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漂”不一定都是人,还有心怀理想的象

 AndLib 2021-06-08
图片

这么长距离,反常的亚洲象迁徙,在我国属于第一次。对于象群,迁移往往与寻找栖息地有关。如今迁徙,它们也许只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栖息地,也许有其它更为复杂的因素,暂无确切定论。然而,迁徙尚未结束,象群仍处在无序游走状态。大象是情商和智商都非常高的动物,它们“一路向北”,渐渐与人类社会交织在一起。自从它们穿过森林,进入农田、村庄甚至是城市,事情似乎变得难以预测起来。

那么,象群为何会朝着这个方向持续行走?在进入人类生活区后,它们又将继续行进何方?

图片

图片

家族成员


象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群居性动物,这次北迁的是西双版纳的“断鼻家族”(象群中有一头小象鼻子曾受过伤,故名)。2020年3月,由16只野生亚洲象组成的“断鼻家族”离开勐养子保护区启动“自由行”,12月的时候象群里增添了1头“象宝宝”,今年4月,其中两头象因故掉队返回了墨江县。剩下15头象在14个月时间里,迁徙距离几乎跨越了半个云南省。

它们从普洱的热带森林至此进入了昆明,给人们带来不少惊吓:掀翻鸟笼、踩扁小鸡,踩坏院里的猪圈之后,还要用鼻子狂抽小猪。不仅如此,它们跑进村子偷居民的酒喝、喝完还不忘吃掉200公斤玉米,顺便钻进居民卧室里看个电视。一夜之间,它们仿佛走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有人说大象在寻找新的栖息地,也有人说它们迷路了不知折返,连许多研究亚洲象的专家也不敢轻易下定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次事件。这个“北上团”的15头野象里,有6头母象、3头公象、3个青少年和3个小朋友,是几个家庭组成的,但谁和谁一家不太好说。

它们在迁徙时,一般是一头母象做首领,负责带路,两头公象走在两旁做护卫,小象在中间。最后还有一头警戒象,远远地跟在后面,保护象群的安全。大象们会相互帮忙照料彼此的孩子,在野外吃东西,大家都会非常照顾小象,不仅母亲保护孩子,哥哥姐姐也会帮助弟弟妹妹。

图片


图片

一路闯“祸”

5月24日,象群在峨山县大维堵小寨组觅食的时候,其中一头小象一鼓作气喝下200斤酒糟,直接醉倒在村寨里,天亮醒来才发现大部队没了踪影。可这头小象很佛系,它不急着找爸妈,也没攻击人类,自顾自跑到田埂上去散了个步、晒了太阳,还跨进水塘冲了把澡,到25日晚才终于回归象群。

图片

快乐归快乐,大象的杀伤力却丝毫没有减弱,玉溪市峨山县莲花村就遭了殃。玉溪官方发布的《亚洲象防范指南》发布过警告,看见大象必须保持300米以上距离。所以眼看着自己刚刚种下的水稻被象群踩烂,村民只能隔着窗户束手无策。团队的头象,还特别喜欢玩车,在大马路上弄坏了47辆。短短40天里,象群就“肇事”412起,破坏的农作物超过842亩,造成了至少680万的经济损失。

有人说,惹不起大象,躲还不行吗?可大象来到了人类的活动区,无论怎么躲都免不了一些“意外惊喜”。

5月27日晚,大象走进了玉溪峨山县的一家车行。那时候老板还在工作,感觉耳边响起了轰鸣的货车声,回头只见10来头大象正朝自己走来,他赶忙跳进一辆车里,捂住嘴巴,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只能装死,”老板说起来还后怕,“如果和它们大眼瞪小眼,我不被踩死也要吓死了。”大象的目标还算明确:直接略过老板的车子奔向水箱,喝光了整整2吨水!

