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三岁少女给志愿军将士写了一封信,却收获了一段奇妙的姻缘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1-06-06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一个名叫王荫槐的湖北青年,从中南军政大学毕业后,也加入到保家卫国的行列,随所在部队入朝作战。

22岁的王荫槐是难得的文化人,因此被分配在志愿军某部师政治处当了一名干部,负责新闻宣传工作。

志愿军受到国内民众的强烈支持和拥护,部队每天收到从祖国各地寄来的大量信件。

处理这些信件就是王荫槐的日常工作之一。

一天,王荫槐拆开一封信,被信中的内容深深打动了。

这封信是一个名叫汪孝玉的川妹子写来的,当时她还只有13岁,是成都某中学的一名学生。

十三岁少女给志愿军将士写了一封信,却收获了一段奇妙的姻缘

汪孝玉像当时国内无数青少年那样,从各种新闻报道中得知志愿军将士在朝鲜英勇作战的事迹后,对这些“最可爱的人”无比崇敬,因此写信来表达对前线将士的支持和慰问。

这封信虽然文笔很稚嫩,字里行间却充满着一片赤诚,王荫槐读后深受感动,便提笔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

给祖国人民复信本来就是王荫槐的本职工作,可他没想到,这封信寄出去之后,却逐渐与汪孝玉成为笔友,进而收获了一段奇妙的姻缘。

汪孝玉没想到自己竟然真的收到前线将士的回信,心情自然万分激动。而王荫槐优美的文笔、真挚的爱国之情,更是让她发自内心地敬佩,她随即写了第二封信……

十三岁少女给志愿军将士写了一封信,却收获了一段奇妙的姻缘

就这样,汪孝玉与王荫槐以频频鸿雁传书的方式,不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从最初的军民鱼水情,变成互诉衷肠的笔友之情,又随着时间的积累、情感的沉淀而升华为纯真的爱情。

1955年9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王荫槐随所在的部队凯旋回国,驻扎在吉林。

当汪孝玉得知王荫槐回国的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欣喜和憧憬。她已年满18岁,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对爱情、对人生有了更强烈的向往。

为了与王荫槐更近一点,汪孝玉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离开成都,孤身一人前往北大荒工作。

十三岁少女给志愿军将士写了一封信,却收获了一段奇妙的姻缘

在黑龙江虎林县的一个农场里,这对远隔数千里、相恋整整五年的情侣,终于第一次见面了!

长达五年时间的书来信往,早已让他们两情相悦、两心两许;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思念与期盼,在初次会面后升华成为一个共同的愿望:共结连理,相伴终生。

他们的婚礼简朴而温馨,虽然说不上感天动地,却是不折不扣地羡煞旁人。

虽然部队经常调动,随军生活远远没有常人想象中那么平顺,但汪孝玉却心甘情愿成为一名军嫂。

十三岁少女给志愿军将士写了一封信,却收获了一段奇妙的姻缘

不过,这对新婚夫妇还是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王荫槐作为军官,本来可以与妻子共同在军营安家,但按照当时部队的规定,如果在军营安家,就必须把母亲送回老家,因为她的家庭出身是富农。

王荫槐陷入极其为难的境地:母亲已经年逾六旬,身体也不好,怎么忍心让她老人家独自生活在老家呢?

面对这个难题,善解人意的汪孝玉主动提出:“那我就搬出军营去照顾妈妈吧!”

她说到做到,不但从军营搬了出来,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责任,还把王荫槐孀居的姐姐从湖北老家接到了东北。

十三岁少女给志愿军将士写了一封信,却收获了一段奇妙的姻缘

在此后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他们一家八口人,住所只是一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低矮平房,屋子里只有一铺炕。

然而,汪孝玉毫无怨言,既要照顾婆婆和大姑子,又要抚养几个小孩,为这个家默默奉献着一切。

1979年,王荫槐从部队转业,回到湖北工作,先后担任黄石日报副总编辑、党委书记、总编辑。

他在任职期间,既有文人风骨,又不改军人本色,廉洁奉公,恪尽职守,深得各级领导与全体下属的拥戴。

十三岁少女给志愿军将士写了一封信,却收获了一段奇妙的姻缘

汪孝玉则被分配在黄石市邮政局工作,表现也非常出色,是邮政系统有口皆碑的一名优秀工作者。

几十年来,王荫槐与汪孝玉虽然辗转南北、几度搬迁,但他们却始终恩爱如初、相濡以沫,谱写出一曲感人至深的爱情乐章。

不幸的是,汪孝玉于1998年4月因遭遇车祸不幸离世。王荫槐痛不欲生,效仿庄子,赋《鼓盆新歌》以悼亡妻,真可谓字字啼血,声声含情!

2017年11月16日,王荫槐老先生也溘然长逝,享年90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