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刈麦》白居易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邈思遐想 2021-06-06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图片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图片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图片

【译文】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

1.刈(yì)麦:割麦子的意思。
2.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3.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4.荷(hè)箪(dān)食(shí):背着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
5.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6.饷(xiǎng)田:送饭到田里。
7.但惜:只是希望。但,只,仅仅。
8.复:又。
9.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捡起。
10.敝(bì)筐:破篮子。敝,破旧。
11.曾(zēng)不事农桑:连农活都不干。曾,竟,简直。
12.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的俸禄。
13.岁晏(yàn):年底。晏,晚。
14.尽日:整天,终日。

【创作背景】

《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图片

【鉴赏】  

白居易是一个叙事高手,往往通过不同场景的镜头组合与转化,就能清晰地勾绘出鲜活的画面。

诗一开篇就交代了行文背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五月是麦收的季节,是农忙的时刻,一场南风吹来,小麦在地里便黄灿灿的一片,于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就晃动在田间。这是一个夏收场景总的交代,极富画面感。接下来的八句镜头推开,展示了一幅辛勤劳作的画卷——收麦图。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农村所有的人口都调动了,媳妇和婆婆扛着盛着饭食的竹器、小孩拿着水壶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她们是去给地里干活的男人们送吃送喝。而男人们在干什么?原来他们正冒着酷暑,争分夺秒地在抢收。即便脚下的泥土已经被晒到烫脚,背上被太阳火辣辣地烤晒,累到筋疲力尽还不知道炎热,就是为了珍惜夏天的昼长而赶紧去收割麦子。

    这幅生动的劳作图里蕴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劳苦的深深怜悯与同情。如若这八句构成的收麦图是近景,那么接下来作者则用八句构成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特写镜头——贫穷的拾麦者。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忙碌的收麦图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一个贫穷的妇女,怀里抱着孩子,左手提着破破烂烂的筐子,右手去捡拾遗漏在地上的麦穗。那么为什么她要去拾麦穗?因为家里的田地已经抵了重税,没了粮食和食物,只能拾些麦穗来填饱肚子。

 如果收麦图表现的是苦,那么拾麦图无疑是在表现悲。收麦虽然辛苦,调动了所有的家人甚至是小孩,但毕竟还有粮食可以糊口;而这些可怜的拾麦客——贫穷的妇女和儿童,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究其原因,全是因为国家赋税过重。

因为看到了这两幕场景,作者在思考的同时用最后六句对自己进行了反省。而且这种反省的真诚与深刻,是普通的士大夫之流很难具有的。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到这里,白居易有一股内疚之情,他内疚自己不干农活,却安享着三百石的俸禄,年底也不用担心粮食不够。这在作者看来,非常惭愧。而在读者看来,这种惭愧显得真诚而不矫情,因为白居易能够冒着酷暑到田间了解民间疾苦,而这样的官吏很少见。

该诗真是生动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疾苦,更难能可贵地降低身份进行自我反思,这些正是白居易超越其他士大夫诗作的地方。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的倡导者。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