有专家说:大象吧,有时候它是在跟你玩,但是它太厉害了,你跟它玩不起!确实玩不起,从体型和重量上来说,咱一百来斤,它是体长5米左右、身高3米以上,重达5吨,时速20千米的庞然大物,咋玩儿?它心情好的时候都好说,万一有点不高兴,随便踩一脚你肯定受不了;要是太高兴,用鼻子把你卷起来扔出去,你也受不了!所以,咱们还得躲着点。

图片

尽管象群已经造成了如此多的损失,但大家还是抱有最大的善意,盼望它们能够早点归家。象群这样的长途“自由行”,世界罕见,在中国也是第一次,这是野生亚洲象群,离人类最近的一次。

图片

吸引了外媒

憨态可掬的大象们,不仅受到了国人的喜爱,还引起了邻居日本的注意。

6月2日,日本朝日电视台的王牌新闻节目《报道STATION》也好奇了一把“大象到底要去哪儿”。在日本,500公里意味着从东京到大阪,是关东和关西的跨越。但在中国,500公里,大象们连城市都还没走到,更别说走出云南省了。

图片

6月4日,TBS电视台的大型直播节目《ひるおび》,甚至用了整整30分钟的篇幅,做了一个专题:节目还邀请了知名度极高的动物专家,以及派驻在云南玉溪的记者做连线嘉宾。

图片

迁徙时间线、地点变化、沿途事件……不得不说,关于“大象去哪儿”,这个节目非常用心,信息整理得既全面又好懂,能够帮助日本观众迅速了解故事梗概。

图片

认识亚洲象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与非洲象相比,亚洲象耳朵小(非洲象的耳朵大,比它整张脸都要大),体态小(非洲象身高可达4米以上,而亚洲象身高多在3.5米以下),后背凸起或平缓(非洲象的后背则是凹陷),雄象有象牙,而雌象没有,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非洲象雌雄都有象牙),鼻梢处只有一个指状凸起(非洲象鼻梢上下各有一个指状凸起),前肢5趾,后肢4趾(非洲象前肢具4趾,后肢具3趾),头顶为最高点,体长5~6米,体重达3~5吨。

图片

野生象现已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役象很多。我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猎杀,破坏十分严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图片

左:亚洲象、右:非洲象

亚洲象的寿命比较长,一般能活到60岁至70岁,最长的可以活到120岁至130岁。但是它们的繁殖率非常低(亚洲象数量不断减少,且总数远小于非洲象的重要原因),每胎一仔,大约五六年才能繁殖一次,一般每头雌象一生只产4头到5头幼象,到90岁的雌性亚洲象平均产仔可达6头。

图片

栖息环境与分布

亚洲象被认为是森林动物,实际上它们适应的环境很广,曾在中国广泛分布。亚洲象主要栖于亚洲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及林间的沟谷、山坡、稀树草原、竹林及宽阔地带,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游荡。喜群居,每群数头、数十头不等,在林中游走后常形成明显的象路。

图片

从进化史、生理结构、取食习惯、食物组成等多方面看,亚洲象与非洲草原象近似,甚至更适应于食草生活。可以说历史上亚洲象的基础生态位幅度很宽,森林只是其中一部分。亚洲象之所以退居进入森林,可能仅仅是由于干旱平缓的区域被人类占据,它们在与人的竞争中妥协,形成了现在以森林为主、较窄的现实生态位。 

象迁移时,在对水源和食物等的需求下会形成季节性的家域。研究表明,雌性亚洲象在几年内对于家域有一定的忠诚度,迁移路线固定。当然除了社群结构,家域的范围还与环境承载力、地形、降水、初级生产力等因素有关。

如果栖息地面积或结构不足以满足亚洲象生理、精神健康甚至是生存的需求,即环境不足以承载这些象,那么它们必然会不断出走,寻找新的环境。

图片

历史上的“象”

今天我们看到象群北迁感到奇怪,其实几千年前,大象曾广泛分布于中华大地,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才不得不退缩到西双版纳和普洱一带的自然保护区中,而且仅余几百头。

