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读书才高效

 亲斤彳正禾呈 2021-06-06

图片

今天再来说说,怎样读书才高效?

利用休息时间,又重温了”L先生说“的《读书最大的误区是什么?》一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主要内容做了思维导图整理,下面来说一说怎样读书才高效?

图片

🌱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读书?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一本书读到后面,忘了前面,或读过后好像知道了些什么,又说不太清楚,读完后一段时间再回想,发现内容已经基本忘了。其实这不是我们的理解能力、记忆力不行,而是我们的读书方法有问题。通常时候,我们都会在意自己多长时间读一本书,或是读了多少本书,而很少去思考阅读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这也正是我开始读书的时候常进入的误区。从这个角度来说:读书的目的不是时间的长短,不是速度的快慢,也不是数量的多少,而是我是否感兴趣,是否能满足我的需要,对我是否有价值。因此,读书前,一定要想清楚一个问题:我想了解什么信息?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挑选相关的书籍,有针对性地去读。比如,我想了解管理的精髓是什么,所以就去读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精要》这本书,了解了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用人,用人要发挥长处;企业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有效的管理是关注时间管理,关注系统思考,关注培养接班人;知识工作者也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管理者必须要卓有成效;变不是最重要的,变化的趋势或趋势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等等,这些信息并不是书中的全部内容,但却是我比较关注的,或是比较认同的。也就是说,这些信息是可能影响我的工作方向或工作方法的。

🌱

第二个问题,怎么读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L先生说”的方法与李源老师的方法有相通之处,首先是要根据问题选内容。比如,有的书,可能只读一两个章节;有的书,可能会反复读某个章节、某段内容;有些学术专著,可能断断续续读上很长时间。其次是根据需要选方法。一般是采取跳读、泛读、精读、猜读、拆读、联读等。如果时间充足,最好从一个问题引发出其他问题,产生更多的想法,再针对这些新的问题、想法,找到对应的内容,看作者如何去论证、诠释、总结,这样的阅读效果会更好。还是以《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精要》这本书为例,这本书总体分为三篇:管理篇、个人篇、社会篇,我着重看的是管理篇和个人篇,因为这两部分内容里有我想读的东西,而社会篇只是翻看了一下,觉得并不感兴趣,所以一带而过了。然后是根据联结做整理。我在《如何构建个人认知体系》一文中说过,在阅读时,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因为触动点就是我们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可以通过拓展学习成为自己的东西。比如,我读过的《内在动机》这本书中说到,人的三种基本需要是自主、胜任、联结。而在《驱动力》这本书中认为人类有能力、自主性和归属感三种内在需要。虽然说法有些不同,但本质是一个意思。再如,《内在动机》这本书中认为实现自主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认识情绪、调整情绪,从而管理行为。而在李崇建老师的《麦田里的老师》这本书中了则讲人要学会觉察情绪、接纳情绪,并与它共处,意思也大致相同。经过这样的拓展与联结,我对人的根本需求和情绪管理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一层。

🌱

第三个问题,怎么高效?

先引用“L先生说”文中的一个知识点。因为我觉得它很重要。

在知识管理领域,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模型,叫做 DIKW 模型它代表了知识管理的四个层级,也是学习的四个层次,分别是:Data(数据),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识),以及 Wisdom(智慧)。

举例说明:

比如说“认知资源”。看到这个词,我们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它能用来干什么,这时,它就是一个”Data“。而Data 并不是知识。因为,看到这个词,我们并没有知道任何东西,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没有任何提升。我们仅仅是能够“认出”它而已,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这时,如果进一步告诉你:认知资源是我们进行思考的基础,它包括显性认知和隐性认知,会影响你的理解、记忆、运算过程。那么,它就从一个 Data,变成了 Information。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它的理解发生了改变。我们看到“认知资源”,不再是这四个汉字,它们在我们的脑海中,会变成某种类似电脑内存的东西。我们会把它跟“工作”联系到一起,知道它们之间会通过某种方式产生交互。于是,它成了一个“信息”—— 因为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又增进了一点点。

如果我们不但知道“认知资源能影响工作过程”,还知道,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跟哪些概念有关联,有哪些重要的研究、理论,甚至,有哪些重要的论文,分别从什么角度去解释、论证——这时,我们会发现,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了,而变成了一张网。

