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金江湖破立之间 蚂蚁金服高调呼吁行业“做规矩” | 十字财经

 新用户4483fvYu 2021-06-08

11月5日,蚂蚁金服发起了《消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倡议》,倡议认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和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要求消费金融机构们做到授信克制、利率适当、保证数据安全和贷后管理文明。防范金融风险则要求消费金融机构们持牌经营、独立风控、拒绝兜底。

这一倡议与过去几个月的监管节奏形成了鲜明呼应。

在过去的几个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信部、北京银保监局频繁出台多份文件对信息采集、大数据使用、现金贷类套路贷、助贷模式中的独立风控等进行了重申。就在蚂蚁金服这一倡议发布之后3天,11月8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

在消费金融的江湖里,监管不断收紧,灰色地带不断挤压消亡,合法合规的活动空间在不断折叠。行业发展已行至破立之间,漫长的阵痛期可能就快过去,而新的一轮游戏规则和行业秩序即将建立。而新的规则和秩序不但需要监管的呼吁,亦需要头部机构的引领。

蚂蚁金服这一番倡议虽然字数寥寥,却掷地有声,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

1

蚂蚁金服的底气

选择在双11前夕发布这一倡议,与双11一触即发的消费狂欢不无关系。以蚂蚁金服拳头产品花呗为例,来自蚂蚁金服的数据显示,双11前期,花呗的商家服务中,40%是咨询开通花呗问题,咨询量比平时增长了一倍。

作为消金领域的重要参与主体,据了解,目前花呗已经面向支付宝收款商家基本实现全量准入,开通支付宝收款的商家,就可开通花呗收款和分期服务。花呗还为商家提供了一键贴息功能,商家可自主贴息吸引消费者,在双11和家居等特定时点、场景,花呗、借呗为用户、商家提供定向额度。此前有数据显示,开通花呗的商家交易额平均提高38%,交易用户则增加32%。

可以看出,作为蚂蚁金服重要的拳头产品,花呗和借呗并不仅仅面向C端用户,同样是撬动其B端转型的重要利器。在蚂蚁金服的体系内,这两款消金产品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生产利差收入,某种程度上,它们是帮助B端商户在C端获客层面推动临门一脚的重要工具。

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当之无愧的头把交易,蚂蚁金服发布这一倡议的底气不仅来自规模和市场地位,更来自于自身的生态:坐拥顶级流量,更有国内顶尖的技术团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建立定价模型和实现风控。

花呗额度在500-50000,借呗基本是5万起步,对场景的依赖略低一些,但两者的利率定价均属行业低位。另一方面,花呗、借呗并无公开披露坏账数据,但从2018年披露的2017年报来看,花呗坏账数据为1%,低于同期银行信用卡披露的坏账数据。坏账低一方面得益于大数据风控的能力,而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芝麻信用。在蚂蚁金服完整的生态建设下,芝麻信用的评级已经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用户生活的便利度,而联合贷的模式下,放款方包括银行,与征信系统相连的,分分钟成为“老赖”,无法购买机票、火车票都会受到影响,更严重的,甚至惹来诉讼。

此外,蚂蚁金服对利率定价的“克制”很大程度是因为其收益来自规模效应,换言之,“客单价”非其所求。以上这些,可能才是“授信克制”、“利率适当”背后的真相。

消费金融,其实从来不是一个没有门槛的江湖。

2

监管的决心

近来,消费金融江湖并不平静。频密的监管文件出台让整个行业陷入一种紧张气氛。

今年8月,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信息安全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草案)》基于向社会征求意见进行更新,并于10月27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9年第二次工作组“会议周”期间,在大数据工作组进行汇报。

10月12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规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类业务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通知》(京银保监发〔2019〕310号,以下简称“《通知》”),这被业内视作全国发文的一个重要铺垫。该《通知》重申了商业银行线上贷款业务在自主风控、立足本地经营方面的要求,在互联网跨地域批量获客的背景下将针对对象由城商行和农商行扩大到了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并参照《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了面签、面谈的要求,大幅提高了互联网贷款操作层面的合规管理难度。

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公布,并于2019年11月1日起施行。

10月24日,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在其官方微信号上公布了国家标准GB/T 35273《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更新后的征求意见稿。

上述文件细则此处不再赘述。而监管也并非单纯的政策动议,对于市场规范性的约束也在持续收紧。今年9月,魔蝎科技、新颜科技、同盾科技等大数据公司接连被查;10月,51信用卡因外包合作方涉暴力催收时间被问责。

在聊上述监管动静的同时,不得不提一下2018年初的一份文件,银监会下发的4号文(《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直接叫停了包括城商行和农商行在内的中小银行的“异地直放”。

对银行来讲,资金是有成本的,再低的成本都是成本,同时,资本是逐利的,越有效率的获利方式越受青睐。这是铁律。中小银行的资金依旧需要合适的资产进行匹配,而与此同时,资产端同样存在需求痛点,一些三方数据调研显示,我国消费信贷的可获得率却并不高。《2019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还有六成成年人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处获得消费信贷服务。

由此可见,双方需求存在天然的匹配度。

而4号文下发之前一个月,互金整治办下发141号文(《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这份文件对互金行业影响深远,在此后的两年里,暴力催收、套路贷等风险经历了漫长的消化周期,风险持续出清的同时又不断死灰复燃。相较而言,“助贷”成为过去几年整个互金行业的最为“体面”的转型方向。而纵观整个助贷产业链,从借款端获客、信息采集、资信评估、贷款授信、贷后管理到清结算、增信服务。前五大环节的核心痛点都在流量。

天下苦流量久矣。但对蚂蚁金服而言,流量从来并不是问题。

与此同时,蚂蚁金服虽然看上去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它和大多数互金机构不同,因为支付业务起家,天生就有金融基因。银行选择单纯的流量供应商时往往不太挑剔,但要选择“技术+流量”的深度合作方,则往往十分谨慎,这一点“金融基因”就显得格外十分重要。

蚂蚁金服集团副总裁介绍称,与银行的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1.纯导流,蚂蚁金服仅提供客户推荐,合作银行放贷完全自行决策;2.导流之外,蚂蚁金服对风险进行过初步筛选,合作方在此风控基础上自行决策;3.导流基础上,与合作方共同出资,共同决策是否放款,放款之后,按比例各自承担风险。

三种模式的共同基础都是流量。

但对于蚂蚁金服之外的互金机构而言,处境则没有那么乐观。因此,采用外部采购等手段获取数据、或高息高授信手段获取收益的做法并不鲜见。这是监管近期频频出手的重要原因。

一些业内人士告诉十字财经,尽管助贷行业依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对于“持牌”几乎已经成为换行业共识。“其实,并没有一款牌照叫做助贷牌照,或持股消费金融牌照或持股小贷牌照,互金机构们都在各凭本事寻求自身的合规背书。”

眼下花呗和借呗的金融支持力量已经包括了30多家银行,数千亿联合贷存量的蚂蚁金服,规模已独占半壁江山,发起这一倡议的重要目的是避免行业被污名化

行业发展行至破立之间。但始终需要明确的是,没有金融科技,难成普惠金融。行业要获得长远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建立良性秩序。

蚂蚁金服副总裁、数字金融事业群总裁黄浩曾表示,缓解消费金融市场的痛点,需要从更广覆盖、更多减息、定向额度、更多金融机构参与这四个层面入手:“我们希望通过倡议帮助行业甄别优劣、发现风险。也提醒正规的消费金融机构,应该时刻保护消费者权益、防范金融风险,推动行业规范、长远发展。”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