虽然现在中国境内的亚洲象只分布在云南省几个零散的自然保护区内,但它们曾经遍布黄河流域至云贵高原的广大地域。考古研究通过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亚洲象化石得出,商代之前黄河流域曾有大量亚洲象栖息;到了战国时期亚洲象完全退出黄河流域,南退至淮河流域;唐代末期亚洲象甚至退出了淮河流域;宋代时期亚洲象则退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交接地带。

图片

图片来自:《大象的退却》

根据相关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记载,亚洲象在中国大陆地区分布的最北界限,一直延伸到河北省北部。在泰安的大汶口、邳县的刘林等地,曾出土过大约公元前4300年至2400年间象牙梳和象牙筒,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中,发现象牙梳、象牙碗、象牙杯等生活用品。

中国历史上,大象在人们生活中影响巨大,甚至是寻常可见的“大动物”,不然怎么会有舜王的“象为之耕”现象(传说)。根据专家考证,河南简称“豫”,便是一个人牵着(亚洲)象,这说明当时河南(中原)一带,野生(或驯养)大象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因此,“象”也就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古代上朝用的“笏”许多便是用象牙制成,而民间也以用象牙制筷为风尚。在历史上,除了耕田之外,大象还有驮重、作战、乘骑以及仪仗(宫廷礼仪,象征“太平有象”,驯养活动延至清代)等功能。

图片

象牙笏板

中国亚洲象生存的最北界在40.1°N的今北京、河北阳原一带,而现在只残存在24. 6°N的滇西南地区(集中于中缅边界附近的西双版纳州)。实际上,亚洲象往南退缩的原因,既是自然导致的结果,也是人为“造化”的结果,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对森林、食物、饮用水需求量大,而人类大量繁殖,挤占其生存空间(或栖息地碎片化),食物来源减少。

二是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滥捕滥猎和对森林资源破坏,导致野生象群生境破坏(或消失)。

三是野生亚洲象生育能力差(与熊猫类似),一旦环境急剧变化,就难以生存。四是生态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变化(偏冷干化),使亚洲象失去了生存的基本环境(中国大部不再适合其生存)。

图片

为何“背井离乡”? 

对大象来说,这其实不是一趟轻松的“自由行”。近千年以来,野生亚洲象从未出现在如此遥远的“北方”。没错,因为对生活在热带雨林的亚洲象来说,昆明已经能算是“极北之地”了。就算把这次旅途放在野生动物研究史中,也是十分罕见而反常的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博物》杂志编辑何长欢表示,亚洲象一般是群体活动,有一头成年雌性首领,还有与它有亲缘关系的其他成年雌象,带着自己的孩子,包括亚成体象或者幼象,一起活动。象是“双商”(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动物,在野外行为也非常复杂。野生亚洲象在野外几乎没有天敌,虽然可能面临老虎吃掉小象的情况,但云南的印支虎几乎已经灭绝,因此亚洲象的繁殖几乎不受天敌约束,加之中国对大象的保护力度大,猎杀的情况越来越少,所以亚洲象自然增长率不错。

图片

据何长欢分析,“保护区通常包含三个部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保护区面积比较大,没有栅栏等界限,亚洲象是食草的,草的纤维素含量比较高,营养比较低,由于大象体型庞大,每天几乎有18个小时都在进食,所以必须有庞大的栖息地容纳大象生存。一旦大象数量超出栖息地的容纳范围,它们就会扩散出去”。至于为何会走出这么远,据他推测,目前西双版纳旱季刚结束,雨季才开始,可能当地新鲜的植物尚不丰富,所以它们不断北迁。另外,也有可能是带头的母象首领经验不足导致迷路,同时它们行走的路线上没有天然的大森林,供它们停留觅食。当然,也有专家认为,云南野生大象具有天生的迁徙本能,某次太阳活动异常引起的磁暴,可能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激活了云南野生大象的迁徙本能。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亚洲象专家组成员张立表示,这群亚洲象很可能是在寻找新的栖息地。张立曾经通过卫星遥感照片对亚洲象分布区域做过植被变化分析。在过去的40年间,亚洲象赖以生存的原生森林减少了4300多平方公里。传统的水稻种植让位给经济附加值更高的茶叶和橡胶等作物,茶地的面积增长了5000多平方公里,橡胶的面积增长了4700多平方公里。在这样的开垦种植挤压下,即使亚洲象的种群在逐渐恢复,适宜亚洲象生存的栖息地,也在减少,减少了约40%。

