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打了七年,本可以轻松平乱,却被拖延数年熬死两代帝王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6-05
原创阿斗不傻2021-06-04 21:21

引言:

颠覆大唐国运的事件是什么?当然是让开元之治戛然而止的安史之乱。

一场持续七年两个月的叛乱,让曾经君临世界的最强帝国,元气大伤,从巅峰沦落。

而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除了引发叛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之外,还有大唐帝王的乱作为。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大唐帝王唐玄宗还有唐肃宗的胡乱指挥,这场持续七年的动乱,只要二三年就能平定。

安史之乱打了七年,本可以轻松平乱,却被拖延数年熬死两代帝王

(大唐雄风)

一:唐玄宗作死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主政的帝王是创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

那个时候的李隆基,已然垂垂老矣,最关注的事情除了享受生活,就是致力于权利的稳固。

用权利交叉制衡的方式,将权术运用到极致的唐玄宗,最后因为李林甫去世,杨国忠乱作为,终于自食其果。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一场席卷全国的叛乱,山雨欲来!

危难的时局,让自信的唐玄宗不敢相信了。我治下的帝国,何为会如此?

在往日荣光中沉湎的唐玄宗,致力于快速平乱。

在接连错误指挥之下,唐玄宗先是逼死了名将封常清和高仙芝,随后又逼迫年迈的哥舒翰出潼关作战,想要快速平定叛乱,结果二十万大唐军队全军尽墨,长安也因此而沦陷。

明明可以立马好转的平叛形势,变得错综复杂起来。

唐玄宗本人也在逃亡路上失去了爱妃,自己也从皇帝变成了太上皇。

这段历史,大家耳熟能详,就不多说了。

相较于唐玄宗的乱作为,其实后续登场的唐肃宗,也好不到哪里去。

安史之乱打了七年,本可以轻松平乱,却被拖延数年熬死两代帝王

(唐玄宗和安禄山)

二:安禄山身死,唐肃宗面对如此良机,居然自毁前程。

公元757年1月29日,安史之乱罪魁祸首安禄山,在皇宫之中遇刺身亡。

安禄山身死,让大唐军队面对的是群龙无首的叛军力量。

长安、洛阳,在郭子仪和太子李俶率领的唐军带领下相继被收复,叛军二号人物史思明一看前线局势如此,也不管盟友之情,率领八万叛军投降了。

唐军在如此利好消息之下,一路势如破竹,将叛军团团围困在了邺城。

眼见叛军已然成了强弩之末,再加把劲就能平定了。唐肃宗也不含糊,调集了各地十多个节度使,集结数十万大军,任命自己的儿子唐代宗李俶还有名将郭子仪,分别担任大元帅和副元帅,意图一举平定叛乱。

可就在这平叛的关键时刻,唐肃宗开始作死举动。

他认为自己的太子李俶,长期跟各个节度使弄在一起,又是兵马大元帅,要是有了异心难免会出大问题。

唐肃宗本就是逼迫唐玄宗退位,进而成帝王的人,以己度人下难免会寻思,自己的儿子是不是会有样学样,跟自己一个尿性,在节度使拥护之下,成帝王,让自己退位。

安史之乱打了七年,本可以轻松平乱,却被拖延数年熬死两代帝王

(唐肃宗关键时刻犯错)

于是关键时刻,不放心的唐肃宗,一纸调令让自己的儿子回到了长安。

兵马大元帅临阵被调回了长安,严重影响了唐军士气,可唐肃宗作死之举依旧不断。

在调回了太子李俶之后,不放心的唐肃宗,还将郭子仪这个兵马副元帅也调回了长安,原因是怕郭子仪功高震主。

就这样,前线唐军,在短时间内失去了正副两个元帅,而纷纷云集前线的十大节度使,关系本就一般,互相都不认识,没有了正副元帅的统一指挥,他们在前线难免乱成了一锅粥。

这仗,看局势就要遭!

前线的状况如此,唐肃宗哪有不知道的道理?

可是他依旧这样干了,由此可见,这大唐帝王位置的吸引力,可以让君王放弃平乱也要以自身皇位稳固为目标。

但唐肃宗并不是傻子,眼见前线的混乱,他选择了一个自己的心腹去收拾残局。

这个人就是大太监鱼朝恩,一个完全不知打仗为何物,只知道完成唐肃宗指令得太监。

鱼朝恩到了前线之后,充分发挥了狗腿子特长,他秉持唐肃宗的授意,让十大节度使们各自为战,至于统一指挥什么的,他是不管的。

唐军如此慌乱的时局,让已然投降的史思明又起了反叛的心思。

史思明的临阵倒戈,又让唐军损伤惨重。

一个曾经的友军,居然开始攻击自己人,失去统一指挥,被打得措手不及的唐军,面对史思明还有安庆绪的联军,当然是一败涂地。

十大节度使,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礼全军而退外,其他八个都损失惨重。

此战过后,安史叛军内部又出内讧,不甘心久居人下的史思明悍然杀掉安庆绪,自己称帝。

安史之乱打了七年,本可以轻松平乱,却被拖延数年熬死两代帝王

(形势急转直下)

