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黑龙江波涛 2021-06-05

北戴河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最初只是一座村庄的名字,因其在戴河(渝水)之北而得名。

北戴河山光积翠,碧海含青。 环境优美,风光秀丽,早在1898年,清政府将其正式辟为旅游避暑区,它是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端和缩影。

本组图片为1918年前后,为美国摄影家甘博所拍摄。当时他携妻子来北戴河考察游览,不但拍摄大量的海滨照片,还深入的当地农村,为我们留下不少珍贵的乡村影像。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1918年北戴河的乡村

葱翠的大树,树下是瓜棚,瓜棚之下有一口带有辘轳的水井。茅草搭建的棚子里,有不少人在忙来忙去,可能是一家乡村作坊。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村口小庙

位于村头高台上的小庙,庙前两株参天大树,告诉我们小庙的历史之悠久。一些村民和过路的行人坐在大树底下纳凉歇脚。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瓜果买卖

两名男子正站在一头毛驴旁边讨价还价。此时已经是民国建立的第七个年头了,两个男子都还留着长辫子。在他们身后的大门上,贴有一副对联:云献吉祥星联福寿;花开富贵竹(报平安)。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修补房顶

一家农户正在修补破损的房顶,孩子沿着木梯爬上爬下玩耍。透过院门,可以看到主妇忙碌的身影。房屋门外,放着一块巨大的圆形磨盘。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翻晒粮食

成熟的庄稼收割后,需要一块打粮食的场地,俗称“麦场”。农民将粮食平铺在麦场上, 经过翻晒,彻底干燥后,再用石磙碾压脱粒。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戽斗灌溉

戽斗,俗名地包天。形状像斗,两侧有绳,使用时两人对立,双手各执一条绳头,由低处水面向高处往复掏水灌溉农田。这张图比较有意思,因为落差太大,四个人组成两队进行接力,下面的人将河中的水输送到中间的一个储水的洼槽中,再由另两个人输送到岸上。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农田防护

在农田临沟的一面盖着许多结果编成的防护箔,用于防止水分流失。可见,在当时人们就已开始注重科学种田了。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下地干活

一名男子怀抱犁铧,赶着牲口前往庄稼地里准备耕地。农具是农民的宝贝,这种犁子体量比较小,可以由人携带着走。大型的犁铧则需要牲口驮运或者放在木拖车上,送往田间地头。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年轻的农民

一名戴着当地传统斗笠的小伙子,面对镜头流露出自然地笑容。繁重劳作期间的小憩总是令人愉快的。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背着高粱叶子的男子

夏天是高粱疯长的时候,此时需要打掉底下的叶子,如果整片高粱地密不透风,会影响其生长。打高粱叶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正值三伏酷暑,人在高粱地里干活就像捂在闷罐子里一样。现代人打高粱叶子是随打随丢,而图中的男子却把打下的叶子捆扎好带回家,足见当时人们的节俭。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制炭的炉子

将木材加工成木炭,使用的时候就不会产生浓烟,而且更加方便。制作炭不但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需要挖窑,砍树锯木、装窑、烧窑、封窑和出炭等一系列环节。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铁路边的农妇

一名小脚妇人背着大捆的高粱杆,正沿着刚刚修建好的铁路往前走。这条铁路是一条观光铁路,建于1917年,从北戴河火车站直通往海边。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驮柴火的驴队

三头小毛驴驮着成捆的树枝走在坑洼不平的乡间小路上。一名男子扛着砍刀跟在后面。车上装载的松柏枝,是做线香的材料,也可以用来熏制肉类。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运货的驴车

一辆小车上堆满了小山一样的货物,让人惊异的是这竟是一辆独轮车。不过从两头毛驴轻松地行走姿态上可知货物并不沉重 。有意思的是车夫的操作,为了防止车辆倾倒,在一侧绑上了一根木棍维持平衡,猜想另一侧应该还有一名同伴。

河北秦皇岛:1918年,洋人摄影师在北戴河农村所见

海边的农夫

两名男子正在高粱地里锄草,一个小孩子在一旁玩耍。不远处有一名骑着毛驴的女子正在经过,再往远处眺望,便是烟波浩渺的大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