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之道】中国在智能汽车领域能颠覆全球汽车格局吗?(四)——产业研究系列之九

 蓝海思享汇 2021-06-08


文/李方

中国在智能汽车领域能颠覆全球汽车格局吗?

要想说清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简单说

1949年之前

中国等于是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

1949年后

由于西方的包围打压态势

使得中国除了前苏联的有限支持外

基本上靠自己

在零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汽车产业

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

中国的汽车工业真正起步

是从改革开放起始的

可是当时的产业竞争格局非常不乐观

一方面

中国的汽车工业几乎为零基础

另一方面

是西方发展了100多年的成熟汽车产业

当时摆在国人面前的只有残酷的现实

一个还是像以前一样

靠“自力更生”发展

从头摸索

那只能是在别人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下

被越甩越远

另一个就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使我们在一个较高起点上起步

可是外国人不是傻子

他们不可能全心全意地支持你发展

而将来培养出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他们希望最好是完全依靠他的技术

你不用开发自有技术

在双方诉求点非常不一致情况下

当时的国家主管部门做出了最终决策

与外国汽车品牌成立合资公司

中方51%外方49%

全部技术引进国外的

我们慢慢的学艺

当时我们提出的口号是

用我们的市场换来技术!

20年过去后的结果是

市场让出去了

技术没有换回来

中国的马路上跑的还是外国车

(好听说法是合资车)

中国自有品牌汽车

(主要指轿车)

仍然是零

认真分析盘点

这20年发展汽车工业的路线

主管部门才发现当初想的太幼稚了

换来的要么是淘汰的车型

要么是中低端车型

而高端车型

一个也不会拿来与你合资生产

换来的仅限于一般制造技术

不包括产品开发方面的技术

且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制造技术也只是大路货

真正核心技术

如内高压成型

激光焊接等

都没有得到

尽管外方的股份没有超过50%

由于外方掌握了知识产权

企业的领导权、话语权

实际上都掌握在外方手上

以技术转让费

CKD散件

及设备进口

国产化零件的认证费等形式

实际上70%-80%利润

被外方拿走了

改革开放的后20年

这种状况逐渐有所好转

一是开始出现了一些民营自主品牌

诸如吉利、奇瑞、比亚迪等

二是在原“国家队”(国有合资品牌)旗下

开始裂变出自主品牌

可是无论民营自主品牌

或国营自主品牌

都未形成主流

市场销售的主流车型

仍然是进口车与合资车的大格局

没有变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在传统汽车市场

中国自主品牌没有实现赶超的情况下

到了智能车时代有可能实现吗?

关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

要从几个“观察点”的不同维度来看


观察点一


首先要在对智能汽车的概念上正确的认识

因为在这个问题上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车企

看法上是大相径庭的

在5年前

传统车企大佬级人物李书福

就多次明确表示看不起“造车新势力”

在2015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

李书福就曾明确表态

“今后主导汽车工业的

一定是(传统)汽车企业

而不是互联网公司

没有身体的灵魂不行

灵魂还是要依附在身体上”

而在2016年

第三届国际汽车安全高峰论坛上

李书福也痛斥

“有些企业不懂汽车

也没有很多钱

之所以“造车”

意在资本市场上圈钱”

汽车玻璃大王曹德旺

对新能源车烧钱行为也不齿

他说

有些企业称其为新能源汽车

无非是想拿补贴

但企业靠补贴是活不长久的。

新能源汽车行业这块

可能已经累积了一定的泡沫

可能最后又会浪费很多钱

又产能过剩

这些汽车界老企业家

打拼了一辈子挣到了行业地位不容易

他们对智能汽车拼命烧钱有想法很自然

他们对“新势力”宣称的

智能车就是互联网+四个轮子的说法

很气愤也情有可原

可是时代发展了

在不同时代观念的差别

可能是致命性的

这种差别是不同维度上的差别

就像二维世界不能理解三维世界

三维世界不能理解四维世界一样

我们可以IT产业为例来分析

传统IT领域里

电脑(主机-终端)是孤立的设备

在这上面只能做一些

科学计算等方面的工作

而在互联网时代

电脑(服务器-终端-手机)降维成基础设施

在无处不在(有线+无线)的网络支持下

加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

人类实现了以往无法想象的功能与服务

比如过去买东西用实体货币

人们觉得理所当然

而互联网时代

用手机可以支付任何需要支付的场景

如购物或餐饮

假设时光倒流

在80年代时空点上

看到现在的购物视频

人们一定会觉得那是天方夜谭

这与传统车企看未来智能车的场景

不是类似的吗? 