在我们眼中,“认知资源”这个概念,就跟各种各样其他的概念一起,串了起来。这时候,我们的视角拔高了,我们的视野也变得越来越宽广,当更多的信息进入我们的脑海中时,就会清楚地看到整个“大的图景”。这就是 Knowledge,知识。

至于 Wisdom 呢?非常简单。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现象时,能想到“它跟认知资源有关”,能准确地抽象出基本的模型,用认知资源来理解、解释这些现象,这时,我们就已经把它变成了自己的 Wisdom。简单说,Data 呈现给我们一个概念,Information 告诉我们它是什么Knowledge 则告诉我们它的前因后果,Wisdom 告诉我们如何迁移应用这就是整个知识的增进和内化过程。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知识,严格来说,其实都处于“Data”和“Information”的阶段。

很多东西,我们以为自己“知道”“懂得”,其实未必真的懂我们只是认识它们而已。

举一个我亲身体验的例子。

“知行合一”这个词语我早就知道,但也仅仅是知道而已,我从没有真正想过这个词语的“真正意思”,也没有思考过这个词语由来的“前因后果”,更没有将这个词语与自己的行为实践联系起来。但自我更换了工作环境后,因为新学校的校训是“明德至善,知行合一”。所以我就上网查阅了“知行合一”的由来。发现它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王阳明先生提出来的。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而是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如果没有致良知,就不会有实际的善行。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通过这些文字,我首先从字面上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接着,我又查阅到:知行合一,是遵循内心的良知,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它是一种人生智慧,是王阳明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炼,砥砺出的生命境界。这又激起了我想读一读王阳明书籍的愿望,因此,从网上购买了《有无之境》这本书,书中有段话这样说:“知与行就其本来意义,是合一的。这个合一并不是指知行两者指涉同一对象、二者完全是一回事,而是强调二者是不能割裂的,知行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意,行是知之功夫。知之真笃即是行,行之明察即是知。有学而不行者,不行不可以为学。”读这段话时,它触动了我的生活体验,想到自己来到新学校之后所读的书籍、所经历的困难和所获得的成长体验,不就是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修行自己吗?至此,我对“知行合一”这个词语的理解与之前竟是大不相同了。

其实。每一本书,都是由许许多多的概念,通过逻辑关系构建起来的。作者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论述,向我们论证一个论点,一种方法论、价值观。但我们却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走近它,拆解它,理解它,应用它,最后它才可能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

那么,高效的读书方式到底是什么呢?

关注知识点”,也是前面所说的“触动点”什么是知识点?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所看到的、感兴趣、有价值的“数据”或者“信息”。它可能是一个论点,可能是一个工具,可能是一套模型,也可能是一个断言、一个事实、一个命题。当我们碰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停下来,把它们弄清楚,彻底弄懂它们的前因后果——这才是高效的读书方式。也就是说,将它们从 D I 的阶段 ,提高、升华到 K。我自己实践的方法是:在关注知识点(触动点)的前提下,联系原有认知,梳理知识框架,绘制思维导图,形成文字表达,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这些知识点变成我的认知框架中的一部分。同时,还要拥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也就是说,我目前的认知是基于当前的学习、理解和实践上的认知,随着不断的学习、更多的实践,我可能会对某一知识点继续完善或是更新。

概括地说,正确的阅读思维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知,为我所用。将什么东西化为我所用呢?知识点。简而言之,不要读书,而是要去拆书

最后说一下,如何将 DI 转化为 K 呢?原则是:主题阅读。

比如,前两天我在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时,就用到了这个方法。为了让我的这个体系更能体现我的真实想法。我认真查阅了“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的区别。在建立每一个分支的时候,我又查阅了很多资料,来区分”思考力“与”思维力“”创造力“与”创新力“的区别等,我查找的资料越多,对每个词语的理解就越透彻。我与这些”词语“的联系也就越多、越紧密了。

总之,阅读可以是一种放松和休闲,可以没有任何目的。但要想自我提升,必然是需要努力的过程,没有谁能轻轻松松,毫不费脑地把知识吸收内化。学而思,知而行,这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方法,相信我会在这一次次的旅程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美好!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