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客家文化建设开启洛阳国际人文交往中心之路

 天和图书馆21tc 2021-06-07
更新时间:2020-05-13 09:11:39

摘要:洛阳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洛阳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新定位、新使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有多条路径可以选择。近期一条现实且可行的路径是客家文化建设。因为客家人虽然分布全球各地,但都认可洛阳是他们的精神故乡。这些客家人就像一条条纽带,把洛阳与全世界连接在一起,因而可成为洛阳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的重要人脉资源。我们认为,必须要有“一个高水平的客家文化交流平台”“一批高标准的地标性客家文化项目”“一系列常态化的客家文化活动”“一条叫得响的客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一个直击全球客家人心灵的文化工程”。以此“五个一”为抓手,科学统筹现有客家文化资源,让洛阳的客家祖源地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进而把洛阳打造成全球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的第一家园。

家是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的一支重要而独特的民系族群,客家人播衍于世界80多个国家,总人数上亿人,其中海外客家人超过1500万人。洛阳是客家人和客家文化源头所在地,客家文化不仅是洛阳建设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也是开启洛阳国际人文交往中心之路的一张*。目前,在客家人聚集地的广东、福建、江西等省份,都在精心打造客家文化品牌,形成客家文化都市群,其发展动力和核心凝聚力,正在由“经济首位度”向“文化首位度”转型。但洛阳只是理论上的全球亿万客家人心目中寻根拜祖的圣城,在客家文化建设方面,洛阳与南方一些城市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洛阳如何迎头赶上,后发制人,在国际上打响“河洛客家之源”品牌?我们认为,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客家文化交流平台”“一批地标性的客家文化项目”“一批系列常态化的客家文化活动”“一条叫得响的精品旅游线路”“一个直击全球客家人心灵的文化工程”。以此“五个一”为抓手,科学统筹现有客家文化资源,让洛阳的客家祖源地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进而把洛阳打造成全球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的第一家园,为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建设开启一扇大门。

一、创建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客家文化交流平台

平台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推进洛阳客家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洛阳的客家文化建设一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平台。这个平台,包括学术交流平台、恳亲活动平台和舆论宣传平台。

1.成立洛阳客家文化研究机构,加强与全球客家组织的高层次交流合作研究。

通过对洛阳客家文化资源的统筹与整合,加强与全球客家组织的高层次交流合作研究,开展各类根脉文化探寻、族谱宗亲续缘、宗教信俗文化体验、智库论坛、青少年客家文化交流等多形式的文化交流,实施洛阳客家文化研究和交流工程。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研究客家文化,出版一批洛阳客家文化普及性读物。

2.积极申报洛阳作为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会址,搭建国际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流平台。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被称为“客家人的奥运会”,自1971年以来,每一至两年轮流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聚集地或祖根地召开,现已先后在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梅州、河南郑州、江西赣州、四川成都、陕西西安、福建三明、广西北海、河南开封等地举办了30届。鉴于举办世客会对提升城市气质、全方位展示城市形象所起到的极大的推动作用,洛阳正积极向世客会组织机构申请,力争把世客会的主会场搬到洛阳。

为此,建议在申办世客会的同时,积极申报洛阳作为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会址,搭建国际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流平台,将其打造成像牡丹花会那样的品牌,成为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和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以此为基础,力争把洛阳的河洛文化旅游节升格为国家级节会。

3.创办一份客家文化期刊,打造一个响亮的舆论平台。

一份文化期刊,往往很容易为一个文化名城增光添彩。如何打破“行政洛阳”的狭隘思路,树立“文化洛阳”的开放视野?如何传承河洛文化,塑造洛阳的城市形象。我们认为在洛阳的客家文化建设上,通过一份《洛阳客家文化》期刊,突出城市的信仰、精神和思想,应是题中之意。

二、推出一批高标准的地标性客家文化项目

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要通过具体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行为来体现。

