗪、国产的惠迪、畅美,进口的艾迪莎、莎尔福这类药,作用比较短暂,用药病情缓解,停药复发。二线药激素类药物,包括了强的松、地塞米松和甲强龙,这类药作用强弱不同,作用强的自然副作用就大,容易产生依赖。三线药物就是免疫抑制剂,比如说类克,甲氨蝶呤这类药物,治疗作用更强,副作用更大。

  从中医角度来看,例如中药唐古特大黄为传统的胃肠道用药,临床上长期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许多学者分离纯化获得了唐古特大黄多糖(Rheum tanguticum polysaccharide),通过实验发现RTP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又如四君子汤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成为治疗脾胃气虚的经典方。运用现代医学方法对其进行物质基础的研究发现,四君子汤中含量最多及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为多糖。四君子汤多糖可以通过激活肠道粘膜局部免疫从而影响系统免疫。

情志失调

  中医学认为,脾胃运化升降功能正常, 有赖于肝气的疏泄条达。胃腑以通为用, 不宜停滞;胃又为多气多血之腑, 气血宜调和、不宜逆乱。长期情志不舒, 抑郁寡欢, 所愿不遂, 则肝木乘脾土, 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常, 致清浊不分, 壅于中焦, 气滞血瘀, 胃体失于荣养。若肝郁日久化火, 肝火横犯中焦, 则胃火炽盛;火灼阴血, 日久肝之阴血不足, 胃失阴血滋养;火耗精气致胃气不足、运化无力, 不能行血则胃络瘀阻。

  以上因素导致胃腑失和, 日久使黏膜逐渐萎缩, 分泌胃酸与胃蛋白酶原能力降低, 而出现胃脘胀痛或隐痛, 嗳气、痞满、嘈杂、口苦, 甚至胃脘刺痛, 固定不移等症状。

  现代医学同样认为, 胃肠病与人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过度紧张、悲伤、恐惧、愤怒、忧虑等均可引起神经—体液系统失调, 胃肠的调节能力减弱, 使胃肠蠕动减慢而排空延迟, 胃黏膜血管发生痉挛性收缩, 从而黏膜缺血、缺氧, 胃腺体分泌异常, 长期的情绪失调使胃受到持续刺激, 进展为胃肠炎症。

  另外, 长期情绪刺激可能导致幽门括约肌关闭不完全, 使胆汁反流入胃, 组胺分泌增多, 导致胃黏膜长期受损、发炎、黏膜血管瘀血、胃黏膜血供及营养障碍, 出现萎缩、增生。

饮食不节

  长期饮食不规律, 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一方面影响胃液的分泌, 另一方面导致幽门括约肌松弛、胆汁反流, 损伤胃黏膜。同时饮食不规律会使胃肠的动力减弱、消化吸收减少、局部免疫力降低, 容易引起幽门螺杆菌等感染、菌群失调, 致使胃黏膜血供及营养障碍, 从而致病。

  特别是饮食长期过辛或过咸, 耗伤气阴、助热滞血, 使胃腑失养, 又直接刺激胃黏膜, 使黏膜充血、水肿, 胃部抵抗力下降, 幽门螺杆菌容易感染、大量繁殖、破坏力增强, 加之食积、郁热、瘀血等病理产物留滞, 日久导致胃黏膜萎缩。过寒或过热的饮食又会影响胃泌素的分泌和胃蛋白酶的活力水平, 影响胃黏膜再生能力和屏障作用。碱性、煎炸、油腻、腌制等食物也会引发或加重病人的胃肠负担。

  例如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普遍缺乏胃酸, 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使蛋白质、铁、维生素C、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缺乏, 再吃碱性食物, 如松花蛋、含碱馒头等会加重胃酸缺乏, 引起营养不良、菌群失调等严重后果。煎炸、油腻食物不易消化, 延缓胃的排空, 增加胃的负担, 使脾胃之气更虚, 加重疾病, 引起胀满、烧灼感、嗳气、食欲下降等症状, 加之食物在煎炸时有苯并芘等有毒物质产生, 易导致胃黏膜病变, 增加肠胃炎发生的可能性。

不良喜好

  “烟为辛热之魁”, 长期吸烟, 郁热伤阴、毒损胃络, 使胃部气机失调, 胃络瘀滞, 失于濡养而腺体减少、黏膜萎缩。长期吸烟是罹患肠胃炎的危险因素, 烟雾中含有亚硝胺、多环芳烃等多种能损伤胃黏膜的毒性物质, 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病情。

  饮酒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长期过多胃酸刺激易破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 降低胃黏膜屏障作用, 致使穿透胃黏膜的致病物质增多, 尤其是对酒精不耐受者, 长期过量饮酒会使胃黏膜充血、水肿, 甚至出血, 导致肠胃炎的发生。

  长期过食腌制食物除了易引起胃酸缺乏、消化不良和胃黏膜充血、水肿外, 其还含有大量亚硝酸盐, 后者进一步生成N-亚硝基化合物, 刺激、损伤胃黏膜, 易使胃黏膜萎缩甚至癌变。

脾胃亏虚

  《素问·刺法论》指出:“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大多患胃病多年、经久不愈、脾胃素虚, 在此基础上各种发病因素损伤脾胃, 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水谷运化失常, 气机升降失调, 中焦枢机不利, 产生或加重食积、湿阻、痰凝、热郁、血瘀、毒邪等病理产物.

  《脾胃论》说:“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这些病理产物综合作用, 会加重脾胃负担, 使脾失运化水谷之力, 胃失受纳腐熟之能, 气血阴阳亏虚, 病理产物结聚, 胃体长期失养;加之胃不和降, 轻浊相混、排空障碍, 胆汁上逆, 胃黏膜长期受损而致病。由于脾胃虚弱, 无力驱邪, 邪气凝聚日久, 脾胃愈发虚弱, 以致病程迁延难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