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普救寺

 昵称45109175 2021-06-07


从运城西行到永济,寻觅蒲州古城遗迹已午时。品尝过地方特色牛肉饺子,东行上峨嵋塬头。停车于广场,“同心大锁”特别引人注目。一面书“愿有情人终成眷属”,背面是“永结同心”。

正要购门票,过来一导游引领,坐游览车从东边绕上山顶。三面临壑,只有东北接塬较平坦。地势高敝,视野很宽阔。普救寺居高临下,依塬而建。高耸的宝塔,参差的楼阁掩藏于绿树茂林之中,明显展示出其幽雅独秀风姿。我就喜欢这类山上景点,不平中的奇崛,树草花映衬的仙风道骨般建筑,佛禅静修似的心境。山风轻拂,云雾抚摸。

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院内。千百年岁月沧桑,唐武则天时所建殿阁僧舍大部分坍毁湮没,唯有舍利砖塔(后改称莺莺塔)依然高耸于土山之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唐风明制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记述修复重建。如今巍峨高大的主殿、小巧玲珑的西厢书斋、方整宽敞的塔院、崔夫人和莺莺小姐居所的佛舍别墅等依山筑就,错落有致。

看游览图,普救寺建筑布局为上中下层台级,西中东三轴线(分别为唐,宋金,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附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秀之感。


导游介绍,普救寺原名西永清院,一座佛教十方禅院,修行静持,诵经拜佛。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政权的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极苦。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如能发善心,城可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解救满城百姓。从此更名普救寺。

《西厢记》问世传颂,使得寺院获得“普天下佛寺无过”的美名,舍利塔也更名为“莺莺塔”,闻名遐迩。再加上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感动人心,便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尽管爱情故事改变了名胜古迹的名称与部分内涵,我还是想重点探索其原始本真与初心所在。

我们从寺后高处园林花园往南下去,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连接、湖山相衔。雪松、香柏、石楠、女贞子、泡桐、冬青、竹林,不同的绿,与建筑物明暗相交,色彩纷呈;我感到难以形容的丰富,自然与人文的辉映谐和,温柔,真情,充满启示的微妙渗透灵魂,滋养和安慰我长久的阅读和记忆。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每一处都有惊世骇俗的故事。


到山门后的大钟楼,仰头看飞檐翘角、气势雄伟。此楼重檐歇山式仿唐建筑。导游说“大钟楼”悬匾题字出自中国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楼前楹联“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为现代著名书法家卫俊秀先生撰写。字迹古朴苍劲,既有浓郁的佛家韵味,又写景贴切,情景交融。

大钟楼,在《西厢记》“白马解围”一折中成了“观阵台”。当时守卫蒲津桥的将领孙飞虎听说普救寺内暂居的相国之女崔莺莺如花似玉,貌似天仙,想强占为妻,遂带领人马将普救寺团团围住。满寺僧侣惶恐不安,老夫人迫于无奈,许诺有退得贼兵者即将莺莺许配为妻,并倒陪嫁妆。此举正中张生下怀,即修书报蒲关,请同窗好友白马将军破贼解围。同时邀请老夫人、法本长老等僧众,登上大钟楼观看,目睹白马将军如何生擒孙飞虎之战况。登楼俯视,想象当年“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的鏖战情景,体会“白马将军义薄云天,书生笔阵扫千军”。只为一貌美女子,兴师动众,大动开戈。个中滋味,顿生万千感概。

普救寺以三条轴线分布的建筑,从前到后,由低往高,西有大钟楼、塔院回廊、莺莺塔、大雄宝殿;中有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东有前门、僧舍、枯木堂、正法堂、斋堂、香积厨等。我们从南往北以“Z”形穿插游览。有时重复回环,有时也忽略错过一些偏殿配堂。绿苔斑剝处,谁知几多芳踪紧步,暗香浮动中,曾经多少软语亲言。此间无限回忆,彼处冷落孤僻。无言的倾谈,无所谓理性逻辑,却时刻随处深入与心灵撞响交流。

大雄宝殿,高大宏伟的歇山顶卷檐建筑,内供释迦牟尼等三尊立像石佛。据说为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大殿西侧,是张生当年读书的“西轩”。《西厢记》描述,张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暂避游玩。碰巧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借居寺内的崔莺莺,一见钟情。从此不能一心专读圣贤书,两耳时闻莲步声。


