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金镜录:2错赦安禄山

 金色年华554 2021-06-06

张守珪在边塞上不断立功,捷报频频这让唐玄宗李隆基龙颜大悦,于是就有了想提拔他做宰相的想法。在唐朝宰相往往不止一人,由边塞立功而入相的不在少数,我们常常京剧舞台上看到出将入相这四个字,这在大唐帝国是很常见的美事。

按说皇帝提出这样的建议,况且张守珪确实在边境做了很多大事,作为朝臣应该迎合皇帝的想法比较好。然而这个时候身为宰相的张九龄,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张九龄的反对意见是:宰相这个官职,是代表天子治理天下的,不是作为封赏臣下的官职。玄宗听了虽然觉得理是这个理,但是还不死心,于是继续做张九龄的工作说:“假如只给他这个虚名,而不给他实权呢?”这句话充分暴露出此时此时玄宗皇帝的头脑已经不够理智了,作为取得一定业绩的封疆大吏如果不给于实权而仅仅给予虚名,心里会觉得舒服吗?如果宰相只是个虚职,这对今后身在宰辅位置上的大臣而言,又该如何开展工作呢?所以张九龄对此立马反对道:“不可!名、器不可借人。况且张守珪此时不过是仅仅破了契丹,假如有一天尽数消灭掉奚族、突厥,那么陛下你将封他什么官呢?”听了张九龄这话,玄宗才算罢了,于是封张守珪为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到了开元二十四年(西元736年),张守珪命令手下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讨奚族、契丹反叛者,安禄山自恃勇猛,轻敌冒进结果被敌军击败。这年的四月,张守珪奏请斩安禄山。或许安禄山此时命不该绝,在临行之时大呼:“大夫不欲灭奚、契丹吗?,奈何杀禄山!这话就是说你张守珪难道不想扫灭奚族、契丹族吗?如果想,为什么要杀掉像我安禄山这样的勇士呢?这话说的很自负,在当时也的确起到了吸引张守珪注意的效果。史书上对此写到“守珪惜其骁勇,乃执送京师”。既然被押解到京师,那么安禄山会受到法律应有的处罚吗?

盛唐金镜录:2错赦安禄山

安禄山像

还得提到著名的宰相张九龄的评判。张宰相对安禄山这样犯了过错的人,给他的刑罚批语是:“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这四句话很好理解,是说假如安禄山能够贯彻张守珪的军令,就不会失败,现在没有执行命令导致失败,安禄山不应该免死。前两句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古代司马穰苴斩庄贾的故事,一个是孙武子斩宫嫔的故事,前一个故事中的司马穰苴是春秋末期齐国人。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国侵河上,大夫晏婴向景公推荐穰苴,景公即委任穰苴为将军,率兵去抵御燕、晋之师。穰苴向齐景公说,自己平素卑贱,骤然间被提拔为将军,“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希望景公派一名贵臣做监军,景公即委派了宠臣庄贾。穰苴与庄贾约定:明日中午,在军门会面。第二天,穰苴早到军中,立木表,设漏壶,专候庄贾。庄贾平日骄纵,现既任为监军,亲戚左右欢送,留他宴饮,迟至日暮,他才姗姗来到军中。穰苴责问他迟到原因,他说因为有大夫亲戚相送,所以来迟。

穰苴说:“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作为即将出征的将军在受命之日就不该再贪恋家庭,临阵对敌时候心里也顾不上家中亲人,听到战鼓想的时候可以忽略自身安危,现在面对的是敌国入侵,国内骚乱,士卒暴露于野,百姓性命也须依赖你,你却大搞离别相送耽误军机大事,按军法是要处斩的。庄贾害怕,急派人驰报景公。使者未及返回,穰苴已斩了庄贾。三军为之震栗。景公使者持节来救庄贾,驾车驰入军中。穰苴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司马大夫的这句话后世颇为流传)随后问军正:随便驰入军中犯什么罪?军正说:“当斩!”使者听到害了怕。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可以杀,遂斩了车夫,砍去车左边的立木,杀了最左边的那匹马,向三军宣示。并派人向景公报告处罚结果。司马穰苴在军中亲自过问士卒的生活、饮食、住宿条件,照顾生病者,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士卒欢迎。晋、燕之军闻风退走。最后穰苴指挥部队追击敌兵,顺利地收复了失地。回国后,受到景公重用,任大司马之职,故后人称司马氏,称他为“司马穰苴”。

盛唐金镜录:2错赦安禄山

《司马法》一书图片

后一个典故就是孙武子三令五申替吴王练兵的故事,就不多说了。张九龄在这里引用这两个典故,既是为要杀安禄山列出的理由,也是表示军队纪律不可松懈。这样的批注按理说应该是完全正确的。不料呈送到唐玄宗那儿,却发生了变化。唐玄宗此时却妇人之仁起来,哀怜起安禄山的军事才干,不愿杀掉,而是要免去军职,让他以普通人的身份在军中效力。尽管张九龄一再争道:“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斩。”张九龄要依法办事,且再次说:“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说魏延头有反骨的故事。对此玄宗皇帝不以为然,讽刺张九道:“你不要以为你能像王夷甫洞察石勒那样,不要枉害了忠良。”于是下旨赦免了安禄山。

盛唐金镜录:2错赦安禄山

从奴隶到将军的---石勒

历史的车轮在这里差点发生变化,假如唐玄宗李隆基这个时候真的听从了张九龄的话,杀掉安禄山的话,或许不会有后来的安史之乱。当然我们完全也可以说即使杀掉了安禄山,在无法克服的封建矛盾这一前提下,会出现张禄山、李禄山。回首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安禄山因为犯罪蒙皇帝不斩而后来搅乱天下,为唐帝国,也为天下苍生带来了灾难。后面我们还会提到另一个大英雄----郭子仪,也是因为犯了军法没有被杀,后来反而成了拯救大唐的有功之臣。历史的不可思议就在这里。

玄宗讽刺张九龄而提到的王夷甫和石勒,也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晋代有个叫王衍的人(字夷甫),位望隆重,善于品鉴人物。 石勒十四岁那年,贩货到洛阳做生意 ,在东门附近长啸。王衍见而异之,说这个人将来会为祸天下。石勒长大后成了一名强盗,后来归顺刘渊 ,屡次带兵攻破州郡。 晋朝太兴年间中,自称为赵王 ,后来杀了刘曜称帝,建立后赵政权,于十六国中,最为强盛。事见《晋书·石勒载记》后以“王夷甫识石勒”喻能预识心怀异志者。至于这个安禄山究竟是何方神圣,又是从何而来,怎么就到了张守珪手下做了一名将官,我们下面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