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颇具匠心,色彩纷呈|专家点评2020年高考全国11道作文题

 收心斋主人 2020-11-19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1道。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道,北京命制2道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各命制1道。

总体上,今年的作文题都显示了各个命题组的匠心,色彩纷呈,多数值得肯定,也有少数题目比较老套陈旧,不过考生倒也容易上手。

7月7日,华中师大文学院古典文学教授,语文课程专家谭邦和逐一点评,并授权“收心斋”首发如下

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知识积累,也考思维的周延

——评2020高考全国1卷作文题

这个作文题具思辨性,有难度,有深度,可以考出水平

首先,考生必须具有相关的历史知识,这是讨论问题的前提,而且仅仅靠题干上提供的事实是不足以深入生动地进入这个话题的。

齐桓公与管仲、鲍叔之间的故事见于《国语·齐语》等文献,写这篇作文要注意其中的三个节点

一是鲍叔与管仲的友谊与相知。当年二人为友,管仲有老母需要赡养,家里贫穷,鲍叔就多出本钱与他合伙做生意,盈利后分钱,管仲却总是多拿一点,鲍叔仆人以为不公,而鲍叔则解释因为他要赡养老母,这就是所谓“管鲍分金”的故事

后来管仲带兵作战,进攻时总是慢吞吞躲在后面,退怯时却总是跑在前面,士兵以为他胆怯怕死,鲍叔则对大家解释说,他是担心自己战死了老母无人照顾。管仲知道后非常感动,说:“知我者鲍叔牙也!”由此二人结为生死相知。

第二个节点是,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纠是哥哥,小白是弟弟,齐襄公死后,兄弟二人从国外紧急赶回,争夺王位,管仲为助公子纠抢先得位,带兵堵截小白,并一箭射中其腰部,但被腰带上的铜撘钩住了,小白机智,将计就计,装死倒下,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于是就不着急赶路了,而小白却日夜兼程先于公子纠回国即位,成为齐桓公。这段故事里,管仲和鲍叔各为其主,小白与管仲结了死仇

第三个节点才是,齐桓公任命鲍叔为相,而鲍叔深知任重难以胜任,称自己"五不如于"管仲,宽惠柔民不如,治国家不失其柄不如,忠信可结于百姓不如,制礼义可法于四方不如,执枹鼓立于军门以鼓舞百姓勇敢不如,因而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以自代,而对一箭之仇则以各为其主以后必忠于你来使齐桓公释怀。

此后还有一段曲折是,这时管仲已经在鲁国了,若鲁庄公知道齐桓公的真意肯定不给,乃谎称要报那一箭之仇才从鲁国把管仲捆了回来。后来管仲发挥才干,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作文时肯定不能展开来讲这么复杂的故事,但对这段故事的了解却是越详细越好,也能检验考生的阅读积累。

这个题目的思考难度在于,如果这算一段历史佳话的话,三个人,谁更值得赞赏呢?管仲?齐桓公?鲍叔?抑或各有所善?

管仲的才能,当然值得称赞,但不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乎?可是如果齐桓公不肯放下那一箭之仇,这段佳话也成就不了啊。三人都放下了常人难以放下的东西,鲍叔放下了高名显贵,齐桓公放下了夺命之仇,而这两个放下助使管仲放下了疑虑,方能放心施展才干。

我想,“当然”“但是”“然而”,这些关联词语的恰当使用,会串联起一段比较周全的思考,成就一篇好作文。三人共成一段佳话,按题目的要求,可以强调某一方面,但若一定要比个高低,甚至强分是非,则难免顾此失彼,流于偏颇。(谭邦和)

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如果没有全国Ⅱ卷的作文题,2020年的高考会对不住庚子年人类所遭遇的巨大苦难,也辜负了全人类同心同德地抵抗这场灾难中所焕发出来的坚强意志与爱的精神。

苦难中开出的花朵格外烂漫,疫情之初,世界各国驰援中国,疫情蔓延之后,中国人帮助世界,在互相援助的物质包装箱上,大家不约而同地以美丽的诗句和哲言来表达相互的关怀与鼓励。我想,考生要是知道这些诗句或哲言的出处,以及伴随这些美丽话语的背景故事,一定会写得更有信心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出自《墨子·兼爱》,是说人皆当怀兼爱之心,视人若己,在疫情中来理解,那就是,别国的苦难就是自己的苦难墨子约生于2500年前,那么早,中国人就有了这样的情怀