梨花院,位于大雄宝殿东侧,是崔莺莺一家人路经河中府借居普救寺的临时住所。古朴玲珑的垂花门上,悬“梨花深院”匾额。两旁诗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更显这里典雅幽静。《西厢记》中“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戏,就发生在此院中。这座三合小院坐北朝南,院内北房三楹为老夫人的居室,“拷问红娘”即发生在此。西厢房三间,为莺莺和红娘的居室。东厢南侧墙下翠竹环抱一块太湖石,外有一株杏树,枝繁叶茂,是当年张生受莺莺之约,半夜跳粉墙相会之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名诗千古,道尽衷情。西厢南侧一方金代诗碣,上刻“普救寺莺莺故居”,诗曰:“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红燕自归来。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几翻相思抚树痴,无尽深情望月寄。

依照《西厢记》人物所塑居室蜡像,再现了一幕幕戏剧场面。是直接记述一个恋爱故事的实物佐证。当年莺莺和张生实际上也是游客,两情相悦演绎的动人篇章,将人引入“意似痴,心如醉”的遐想之中,此情可待成追怀。心神已完全被历史戏占据,并忘却了原本的探索信仰;我能见到的,只是他们逗留的标记,梦一样的情节从眼前虚构的场面,或一见就知道的情景里浮现出来,因而不可能从中找到更多原始的东西。反而从一切景观后看到人性、铜锈和传统的脱变。


走近普救寺时就看到小山上的高塔。我向来对中国塔情有独尊,视大小高低各类塔为非凡灵动之物,立地伸天,志向高远。现在来到这座方形砖塔,不论原名舍利塔,还是俗称莺莺塔,顿时为其形制古朴,蔚为壮观,工艺精妙,结构奇特之造筑所震惊。细看南面有门,塔上壁用砖叠涩出檐十几层。导游说二至九层塔壁内有转角通道、台阶,可攀旋上下。二层以上各层四面辟门,门顶作拱形,可供游人眺望,现在闭门不开,令我登塔猎奇欲望化为仰望。有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考证,得知该塔四方形空洞,看到少见的唐塔的一些特点和风格,又见识到重修的明代密檐式结构。虽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仍巍然屹立,直上云霄。燕子飞绕,鸟雀环翔,频生无限苍古灵气。视觉存在于历史的形迹中,由开车的薛师傅讲的故事穿越进去,视野就飞升起来。

大约在佛教盛起的唐代,河中府要在普救寺和中条山脚下的万固寺各建一座佛塔,因缺乏工匠迟迟不能开工。官府广布文告,招贤纳才。一天,从外地来了二人,自称师徒,可揽工程。两寺主持便将二人邀至禅堂,说明意向,师徒欣然承诺。开工日择于佛诞辰四月初八。主持当众宣布:“二人各建一塔,用青砖垒砌,高十三级,期限为一年”。当下徒弟选建万固寺塔,师父建普救寺塔。徒弟自恃聪明,想一举成名。便苦思冥想,将功夫全用于外型精雕细刻上。日月如梭,转眼到四月初八,两塔同时竣工。众僧身披袈裟,顶礼膜拜,香客如流,争相观瞻。经过对比,八面玲珑,磨砖对缝,密檐楼阁,精雕细刻的万固寺塔更华丽显眼,众人齐声夸赞徒弟手艺高于师父。徒弟十分得意。不料师父开言道:“我所建乃宝塔也,塔下有一对宝贝——'金蛤蟆’,击地有声。”众人当场一试,果真如言,人人称奇,个个喝彩。徒弟满脸羞愧,跪向师父请教。师父语重心长地说:“华丽美观之外形固然重要,然内部结构更要有独创神奇之处,方可流传后世”!传说故事之意昭然若揭,其中褒贬也不尽然。


我们来到塔侧“击蛙台”,以石敲击,塔上果然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这就是“普救蟾鸣”。为中国四大回音建筑和世界奇塔之一,堪称绝艺。另外保留下来的还有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磴琴声”。经过科学考察和测试,“普救蟾声”一类千古之谜被揭开。原因是特殊的地形地貌、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所致。在一个相当窄的击石脉冲环境里,集中于一定毫秒时间内敲击回波脉冲,声音传入人耳就形成了与蛙声极为相似的听觉。在这样并无严肃性的游览观光中,也可以解开一种神秘感觉。

转完了寺院,又观看了复原的老蒲州市井,感受遥想古老蒲州的风貌。返身沿阶梯而下,陡立腿颤,扶栏缓行。至山门回首,普救寺的建筑富丽堂皇,“红墙匝绕,古塔高耸,绿树丛中,殿宇隐现”。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赵朴初所题寺名古朴苍劲,典雅秀丽,让人回味感悟,心注神怡,留恋忘返。
专题丨从流量到留量,如何高效践行短视频营销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