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前指导 | 李冬敏: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客观题作答中的应用

 风吟楼 2021-06-06
历史园地
中学历史教学第一公号
22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客观题作答中的应用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中  李冬敏
2017版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知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硕果累累,但多是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及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对学科素养在高考历史作答中的应用性研究则近乎空白。笔者从事高三历史教学多年,钟情于运用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高考历史真题,并进行逆向思维,总结出用核心素养指导学生作答历史客观题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任教班级进行实践性应用效果非常明显,希望能对高中历史教师和高三学生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高考历史真题的设问特点及分类
   笔者统计了近两年全国卷真题的设问方式。统计表明,高考命题设问方式是有规律的,结合高考真题设问的特点,笔者依据试题所考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侧重对真题进行了分类。
设问中含有“主要”、“旨”、“本质”等字眼的题目出现14次,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理论”掌握的情况,将之归为“唯物史观类”;设问中含有“这表明”、“这说明”、“这反映”、“据此可知”等字眼的题目出现13次,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将之归为“史料实证类”;设问中含有概念或知识性判断的题目出现20次,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之归为“历史解释类”;设问中含有“这表明+朝代”、“这说明+当时”等字眼的题目出现25次,这类题综合考察历史学科多种“关键能力”,将之归为“综合考察多种学科素养类”;
二、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客观题解答中的应用方法解读
按照上述分类原则,笔者以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为例,进行方法解读如下:
(一)主要考察唯物史观学科素养类试题:
34.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考查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的社会存在是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诸多社会问题,这样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当时的社会意识(题目中的“描写”),据此直选B。
35.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
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          
B.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
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D.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
    考查原理:国家利益决定对外政策
    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制定负面清单的目的是维护本国利益,据此直选C。 商周王位传承弊端使得秦汉以来君位传承观念变化。
   “旨”从根本目的角度分析,当为维护统治。
方法指导:
   设问限定词中含“主要”“旨”“意在”“根本”“实质”等字眼;
   根据材料判断需要应用的原理,直选。避免陷入逻辑推理的胡同,尽量不用排除法。
该类题作答的难点在于判断需要运用的学科原理是什么。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高中历史和政治学习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如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对前者具有反作用)
阶级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物质与意识认识与实践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偶然与必然、量变与质变、形式与内容、整体与局部全面与片面一般与特殊主要与次要内因与外因、现实与可能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主要考察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类试题:
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图片
图4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题干提供的文字和图片史料看不到选项A.B.D.所述的“交汇”“杂糅”“融合”。《步辇图》本身具有艺术价值,描绘的情景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
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题干所述材料纂修宗谱的内容折射出儒家思想的主张,故选B。材料未涉及科举和四民阶层,排除A、D;材料明确提到纂修宗谱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而不仅限于士族,排除C;
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题干材料所述“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发通知……”,说明政府放权给小型国有企业,但仍然是政企不分的表现。故选D,排除B。题干材料未涉及“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C项“开始”在材料找不到依据且与1983年阶段特征不符,排除C。
32.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设问问的是“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材料用转折描述了罗马怎样进行司法解释,意在强调雅典与罗马在司法实践中的不同。据材料可知,雅典是“公民陪审团”解释法律,进行审判,而公民陪审团是由城邦抽签产生,反映直接民主、。故选C。A、B与材料意思不符,D表述观点有误。
方法指导:
   设问限定词中含“这说明”“这表明”“据此可知”“材料反映”等字眼;
   遵循“论从史出”和“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避免主观臆断或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得出结论,选项观点必须来自对材料现象的理解。
   如果材料观点来自学者研究成果,即使与所学知识观点不吻合,也要据材料作答。
   史料实证类试题作答时需要提取关键信息,因此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上解读材料。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方法:分析材料结构和内容主要通过标点符号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判断,通常来说,转折、递进关系的材料,有效信息存在与转折和递进后的材料中;并列关系的材料,有效信息存在于共性材料中;因果关系的材料,有效信息要看设问问的是因还是果,问因在因找,问果在果找。
(三)主要考察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类试题:
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据材料可知“这一状况”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不统一。据选项可知该题是对“这一状况”影响的解释。度量衡不统一的影响只有A符合。BCD均夸大其影响。
33.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
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         
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据设问可知该题是对“蒙田的教育主张”影响的解释。据材料可知“蒙田的教育主张”与文艺复兴时期“肯定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文主义思想相吻合,结合题干中的“16世纪”,可知选A。BCD时空观念和核心主张均与“蒙田的教育主张”不符。
方法指导:
   设问限定词的表述往往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涉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内容。
   该类题需要分三步作答:首先结合材料判断要求“解释什么”,审准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其次结合选项判断题目要求从那一角度进行解释;最后准确应用所学知识作出准确判断。如果选项区分度较小,还需要判断选项表述是否严谨,是否存在偷换概念、答非所问、因果倒置、以偏概全、程度用词使用不当、缺少比较项等逻辑错误。
(四)综合考察多种学科素养类试题:
 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首先根据“周朝”阶段特征排除AB;其次结合材料内容可知与分封制有关,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选D。
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首先根据“宋代”阶段特征排除B、C。其次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农作物种植和推广”的现象进行解释,A符合,B与材料无关,排除B,选A。
 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首先根据“1876年的中国”的阶段特征排除D;其次根据材料“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比极大,说明实用科技受欢迎,究其原因,当与实业发展相关。选项AB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30.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结合“1945年5月”的阶段特征直接排除A、C;根据材料内容,是要继续坚持新民主主义政策,而非调整,排除D;“中共中央发出指示”的目的就是为接管城市,恢复城市生产,故选B。
方法指导:
   设问限定词的表述主要采用“这表明当时”“这说明+朝代”等形式。
   遵循“审设问、读材料、联所学、析选项”的步骤。审设问:定时空,判断选项所述阶段特征与题目要求是否吻合;提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判断选项表述是否与材料观点吻合;联所学:联系所学知识,准确进行历史解释,判断选项表是否与所学知识观点吻合;析选项判断选项是否存在表述不当、偷换概念、答非所问、因果倒置、以偏概全、程度用词使用不当、缺少比较项等错误,如果仍不能排除错误选项,还需要分析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或包含的关系。
由于学科素养的五个方面或多或少在试题当中均会有所体现,所以以上分类方法的目的主要在于根据设问突出某一种素养,便于学生接受,进而增强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并不是说一题只考察一种学科素养。另外,由于“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价值追求,在高考真题中,几乎每一题都会有渗透,因此在对试题进行归类时,并未纳入。
历史试题解无定法,仅算一家之言,供作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