目前,洛阳大谷关客家之源纪念馆、水泉客家小镇等客家文化项目建设已全面铺开,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挖掘洛阳客家文化资源,高标准、高起点地修复一系列客家文化项目,做大、做足、做强洛阳的客家根亲文化。

1.通过“天下洛阳园”激活洛阳的根亲文化。

据专家调查考证,目前在全国18个省份,散落众多的“洛阳名物”,具体包括78个洛阳村、10个洛阳乡(镇)、20座洛阳桥、45处白马寺、13条洛阳河(溪)、4座洛阳山、5座洛阳寺(庙、观),以及众多的洛阳门、洛阳楼、洛阳台、洛阳亭、洛阳阁、洛阳厝、洛阳湾、洛阳集、洛阳围、洛阳圩、洛阳洞、洛阳坝、洛阳关、洛阳街、洛阳道等等。这些“洛阳”,已悄无声息地存在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很少被人关注。这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地名文化,更是河洛文化流布、传承的一大特色。可考虑通过一个类似于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和开封的“清明上河园”那样的载体,建造一处“天下洛阳园”,集中展示散落在全国各地众多的“洛阳名物”,彰显客家祖源地的独特魅力,以此激活洛阳的根亲文化。

2.建造大谷关“客家先民哭墙”

哭墙,是以色列耶路撒冷的一处旅游胜地,那是犹太民族悲伤曾经流离失所的圣迹,有以色列国魂之称。世界各地的信民但凡到了以色列,哭墙是必去之地,现在已经成了犹太民族和基督信徒的精神家园。

与此相应的是当年客家先民南迁越过洛阳城南大谷关时,同样是故土难舍。趴在大谷关城墙边恸哭不已,以至于给后来散布南方的客家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身体流离失所,需要家园遮风避雨;精神流离失所,同样需要家园安顿灵魂。因此,在修复大谷关关城时,可考虑修复一处类似“哭墙”的关墙,以供全球客家人寻根、祭拜、追思。

3.修复“洛阳坞堡”

洛阳坞堡形成于王莽篡汉时期的天凤年间,刘秀建都洛阳后,由于西北边民常苦于羌患,百姓组织自卫又大量建造坞堡,后成为豪强聚族而居、外观颇似城堡的河洛汉代建筑。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客家先民南迁后,将这种建筑技艺带到南方,于是出现了福建客家土楼、广东客家围屋等带有中原建筑风格的民居。如今,福建客家土楼、广东客家围屋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洛阳的汉魏坞堡建筑虽然今已不存,但在偃师、宜阳、孟津等地,仍遗留有柏谷坞、云中坞、一泉坞、石梁坞等坞堡遗址,沿洛河两岸更是保留有不少以“坞”命名的村庄。偃师的柏谷坞紧邻正在复建的大谷关,电影《少林寺》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宜阳的一泉坞是西晋末年南迁的客家先民祖居地之一,留存有详尽的史料;宜阳的云中坞、孟津的石梁坞所在的村庄,现均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修复这些坞堡,不仅能够与南方的客家土楼围屋相映成辉,激起全球客家人的乡愁,而且具有天时地利。

三、举办一系列常态化的客家文化活动

客家文化今已辐射全国多个省份以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种群体、组织、层级,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洛阳在客家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产业规划建设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先后举办了多次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自2018年起又接连举办了两届洛阳世界客家文化高端论坛。因此,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客家文化交流活动,是弘扬河洛文化进而彰显黄河文化洛阳担当的根本举措。

一是借助不同的社团组织开展交流,如洛阳与国内的闽、粤、赣等省及港台等地宗亲会、宗教信仰团体、同名(同宗)村组织、文艺团体和学术团体等,多管齐下,使洛阳与客家省份在根脉文化、信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成为连接两地情感的坚实纽带,通过交流活动和媒体宣传,让洛阳与客家省份的心灵不断相通。

