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母校高中“吃考前饺子”有感

 胶东故事会 2021-06-06
上车饺子下车面。按照胶东民俗(可能是北方多数地区的习俗),重大活动之前都要吃饺子,结婚上轿如此,送客出行亦然,而开学或高考,也是这般。
在今天的晚餐过后,相信朋友圈里应该出现了不少学校食堂吃考前饺子的图片。不过,笔者的母校高中——栖霞四中的考前饺子,则在昨天就已经吃上了。
愿意无他,栖霞四中属乡村高中,地处英灵山脚下,而考点都设在城区的一中,因此四中的考生需要提前一天半到栖霞市区熟悉场地。可能自恢复高考以来,这一习惯就已形成,久而久之,在栖霞四中,老师也多用“进城”来作为“高考”的代称。十五年前的2006年,笔者与同学们也同样“进了城”。

只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我们在进城之前似乎并没有吃饺子的环节。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学校食堂里都可以很轻松满足这一需求了。
现在的物质条件,比我们那时要好。而我们那时的基础设施,比前辈们上学时更胜。栖霞四中早年楼房不多,仅有办公楼、教学楼、餐厅等几座楼房,多者有五六层,少的只分上下,而宿舍长年为低矮平房。笔者读高二时,始建成宿舍楼。
此外,在进城交通方面。桃村镇到栖霞市区之间,本要在十八盘的蜿蜒山路上绕行,而也是到了我们上高中前后,才凿开隧道,缓解劳顿之苦。以上种种,均算是时代发展成果之见证。

然而,时代发展对于乡村高中来说,既带来提升,又带来挑战。提升主要体现在刚才说的物质方面,而挑战则来自于软实力上的竞争。
大体来说,从恢复高考一直到上世纪末,在这段时间内,城乡中学虽有差距,但并没有大到无法弥补的地步。相反,乡村高中常能发挥吃苦之精神,实现成绩反超之突破。在2000年之前,烟台之高考第一名,常来自于市区以外,清、北等名校名额,也花落均匀,并无垄断于几座学校的情况。
然自2000年前后,受社会发展大趋势等综合因素,教育资源也明显向城区集中。乡村高中片区的优质生源,多被县城内的高中拦截;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后者又成为市级中学的“搜刮”对象。年复一年,已成难以挽回之势。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不少乡村中学已经撤销合并,番号尚存者也多是勉强维持。
实际上,非但乡村中学如此,县城里的高中也大都不复往昔风光。唯独莱州、海阳部分高中,或因底蕴较深,或因作风较严,加上也有距离烟台市区较远的客观因素,故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师资、生源的“虹吸效应”,在高考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在此过程中,不少乡村高中的老师始终坚守岗位,殊为可敬。乡村高中的衰落,主要是整体大势的影响,对于这些老师来说,非战之罪。毕竟,当年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负责教学的不也正是他们么?
因此,在高中层面上,名校不名校,判断标准不在于老师而在于生源(中考录取分数线)。若有好的材料,乡村之厨亦可烹饪出佳肴。反之,则城中大师也难端出美餐。

严格来说,即便在城中,名校也并非一成不变。君不见,九十年代时,烟台三中曾成绩斐然,此后又是烟台二中风光无限,然自2010年之后,烟台一中已是当地名校的最新代名词了。
总而言之,高中名校之说不足全信,更不值得迷信。水平究竟如何?高考之后方见分晓。作为学生,发奋自强方是正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