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乎”之秘诀 释道摩

 WANGCHONG1979 2021-06-06

在中国的古文中,少不了之乎也者矣焉哉,译为现代汉文,字后面加问号较多。老子《道德经》第十章有六个后面都是问号。    囊括了所有的修炼层次,但万丈高楼从地起,前两个是筑地基,所有修佛圆满的圣人,修道得道的神仙,必须从二开始。这就是: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气至柔,能婴儿乎?我当初看到最权威的解释是,使心意拥载成元神的营垒,能够让心意抱为一体不离散吗?

当元气开始运转而至于柔和的时候,能够保持象无知的婴儿那样不去以意识察知吗?经过十多年的真修实修,我认为这样的解释还是不错的,特别文中之是指人的意识活动,因为《关尹子》云:神之所动不名神,名意:意之所动不名意,名魄。
    
当年楼观台就是尹喜迎接老子讲经之草楼,他对老子之意是理解最深的。两个字藏玄机,常人的一生就是来结束的。
    
修行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止住这两个抱一动则生欲念,念动则气随,这就是人的思虑神。止住人的思虑神就是元神的显现,这是后天返先天的基础。《金刚经》中的伏其,《道德经》开篇的恒无欲也,不谋而合之天理, 佛道之精髓也。
         
 但随着修炼层次的深入,对这些解释越来越感到不满足。用张三丰的凝神调息,调息凝神,来对照老子的二,感到更有深意。载营魄抱一,就是凝神,凝起了神就不能离散,散则乱,乱则还原常人之态;抟气至柔则为息,神息穿透力无穷,浑身必然柔软如婴。老夫七十有五,其骨质早已硬化,只有神息入骨之后,才能进入两腿双盘的金刚坐。只要元神抱一毋离,坐姿的调整不影响功态的深入,这就是调姿不调神。倒是两腿发麻身不安,反而干扰元神的虚静。神凝坤宫息自调,元气自然而然回流归根,人体浑身的气脉就是这样开通的。开通气脉能排除人体部分病苦,但还甚么都不是。认为凝神调息就甚么也不管了,这是不对的。而层次的深入还在调息凝神,这就是调中有凝。人

体口鼻呼吸之大气,变成毛细孔能出入的细微之息后,要从多入少出,变成感觉到只入不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天机老子那个字。抟气至柔是人体的内抟,而任其气之出入能是常人之举。呼接天根,吸接地气,人无呼吸就是尸体。而吸靠小腰子内的玄阳和玄阴,其一开一合,一收一放,是自然然的翕动。修行者大气变息后,就与常人不同了。其口鼻呼吸浑身毛细孔所代替,玄阳玄阴的翕动,收如抽丝,又细又长;则短暂,而且是向内不向外。这同老子的字就相吻合了。所以修炼者之息就有只入不出的感觉,其实也有少量的出,只不过由毛细孔来进行。这是修行者聚结能量的秘诀,是假身修炼出真身的天梯。什么督脉、任脉、中脉,什么开关展窍,什么三车

三田,什么大周天、小周天、子午周天、卯酉周天,没有能量的聚结,全都是纸上谈兵。而能量聚结,学者们一生演讲铺天盖地,归根结底是《道德经》中那个字。什么打坐五心朝上等等枝节片叶,只能是自我陶醉,因为能量之源是无方可指的,修行者内因是关键。
         
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释迦牟尼对偈的传诵和受持者,赐予了量的功德。这是因为它开天辟地揭示了宇宙的真相。于是有为和无为法,如来和如是,成了人们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法标

如有人经过某某高师的指点,认为自己才是无为法,别人都是有为法,言下之意自己是如来,别人是如是。开始在探讨科学,却是含真;后来虚假就多了。岂知有为法和无为法,如来和如是,都是对立的统一。佛道祖宗都是真实的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从自己的假身中修炼出真身,解剖了自

身的麻雀,才揭示了宇宙的真相。他们修炼出真身,也十分珍惜自己的假身。释迦摩尼喝牧羊女的羊奶,和众比丘一样,持钵乞食,能说他还在有为法之中吗?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更直截了当地说: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毂。无欲到五谷不食,连假身都不保,其真身从何处修出呢?有为法和无为法

是紧密相连的,《道德经》中的二,是性命双修的内核,更是休戚与共。这同《金刚经》中的降伏其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那若干个字,是一脉相承的。硬将性和命分而述之,是违背祖宗本怀的。在当代讲经者中,有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往生和来世,而对活生生的现实却避而不谈,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祖宗度人之难,难于上青天,不得不动用往生和来世。有人一生讲经,却没摸到祖宗一根神经。其理不在言多,摸到祖宗脉搏自明。佛道祖宗是历史检验的真正的名师。而当代自己好名师的人,我是十分小心的,不知名师谁,已经吃了不少的哑巴亏只好奉劝后人,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自身才是宝贵的财富,不要轻易相信和依名师

切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