图片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顾伯健,长期在云南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他认为,此次大象迁徙的沿途有大量的森林,但海拔高、湿度大、坡度陡,对它们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栖息地的选择。虽然云南植被丰富,但适合亚洲象居住和生存的是成片的、低海拔的、低地的热带或亚热带森林,整体分布并不多。“北上”其实也不是大象唯一的迁徙途径。版纳植物园监测到一群从勐养子保护区出来的大象,一路南下来到勐仑,而这里已50年没有过大象的踪迹了。这一消息同样坚定了顾伯健的看法,“北上或南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一直在寻找新的栖息地。” 

除了觅食、寻找栖息地主流的推测外,气候变化是否也可能是导致大象迁徙的原因?去年11月以来,云南全省呈现干旱少雨的情况,勐养子保护区所在的景洪在3月份平均气温、高温持续天数均破往年纪录。顾伯健和何长欢对此均持否定观点。“版纳最冷的时候10度左右,最热40度左右,亚洲象长期在这里生活,已经适应了这个温度,而且它们身体对温度的调节能力很强,温度变化应该不会是促成它们迁徙的原因。”何长欢说。

图片

奔“象”回家路?

专家认为,遇到迁徙的亚洲象群,最好的办法是使它们回归原地。为了缓冲大象活动,减少人象冲突,大家也是动足了脑筋。

很多人疑问,是否可以像此前对待闯入村庄的东北虎一样,直接用麻醉枪射击这群野象,待麻醉后把它们运回去?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立教授表示,不建议采用麻醉捕捉等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在越南的一些保护机构,此前有过麻醉捕捉、搬运亚洲象的先例,但没有成功,造成大象死亡的事故。

第二,使用麻醉捕捉耗时耗力,技术要求高。

第三,野生象社会性强,麻醉或将激化人象冲突。

图片

目前可能的方案是:

一是通过安全的脉冲式电围栏,适当地校正象群的行进方向;再者就是采取食物引导,诱使它们往西双版纳移动,慢慢回家。两种办法说起来都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劝返”难度很大,象群能不能配合我们往回走,真不好说。

而从长期来看,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对此的建议是建立新型的亚洲象国家公园。“不是任其发展,也不是把林子造得越密越好,而要改变观念。以前我们对自然保护区禁止人工干预,也许现在该考虑自然演替和人工干预结合的管理模式。”

图片

“全民观象”的意义

罕见的“象群北迁”引发全民关切,形成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

眼看着“断鼻家族”一路“逛吃”,有关各方围绕“大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何离家”“如何回家”“如何保护”等问题展开研探和科普,人们重新认识了野生亚洲象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以及云南为保护亚洲象所付出的努力。

在这场“全民观象”中,构建人象和谐关系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不伤害、不冲突是人们的普遍共识,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图片

让大象早日安“家”,考验人类的智慧。针对保护亚洲象之困,专家、网民纷纷出谋划策,提出修复建设亚洲象栖息地、提供更丰富的食源、社区参与保护等建议。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意味着亚洲象保护管理工作势必有所提升,人类的活动必须有所改变。

昆明今年10月将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届时将迎来全球的目光,中国将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方案。有关地方和部门应抓住机遇,加强和改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向全球展示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行动。

无论此行野象群去往何方,希望人象之间能一直和睦相处,正是因为有许多不同物种的存在,这个地球才显得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呀!

古语“太平有象”寄托着人们对世界太平、万物和谐的美好愿望。科学合理地化解“人象冲突”,让大象早日有“家”可安,吉“象”的寓意才能成为现实。愿人象各得其所,和谐共存。


end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