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救篇 | 心肺复苏(CPR),抓住 “黄金4分钟”,关键时刻可救命

 寻医文化 2021-06-08

生活中,不论成人还是儿童,在心脏、呼吸骤停后,如不能得到及时抢救,会有极大可能失去生命。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针对心脏和呼吸骤停采取的急救技术。心搏骤停4分钟后,脑组织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因此这四分钟被称为“黄金4分钟”。这是一场时间和生命的竞速,抢救越早,救治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实施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一刻也不能耽误。因此,所有人都应该熟练掌握这项技能,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及时实施急救。

  • 注意事项


无论何时,一旦判定患者心脏、呼吸骤停后,首先要做的事一定是拨打110或120请求专业援助。在报警的同时,可同步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以节省时间。


在不能判定患者呼吸与心脏已停止的情况下,禁止实施心肺复苏操作,避免造成误伤。


心肺复苏训练严禁在真人身上进行,平时可借助假人模型或物品进行练习。

本篇所介绍心肺复苏手法包括1岁以下婴儿(不包含未满1月龄,以下不再说明)、1~8岁儿童、8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三种情况。

抢救示意视频如下

视频1:1岁以下婴儿

视频2:1~8岁儿童

视频3:8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全过程步骤详解


一、心肺复苏前应做什么   

1

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以保证抢救过程不会被打断,或避免其他意外情况。比如遭遇车祸、溺水的患者,必须先将患者尽快转移至安全环境。

2

判断患者意识


分两种情况。

1岁以下婴儿:用手掌轻拍婴儿足底,并大声呼唤,观察婴儿有无睁眼和啼哭。

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用双手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看患者是否有反应。注意轻拍重呼。

3

检查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及脉搏


观察患者胸部起伏5~10秒,判断是否有呼吸。

同时判断患者脉搏,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岁以下婴儿:触摸婴儿上臂肱动脉或股动脉,检查是否有搏动。

1岁~8岁儿童:触摸儿童颈动脉或股动脉,检查是否有搏动。

8岁以上及成人:触摸颈动脉,检查是否有搏动。

对于非专业急救人员,只要发现无反应的患者没有自主呼吸就应按心搏骤停处理,应立即实施胸外按压。

4

报警及呼救


一旦判定患者处于心脏、呼吸骤停的紧急情况,一定要先拨打110或120,简单说明情况。同时高声呼救,请求他人协助。

在报警及呼救的同时,可同步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以节省时间。

5

操作前的准备


在呼救的同时,迅速将患者放置在地面或硬板床上(对于1岁以下婴儿,最好放在略高于地面的桌子上,方便进行人工呼吸),并将患者摆成仰卧位(如需翻身则需要将患者整体转动,并注意保护颈部),保持身体平直,无扭曲。

然后解开患者的衣领衣扣及裤带,以免后续操作引起内脏损伤,不要怕尴尬而跳过这一步骤。抢救者需跪于病人右侧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二、进行心肺复苏   

1

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分为三种情况。

1岁以下婴儿:左手扶住婴儿额部,保持气道通畅,右手食指放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中指、无名指紧贴食指,将食指抬起,中指与无名指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次数为30次,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约为婴儿胸廓厚度的1/3。

1~8岁儿童具体操作参照下方“8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二者区别在于,对于1~8岁儿童,为控制力度,可不用右手辅助,只用左手或右手单掌掌根按压,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厚度的1/3。

8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找到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左手五指翘起,掌根紧贴病人胸部,将右手掌根置于左手手背上,十指交叉,肘关节伸直,上半身向前倾,使肩、肘、腕关节在一条直线上,且垂直于胸壁,以髋关节为支点,利用肩部和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深度约为5~6厘米,然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

每个周期按压次数为30次,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2

打开气道



先清除口腔异物(如分泌物、假牙),将双手放置于患者面颊两侧,两拇指压住并下拉下颌将患者口腔打开,如发现异物,将患者的头轻轻转向抢救者,抢救者一手拇指伸进患者口腔压住舌头,另一手食指把异物取出。


仰头提颏法示意

再打开气道。可用仰头提颏法:将一只手置于患者的前额,用力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即可开放气道。

托颌法示意

若怀疑患者颈椎损伤,须用托颌法打开气道:两手拇指置于患者口角旁,剩余四指托住患者下颌部位,在保证头部和颈部固定的前提下,用力将患者下颌向上抬起,使下齿高于上齿,避免搬动颈部。(只适用于专业人士

对于不同人群,打开气道的角度略有不同:1岁以下婴儿后仰30°,1~8岁儿童后仰60°,8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后仰90°。

3

进行人工呼吸


用口对口(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或者口包口鼻(1岁以下婴儿)的方式予以吹气。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不必大口吸气),吹气时间1~1.5秒,直到患者胸廓略微隆起。

一次吹气以后,松开患者的嘴,并放开捏住鼻孔的手,用耳朵去听是否有气呼出,检测吹气是否有效。随后自己呼吸一次,再进行第二次吹气。每个周期吹气两次。

按压和吹气应严格按照30:2的比例操作,操作5个周期。

若抢救者在技术或体力上难以胜任,进行单纯的胸外心脏按压即可。(因为在进行心肺复苏8分钟内,通过按压和濒死喘息产生的潮气量已足以维持动脉氧分压)

5个周期结束后,再次检查患者是否有脉搏及自主呼吸。若患者心跳与呼吸恢复,则整理患者衣衫,并使患者侧卧,(若患者不能侧卧,则将头转向一侧,防止口腔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并等待医护人员到来。






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有哪些条件

1.按压频率以100-120次/分钟为宜。

注意避免以下错误示范:

 

(频率过慢或过快均为低质量的心肺复苏,达不到效果)

2.按压时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3.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4.避免过度通气,看到患者胸廓微微起伏即可。

5.严格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首儿歌——《Baby shark》,此歌曲10秒~1分07秒的鼓点节拍为每分钟110次,恰好符合高质量心肺复苏的按压频率。

平时可按照此节拍,多多练习心肺复苏的按压频率,也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自家宝宝科普心肺复苏相关知识。



之后,我们还会对其他急救方法进行系列更新,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