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安史之乱看大唐为何由盛转衰(上篇)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6-07

从安史之乱看大唐为何由盛转衰(上篇)

原创2021-06-06 19:03·趣读历史故事

对大唐王朝的万千子民来说,安史之乱无疑是一场浩劫,这场长达八年的叛乱不仅中断了大唐盛世,也让无数百姓饱受战火的蹂躏。

那么,为什么一个鼎盛的王朝显得如此羸弱、以至于连续丢失了两京?为什么战火持续了如此之久,以至于唐朝再也没能恢复元气、从此一步步走向衰落?事实上,通过梳理安史之乱的战争过程,我们就得以窥见帝国繁华之下的危机和阴影。

从安史之乱看大唐为何由盛转衰(上篇)

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的十一月(农历),这一年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打出的旗号是讨伐杨国忠,这位同样权欲熏心的宰相与安禄山早已是水火不容,不仅多次向玄宗进言、引发玄宗对他的试探,还派人搜查了他在长安的府邸,抓捕了他的两名亲信并处死,这一举动刺激了早已心怀不轨的安禄山,清君侧也自然成为他发起叛乱的借口。

安禄山此时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河北采访处置使(监察河北道二十五州),手握重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其主要控制范围是今北京附近、辽东地区以及山西北部的大同地区。

从安史之乱看大唐为何由盛转衰(上篇)

对比之下,随着府兵制的衰落以及募兵权向节度使手中转移(参考文末文章),唐中央禁军的数量已逐渐减少至八万左右,除了宿卫京师和边境作战(唐代边疆各个少数民族力量强大),并没有太多兵力布防,加上中原多年并无战事,许多州县都无兵可用。

安禄山率十五万大军自范阳(今河北涿州)南下,由于河北本属安禄山统辖,加之叛军声势浩大,各州县或望风而逃、或开城投降,河北很快陷落,十二月初,叛军攻占河南灵昌郡,由于黄河结冰,叛军得以顺利渡河、距洛阳已不足500余里。

从安史之乱看大唐为何由盛转衰(上篇)

此时深宫中的唐玄宗终于相信安禄山确已谋反,紧急间部署应对,命入京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防御,又命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军进屯陕郡(今河南三门峡)。由于陈留(今开封)、荥阳(今郑州)的防御线很快崩溃,叛军迅速逼近洛阳,而封常清所募六万新兵没有作战经验,仓促间无法与叛军抗衡,只得且战且败、且败且战,一路退至陕郡与高仙芝会合,因陕郡吏民均已逃走,再退守潼关,东都洛阳失陷。

洛阳的失陷让长安震动,不止是因为洛阳是帝国的东都,还因为洛阳连接着从江淮到长安的道路,江南的运粮船通过大运河通济渠段到达洛阳,再走陆路运往都城长安,是长安物资供给的主要路线。此外,洛阳城内还有着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其粮食储存量接近帝国各地粮仓总数的一半,此时却落入叛军之手,为叛军提供军粮。

从安史之乱看大唐为何由盛转衰(上篇)

此时安禄山的叛军有三个进攻方向,一是向西进攻潼关、逼近长安;二是向西南逼近南阳、襄阳;三是向东南逼近江淮地区。前者自然是为了攻克京师,摧毁唐王朝的指挥枢纽,后两者则是为了夺取江淮的粮仓,以及切断在洛阳失守后,唐朝自荆州、襄阳沿汉江直达汉中、再北上翻越秦岭抵达长安的另一运输通道,彻底斩断唐帝国的经济命脉。

从安史之乱看大唐为何由盛转衰(上篇)

不过,在这三个方向,叛军都迟迟未能取得进展。在潼关方向,虽然玄宗听信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谗言(因向高仙芝索贿不成),赐死大将封常清和高仙芝,却又调任西北名将哥舒翰镇守潼关,潼关本就据地势之险要,叛军久攻不下,双方对峙达半年之久。

在东南方向,南阳太守鲁炅驻防叶县,溃败后退守南阳,在南阳据守一年,失守后又退往襄阳,为大唐守住了输送钱粮物资的要道,保证了北方唐军的补给;在西南方向,真源令张巡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据敌,之后又退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睢阳太守许远共同据敌,以七千士兵牵制了十几万叛军,挫败了安禄山攻占江淮的计划。

从安史之乱看大唐为何由盛转衰(上篇)