观察点二


从不同类别的汽车玩家角度观察

大家注意

我们前面分析智能车成败案例时

只考虑了“新势力”这一类玩家

实际上

在未来智能车领域至少会有4大类玩家


汽车大玩家
既包括传统主机厂
也包含早期新能源汽车玩家
(如特斯拉/比亚迪等)
零部件供应商
(以博世为代表)
在完成电动化(改造)的同时
也在做智能化升级

智能硬件巨头
英特尔
通过收购Mobileye 进入ADAS)
英伟达
(自研芯片和算法平台)
高通
(从智能手机顺延到智能座仓域)等
多实现底层支持的工作

新势力
如蔚来
理想汽车
Cruise
AutoX
Aurora等
在任何新兴的领域
自然会有一群热血的创业者
不带任何包袱登场
将加速颠覆行业

软硬一体科技巨头
以谷歌、百度、华为、苹果为核心阵营
近期甚至连富士康这个代工巨头
也加入了要造智能车的行列
最新消息
小米也参与到智能车制造领域了
他们自带软件/生态基因
同时对硬件理解深刻
作为最早潜伏者
以及产业破晓时刻的新入局者
将扮演改变游戏规则的角色

对于前三类参与者
公众理解起来逻辑十分顺畅
车和车零部件提供汽车这个载体
自然会分一杯羹
智能硬件、主要是芯片企业
也很好被理解
因为智能汽车最底层离不开算力的突破
而芯片就是算力的发动机
新势力之所以备受追捧
是因为翻阅工业历史的每一次革命
都会诞生新势力来引领毁灭式创新
而“软硬一体”科技巨头的入局
则需要一个更缜密的脑回路理解
它们是恰逢其时还是自讨苦吃?
以百度、华为、谷歌、苹果为代表的
“第四类玩家”
自带软件/生态基因
同时对硬件理解深刻
这是传统主机厂
新势力
甚至其他全球科技巨头
所望尘莫及的
这就决定了
传统主机厂无力参与汽车的智能战争
必须由第四类玩家
或第三类玩家中的胜出者
为它们的电动车插上
智能化的“天使之翼”
——终局形态将是自动驾驶技术的赋能
也许第一辆高级别智能汽车
率先出自“第四类玩家”之手也未可知
这是从更高维度上
来审视未来智能汽车的竞争格局
前面我们看到
传统车企还在笑话“新势力”车企
估计当他们看到全球互联网与科技巨头
都在布局智能汽车时
他们可能会突然“定格”笑不出来了
这就像在二维空间运动的蚂蚁
想象不出三维空间运动的鸟一样
 


观察点三


从全球竞争趋势方面观察
2020年是世界竞争格局
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
以年末美国总统换届为标志
发生了太多令世人震惊的事件
由于特朗普4年糟糕的政绩
(疫情失控、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等)
在他原来非常乐观地预计
可以连任的的前提下
输了大选
竞选失败后他的一连串无耻举动
(特别是冲击国会事件)
更加深了美国人对他的反感与鄙视
无论怎样
目前美国的状态
用最保守的话来描述也是走下坡了
以往的全球老大
完全失去了老大的风范与影响力
与美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
在同样的全球疫情影响下
中国几乎是唯一一个
有效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国家
也是唯一一个
在疫情后经济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
舆论普遍认为
美国走下坡是必然的趋势
而且美国的衰败不仅仅是经济上的
而肯定是包括
深层政治方面的巨大危机
明显产生了严重对立的两大阵营
且这种对立局面
还不是新总统上台就能轻易改变的
在这种世界大变局之下
很多领域的竞争
必将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
其中关于5G领域的竞争
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
芯片领域的竞争
智能汽车领域的竞争
必将变得尤为突出
总的竞争趋势是
美国开始转为守势
中国开始转为攻势
 