二是以客家文化为切入点,分层次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既要重视做客家省份(含港台)高层的工作,更要强化做基础和青少年的工作,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可观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三是针对热点关键主题,多渠道开展有针对性的客家历史文化研究与交流。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比如,联合国内各地客家文化研究机构和相关智库力量,开展“客家南迁线路研究”“客家话流变研究”“客家饮食渊源研究”。

具体的活动主题,可考虑举办“客家文化市长论坛”“天下洛阳联谊会”,策划举办客家人书画展览、全球客家人重走先祖路长跑赛事、“洛阳牡丹走进天下洛阳”,等等。

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客家文化交流活动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洛阳在客家文化研究与交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新办法;不断加大活动平台建设投入,支持深入开展高层次的交流合作研究,先行先试实施客家文化研究和交流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客家文化研究和交流核心阵地,成为洛阳对外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常设平台;灵活运用省内外各级媒体、国际媒体加大对洛阳河洛文化研究和交流的宣传报道,扩大港澳台同胞的接受面,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河洛文化、客家文化、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四、培育一条洛阳客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洛阳在客家文化的形成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影响和作用。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上亿人口的客家人,自称“河洛郎”,即是河洛文化留在客家人心中永不磨灭的烙印。如何依托洛阳厚重的“根亲文化”,唤起客家人那种强烈的血缘和地缘意识及寻根意识,最可行的就是培育一条洛阳客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2018年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期间,由河南省客家联合会和洛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的“根在河洛-客家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曾以“寻根祖源地,明月照归鸿”为主题,组织来自世界各地的近百名客家新、老朋友“重走客家路”。但那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距离真正的客家文化考察、研学、旅游,还有一定距离。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的有关组织也有“重走客家路:寻源头,观古迹、查族谱、拜家庙、祭先人,了解客家迁徙路、客家风情、客家民俗”的意愿。

培育洛阳客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必须有丰富的游学内涵,必须提升洛阳客家文化景区、景点的层次,强化汉魏故城客家先民出发地遗迹、偃师虎头山(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所在地)、大谷关、南迁古道等景区、景点的国际化元素的植入,使海内外客家人及社会各界对洛阳客家根源形成一致认同。

同时,还要开拓客家文化演艺市场,开通洛阳与广东梅州、广东惠州、江西赣州、福建汀州(今三明市)“客家四州”的旅行专列或旅游航班,推动洛阳客家寻根拜祖文化特色旅游,叫响“洛阳客家祖源地”品牌,打造洛阳客家祖源地和根亲文化圣地,提升洛阳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吸引世界各地更多的客家人参与到洛阳建设发展中来,走出一条洛阳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之路。

五、策划一个国际性客家文化重大工程

近年来,线状文化遗产成为“申遗”热点,洛阳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已将丝绸之路、大运河成功申遗。目前,包括洛阳段在内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客家南迁线路拥有大量关驿、要塞、桥梁、茶亭、寺庙、渡口等景观,也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是中国移民史、文化传承、经济中心变迁的重要见证。建议由洛阳市牵头,通过河南省政府联合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启动“客家先民南迁之路”申遗工作,尽快将“客家南迁之路”列入国家申遗目录。

与丝绸之路、大运河、万里茶道的“申遗”相比,“客家先民南迁之路”申遗对洛阳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目前,洛阳在客家文化的研究深度和研究力量方面,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产业优势方面,在客家文化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方面,在大型的客家文化交流活动方面,与南方一些城市相比,均有明显的差距。因此,亟需一个国际性客家文化重大工程,来整合洛阳的客家文化资源和研究力量,来推动洛阳的客家文化重点项目,来带动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文化重点骨干企业发展,来激发洛阳在客家文创产业发展方面的热情。启动“客家先民南迁之路”申遗工作,可谓正逢其时。如果申遗成功,不仅对洛阳的客家文化建设能起到推进作用,对洛阳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及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也至关重要,对全球上亿客家人感受到中原文化和河洛文明,探寻共同的家园和心灵故乡,更是意义重大。(执笔:刘彦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