柏杨手绘地图

与此同时,在安禄山的后方河北地区,假意投降的常山太守(今河北正定)颜杲卿设计杀掉安禄山指派驻守土门(今河北石家庄获鹿县)的李钦凑和高邈,占据土门关,土门关是太行八陉中井陉关的门户(井陉关指西起娘子关、东至土门关的峡谷通道),也是山西、陕西通往河北的要道(郭子仪、李光弼后来便是通过井陉进入河北平叛)。

平原郡(今山东德州)太守颜真卿早已看出安禄山心怀异志,暗中招募勇士加固城防,此时亦起兵与颜杲卿呼应,颜杲卿又放出李光弼即将率大军到达土门的消息,于是河北十七个郡县于是纷纷杀掉叛军守将,重新归唐,安禄山本已到达陕郡,听闻河北之变,只得立即回师,并派史思明前往镇压。

从安史之乱看大唐为何由盛转衰(上篇)

史思明本是叛军中的悍将,颜杲卿与之昼夜苦战于常山郡,同时向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求援,王承业却因为之前冒领颜杲卿功劳对他怀恨在心(颜杲卿派人押送河北俘获叛将入京,路过太原,王承业暗中谋划,向玄宗冒领功劳,获得封赏),此时按兵不动,叛军攻破常山郡,再破河北诸郡。

河北再度危急,玄宗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领朔方军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打通了从山西北部通往井陉关的道路,与此同时,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关,收复常山郡,两位将领合军一处,大破叛军,史思明狼狈北逃,此时若进军范阳,便可彻底消灭安禄山的后方力量。

从安史之乱看大唐为何由盛转衰(上篇)

到这一阶段,虽然初时一溃千里,丢失了东都,之后又各有胜负,但整体局势明显对唐军有利,叛军在西、东南、西南方向都难以推进,起家地范阳也岌岌可危,即将面临被唐军包围的境地,加上叛军一路烧杀抢掠尽失民心,安禄山虽然在洛阳称帝,但这个皇帝的位置可谓是极不安稳。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局势发生了惊天逆转,杨国忠利用唐玄宗急于求胜的心态逼迫哥舒翰出潼关迎敌,导致二十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也被俘虏,潼关到长安已是无险可守,玄宗带领宫中的嫔妃、皇族及部分官兵及禁军,仓皇逃往蜀地。

玄宗一行经过马嵬坡时,禁军兵变,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广平王李俶、建宁王李倓北上灵武继续平叛,后又在灵武登基,即为唐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郭子仪、李光弼也奉命回师朔方,开启了下一阶段的平叛之路。

从安史之乱看大唐为何由盛转衰(上篇)

安史之乱的爆发,有其经济和军事制度上的深刻原因,在经济上,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受到破坏,唐初建立的税收制度也受到破坏,百姓的负担日益加重,大量农民成为流民,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在军事上,由府兵向募兵制的转变进一步加重了财政的负担,募兵权授予节度使使得藩镇势力膨胀,难以节制。(关于经济和军事这两部分具体内容,请参考文末链接)

在政治上,唐玄宗后期,皇帝不再励精图治,而是耽于享乐、荒废朝政,朝堂先后被李林甫、杨国忠这样善于逢迎玄宗、嫉贤妒能、贪功恋权之人所把控,所用之人也多是只会弄权的无能之辈,他们处处排挤忠臣、陷害忠良,彼此之间又勾心斗角,于是政治逐渐腐败,从中央到地方都蔓延着不正之风。

从安史之乱看大唐为何由盛转衰(上篇)

在这场叛乱中,有许多事情的发生令人扼腕叹息,比如宦官边令诚为了索贿诬陷将领,导致名将高仙芝、封常清被杀;比如太原节度使王承业为了一己得失不去救援常山郡,间接害死了铁骨铮铮的颜杲卿;再比如杨国忠为了遏制哥舒翰的权势可以将国家安危置于一旁,导致潼关和长安的陷落。

如此种种阴谋诡计的发生,让这场本已胜利在望平叛之路持续了八年之久,严重损害了唐王朝的根基;而在这些阴谋诡计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名将士枉死疆场,是无数百姓的流离失所,是中原大地的一片狼藉。

下一篇继续介绍唐肃宗时期的平叛之路,欢迎关注。

安史之乱的经济原因(参考文章 唐代是如何征税的?一文带你看懂唐代租庸调制和两税制

安史之乱的军事原因(参考文章 唐代是如何征兵的?一文带你看懂唐代府兵制和募兵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