三:唐肃宗的手腕,和郭子仪的噩梦。

原本形势一片大好的平乱局势,因为唐肃宗的瞎指挥,最后成了全线溃退。

指望能平定叛乱,恢复大唐稳定的无数人,不由焦虑起来,进而开始愤怒。

这时局和舆论,让唐肃宗大为恐慌,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是他临阵换帅,临阵耍心思,弄得前线万劫不复的。

可,帝王是不能认错的,帝王要是认错,往往意味着威信降低,地位不稳。

怎么办?

唐肃宗的办法是,找个背锅侠,那么谁最合适,答案是郭子仪呗。

于是,悲催的大唐名将郭子仪成了唐肃宗瞎指挥引发战败之后的背锅侠,从此离开前线,去往老家修养去了。

唐肃宗还算厚道,没学他爹唐玄宗,乱杀人,也算为后来的大唐续命了。

唐肃宗打压郭子仪的举动,在唐军中引发了轩然大波,为了稳定军心,秉持拉一个打一个帝王心思的唐肃宗,又在军中扶持起一个标杆。

这个标杆就是李光弼,他通过不断夸奖李光弼,升李光弼的职位,让李光弼坐镇洛阳的举措,稳定了军心和战线。

如果不继续作死,凭李光弼的能力,还是能快速平定叛乱的、

可唐肃宗致力于作死从来不停歇,关键时刻他又作死了。

安史之乱打了七年,本可以轻松平乱,却被拖延数年熬死两代帝王

(苦命的李光弼)

四:苦命的李光弼,手下五百亲军如何打仗?

在通过提拔李光弼安抚好大唐军心之后,唐肃宗依旧不放心,或许在他看来,只要是武将就有叛乱的可能。

于是,光荣成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坐镇洛阳的李光弼遭殃了。

唐肃宗悄无声息地调走了属于李光弼的军队,让踌躇满志的李光弼成了一个空头司令。

当上天下兵马副元帅并没有让李光弼获得什么,反而遭到了无数的嫉妒。

一个手下仅仅五百亲军的统帅,面对兵强马壮的节度使,如何指挥?

就在李光弼苦于无法调动部队的时候,史思明率领十三万大军开始了新一轮的进攻。

李光弼一看敌军势大,唐军内部无法形成合力,完全没办法打仗。

就干脆地放弃了洛阳,然后用天下兵马副元帅的名义对所有节度使说,你们自行作战,分来抵抗叛军。

这言外之意就是,你们都不听我的,我就不带你们玩了,我先去后方集合后备力量,寻求再战去。

李光弼这招以退为进,还是很有效果的。

史思明叛军虽然快速占领了洛阳,却在占据洛阳之后,遭遇了所有节度使得骚扰进攻,完全无法消停,以至于数次想要放弃洛阳,撤回老家。

史思明在战略上已然处于被动状态,只要撤回后方的李光弼集结兵力,发动反击,这场叛乱估计会更快平定。

但是唐肃宗又作死了,他开始怀疑起空头司令李光弼了。

安史之乱打了七年,本可以轻松平乱,却被拖延数年熬死两代帝王

(光杆司令不好混)

五:唐肃宗的反击命令,让李光弼有苦难言。

以退为进主动放弃洛阳的李光弼,让史思明部队深陷洛阳进退维谷,如果一切按李光弼所预料的那样。

这个时候的他,最该做的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再行平叛。

可唐肃宗不这么想啊,在他看来,以退为进的李光弼居然按兵不动,不想着收复洛阳,这可能有问题啊!

什么问题?是不是李光弼和史思明暗通款曲,准备把自己给卖了。

怀着这样的担忧,唐肃宗下令李光弼必须立刻马上反击,不仅如此,他还专门调遣名将仆固怀恩增援李光弼,指望一举平定叛乱。

一般而言,只要打仗打急了,都会出问题,这不,唐肃宗强令出兵让李光弼傻眼了。

原因无他,李光弼是个空头司令手下没兵啊!

所有节度使各自为战,都不听他的指挥。

调来帮忙的仆固怀恩依靠背后有回纥军助阵,也是自信满满不听调遣。

临阵关键时刻,唐军两个统帅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意见相左。

仆固怀恩说要打野战主动出击,歼灭叛军。

李光弼说要依山列阵打反击战,驱赶叛军。

这两个最高统帅意见不统一,让本就不听命令的节度使军队,更加不听命令了。

这两个人僵持不下,最后弄的兵临城下了,依旧没定好怎么打?