17世纪英国玄言派诗人约翰·多恩的诗句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说的道理跟墨子是一样的。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现在日本舞鹤市政府驰援大连的抗疫物资箱面,应该是他们首先发明了捐赠物资的箱面上加配古诗的美好方式吧。这两句诗出于唐诗王昌龄《送柴侍御》,全文是“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用在这里特别感人而又优雅。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中,“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典出南朝梁周兴嗣的《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唐代高僧法照大师曾写过《寄劝俗兄弟二首》,其一写道:“同气连枝本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更可能是日本友人援引的出处。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影响,没想到这回他们以这样美好的方式来回馈了中国。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是德国谚语,中国人非常理解这个道理,支援德国的物质写上这些句子,是不是拉近了彼此的心灵?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出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著名歌剧《图兰朵》中的一段咏叹调,三年前,《图兰朵》曾来杭州大剧院演出。杭州人民在援意物质上写上这个句子,多么振奋精神也震撼灵魂!

我想,考生顺着这些名言和诗句的解读,在阐释人类命运相连必须互相支持共谋发展的深刻哲理时,也在抒发灾难中人类仍然充满诗意的栖居在地球之上,共同追求美好的生活。那种精神是永远与人类同在的

另外,别忘了是演讲稿,对象是世界各国青年,激情,哲理,中国气度,世界眼光,人类情怀,都是必须的。(谭邦和)

全国I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为考生,你在攻克大学的门槛,而面对高一的新生,你是过来人。

高中三年,你有许多感悟与思考,现在要你给弟弟妹妹们分享,你应该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先给自己来个“自画像”吧,然后,告诉弟弟妹妹们对着“我”的“自画像”,争取高中三年比“我”画得漂亮一些。

这是一封书信,应该遵从书信的格式,而且,道理说得透彻一点,可以举些例子来分析,话语则应该亲切一些,对吗?(谭邦和)

全国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个点抓得好

这场灾难的重要特征,就是病毒把人群撕开了,逼得人们保持距离,而且,这成了战胜病毒的“法宝”。考察古今中外的抗疫经验,保持距离一直都是人类战胜病毒不得不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但人类发展到今天,社会关系愈趋紧密,独立生活几乎已经没有可能。所以,除了医护人员在死亡线上与病毒拼搏之外,还有很多人坚守工作岗位,维护社会生活的基本形态,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保障,而这些人,很多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他们的存在,保持了“距离”中的“联系”。

这场灾难遍及各地,虽程度不同,相信每位考生都有自己的亲身见闻,也通过媒体了解了更多,相信对这个题目都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叙述中发表议论,显示思维品质;铺陈时组织语言,彰显写作才能。(谭邦和)

全国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个题目不难,每位考生都有关于某些地名的相关知识,至少你熟悉自己的家乡。但写好却并非易事

首先你得挑选一个你具有丰富背景知识的地名,从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方面,一一介绍,既要概述周到,又要突出重点,在保持知识的准确性的前提下,还要有激情、文采和适度的夸张,最好有些趣味性,有吸引人到此一游的感召力。

一般考生极有可能忘记的是,这是电视节目的主持词,应该是配合着不断变换的画面的,所以你的介绍也要考虑到画面的存在,并不断地跟画面的转换相生相发,语言也要相应地过渡照应,这样,才有可能生动。(谭邦和)

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个题目应该是让考生谈一种生活哲理,从给出的材料看,是要讨论个体在群体中的存在价值,大概地说,离开了群体,个体的功用可能无所依托,而离开了每一个体的功用,群体的价值也将子虚乌有。

第二个选做题太自由了。必须注意的是,与第一题明确要求是议论文不同,第二题要求的是记叙文。在你曾经接触过的信息中,挑一个你感受最深的事件,在生动的记叙中,应该渗透感悟,所以要发议论。(谭邦和)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每位考生在自己十七八年的人生旅程中,都接触过无数的“中国面孔”,而疫情中的你,又见识了哪些“中国面孔”呢?题干的提示中既有知名的“中国面孔”,也有平凡的“中国面孔”。你新近熟悉的“中国面孔”,相信也是既有天天媒体露面的,也有默默奉献的,都可以写。真实可信,真情实感,我想是这篇作文应该具备的品格。(谭邦和)

上海卷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这个题目有点难。难在要求你做出一个判断。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人类搞得猝不及防,狼狈不堪,应该就向人类提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甚至开始怀疑一些过去很执着的信念,例如“人定胜天”。

但是,我们还是不能把这个问句简单地换成句号,因为“无能为力”是一个全称判断,事实证明,即令碰上疫情这样巨大而深重的灾难,人类也并非完全“无能为力”,还是有所作为的。人类会不断认识自己生存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并不断发展自己的生存智慧。至少,不会提前放弃,主动认输。我想,考生应该努力把这个道理说出来。(谭邦和)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