我们有了对不同维度观察点的
观察与分析
就可以对本文终极问题做收官的结论了
中国在智能汽车领域
能否颠覆全球汽车格局?
首先我们注意到
这个问题与中国在AI芯片领域
能否颠覆全球芯片格局类似
其次我们感觉到
这场竞争既然从类别上
包含了硬件(芯片)厂商
也包括了全球互联网巨头
说明竞争范围已经涵盖了这些领域
所以还是那句话
如果说汽车工业
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
那么智能汽车
将代表一个国家未来的工业水平
这样
我们可以有两方面的观点
第一
我们首先对中国智能汽车
颠覆全球汽车格局持谨慎乐观态度
这个观点更多是从竞争战略角度来说的
就是说从战略上看
中国整体实力超过美国是一定的
剩下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在本文上篇里已经说到
智能汽车是
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
与现代汽车工业结合的产物
也就是说
我们要颠覆传统汽车工业格局
就一定要在智能车的全部领域
都取得优势地位才能得出那个结论
在这方面
我们虽然在传统汽车工业领域没有取得优势
但不意味着在智能汽车领域也不能获得优势
就好像我们在传统芯片领域虽然完败了
并不意味着我们在AI芯片领域继续失败
也好像我们虽然在“新势力”车企有失败案例
但同时也有“新势力”车企
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的案例
除了概念上的理由
我们还有一些具体的技术支撑点
包括
续航里程不断增加
能源效率比排名位居全球前列
电池能量密度迅速增加
自动驾驶功能表现出色等
总之,我们在智能汽车领域取得优势地位是大有希望的!
 
第二
我们仍然要对智能车领域
竞争局势的严峻性有足够的认识
这个观点是从竞争战术角度来说的
我们在竞争方面最大的差距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认为是技术上的差距
笔者认为
技术上的差距肯定有
但最大差距显然是思维上的差距
中国智能车企的对标公司是特斯拉
特斯拉的优势我认为不是它的先发优势
也不是它的技术有多领先
而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思维水平
我们可以从几个细节
观察马斯克的思维高度
一是他为特斯拉设定的使命是
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
这个说法可能中国车企领导人
想都想不到的
二是他收购了著名的Maxwell公司
从而把特斯拉定义为电化学企业
这个定义可能也是
中国车企领导人大跌眼镜的
三是他的业务版图还远不止智能车领域
而是在开发能飞往火星的宇宙飞船SpaceX
这些举动反映出
马斯克的思维高度
不仅中国传统车企老板们
只能望其项背
就是新势力的几位后起之秀
也望尘莫及
像李想就在一次直播访谈中
谈及特斯拉对其他车企的优势时
用词是“碾压”
特斯拉就好比是IT领域的苹果
苹果之所以能再次成为世界IT企业的翘楚
是因为有了重归苹果的乔布斯的思维高度
乔布斯的思维高度
是通过他规划苹果的4条业务线
——iMac iPhone iPad iPod
呈现出来的
也是通过这4条业务线
实现了对传统IT产业的“碾压”
从此iPhone不再是手机
而是手持智能电脑
其功能对于传统手机是颠覆式的
如果定义特斯拉
那么它不是一辆汽车
而是可移动的载人智能空间
所以
首先要高度重视
我们在思维层面上的差距
如果我们还停留在
“智能车烧钱”
“为了圈钱”等
肤浅观念上
我们在未来智能车竞争战上
只会死得很难看
最后
我们希望中国在智能车领域
接受在传统汽车领域的失败教训
正视我们面临的危机与困难
挑战与机遇
树立信心
大胆实践
为中国智能车企最终获得优势地位而努力!
(全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