然后,唐军又一次悲剧了,一场占尽优势的战斗,因为不断延误战机,不断争执,引发的混乱,让唐军被叛军抓住机会打了个措手不及。

安史之乱打了七年,本可以轻松平乱,却被拖延数年熬死两代帝王

(败仗不断)

六:又一次惨败,唐肃宗习惯性甩锅。

唐军在前线因为指挥混乱,引发的惨败,让唐肃宗又一次遭遇了信任危机。

如果不是他瞎指挥,让李光弼当光杆司令,让仆固怀恩制衡李光弼,如何会有这样的惨败。

这样的时局下,唐肃宗又一次使出甩锅大法,这一次倒霉的人成了手握军权的仆固怀恩,至于光杆司令李光弼,因为威胁更小成了幸运儿。

李光弼依旧担任前线最高指挥官,只是手下还是没有兵权。

没有兵权意味着无法组织起反击,无奈的李光弼只能凭借坚城和史思明部队对峙。

对起来对峙去,安史之乱第六年,史思明被儿子给刺杀了,叛军内讧让唐军看到了机会。

高兴无比的唐肃宗立马下令李光弼让他反击。

谁曾想,这命令下达后没多久,大唐江南地区又起叛乱,无奈的唐肃宗只能调遣李光弼去镇压江南叛乱。

江南平叛战争进行近一年之后,唐玄宗病死了,随后不久善于作死的唐肃宗也去世了。

安史之乱经历连续两代帝王的作死之后,终于迎来了第三代也是彻底平定叛乱的帝王唐代宗李俶(李豫)。

安史之乱打了七年,本可以轻松平乱,却被拖延数年熬死两代帝王

(终于来了个清白的唐代宗)

七:平叛最关键是什么?答案是:帝王知兵。

前文说过,在安史之乱早期主持平叛的就是这唐代宗李俶。(李豫)

一个曾经在前线知道兵事的帝王,无疑比生活在深宫中的帝王更懂如何打仗。

果不其然,在叛军首领史朝义听闻唐肃宗去世之后,顿时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为了保险起见,他派人联络回纥牟羽可汗。

信誓旦旦地说,大唐帝王刚去世,陷入了混乱之中没有皇帝,这是好机会,我们联合起来一起进攻,胜利了之后平分大唐,你拿你的妇女和财宝,我要领土和人口,可好啊?

收到消息后的回纥牟羽可汗一看有便宜可占,也很高兴,立马集结兵马准备大干一场。

听闻消息的唐代宗一看,寻思了一番后,派回纥牟羽可汗女婿,名将仆固怀恩出使回纥。

经过仆固怀恩一番陈述厉害之后,双方谈定价码和条件(允许回纥敞开劫掠),原本史朝义的盟友就成了大唐盟友。

随即唐代宗开始调兵遣将,任用儿子李适还有仆固怀恩为大元帅和副元帅,负责进攻事宜。

安史之乱打了七年,本可以轻松平乱,却被拖延数年熬死两代帝王

(历经七年多终于平定了叛乱)

公元762年10月,唐军出兵平乱!

这平乱组合跟数年前唐代宗李俶、郭子仪的组合一模一样,一个储君坐镇军中,一个名将运筹帷幄。

唯一的区别是,知兵的唐代宗李俶没有学自己的爹,在前线瞎指挥。

没有帝王拖后腿的唐军,终于正常发挥了,只要正常发挥唐军的战斗力那是没得说。

在回纥援军帮助之下,仅仅数个月时间就打的判军节节败退,史朝义也自杀了。

史朝义自杀之后,叛军群龙无首,经过一轮分化瓦解后,叛军将领们在官职权位面前纷纷低头,有不少人都被招安成了节度使。

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也尘埃落定。

八:为什么

行文至此,不由感叹。

要是当年,唐玄宗不轻易杀害高仙芝和封常清,何至如此?

要是当年,唐玄宗不逼迫哥舒翰出战,何至于此?

要是当年,唐肃宗不临阵换将,何至于此?

大唐有无数次机会,可以快速地平定安史之乱,却一次次错过。

为何啊?

归根结底,不过是帝王皇权的排他性,还有对于权位的担忧,让他们不放心而已。

因为皇权的排他性,他们对自己的儿子不信任,对手握军权的大将也不信任。

因为对权位的担忧,他们的视角从不是军事,反而是政治,平叛反而成了次要问题,自己的威信才是主要问题。

在这两层因素之下,亲儿子也好,忠心耿耿的武将也好,都是不受信任的。

至于叛乱,只要不是生死攸关时刻,谁在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