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杨泉

 新用户3134eDv6 2021-06-08

白杨泉是我老家的名字,又是一眼泉的名字。

这名字的由来,究竟是因为泉口紧上边那棵挺拔的白杨树——扎在半壁上,身子探出沟部分依然威武地插进半天里,走过的人要把头朝半天上看才能看得到它的树梢;还是像传说中那样神奇:有一只浑身雪白的母山羊,因为小羊从这里跌落摔死,守在这里悲戚地泣血而死。这些都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

写关于故乡的文章,白杨泉一定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因为,我就是喝着甘甜的白杨泉水长大的!

“三瓶百岁山,不及一滴白杨泉。”白杨泉的水质就是这么好。

白杨泉在老家排十几户人家的南面,背后是高峻陡兀的石头山,见缝插针地长着柿子树、核桃树、白杨树,密集幽深。白杨树高大笔直,我们曾经两个人手拉手合围,也互相够不到手指尖儿站在下面跟蚂蚁一样,把头直直地仰起来看,可以隐约看得到太阳挂在树梢尖儿上。柿子树不太高,枝干虬劲,树皮黝黑粗糙,分布的颇为均匀。核桃树的枝干高大,但光滑得多,一般要攀上去,须得些技巧,还要费些体力。

自白杨泉以下,是一条幽深神秘的大沟,土多无石,沟两面密密匝匝地长着洋槐树,也有跟石沟一样高大粗壮笔直的白杨树。沟沿上,是成排的柿子树,枝杈肆意地开张着,洒脱率性。

跨白杨泉头顶的,是一座结实稳健的石桥。桥呈拱形,山石牢牢地嵌接在一起,应该是当时用细灰土末儿夯实的。经年历岁,愈见坚实稳固。桥面平坦宽阔,可容两辆拉满麦杆的架子车交会而过。这石桥究竟修建于什么年代,连村里年龄最长,八十七岁的七婆也不清楚:在她还是小丫头的时候,那桥就在呢!

白杨泉就斜插在石沟与土沟握手言欢处的峭壁上,下面是数十米深的光滑的绝。多少年积攒起来的苔痕,从绿色变成黑色,黑色中又夹杂了水流和山石留下的屑渍。

这绝常年被葱茏的树枝杂草笼罩着,看下去眩晕神秘中透着瘆人的恐惧。我们一般看一眼,就赶紧把目光挪开,把头看向四周的山岭,缓半天神儿才可以恢复正常,很多人还用手摸着胸口,心腾腾腾地狂跳:“哎呀,妈呀!”

白杨泉在沟的左侧,口向东偏北方向张开,是很幽深很幽深的一个洞这样的洞,大家兴许电视剧《西游记》里可以看到。洞口可容一个人轻松进出,但没有人试过。水就是从这不知深浅的石洞里咕嘟咕嘟冒出来的。洞口半壁之上,一条饮水渠把水引向北面百米之外。——我们全村人就在那里接水挑水饮用。

不过,这洞确是有人进去过,听大人们说,这泉子每隔十多年就要“淘”一下,把里面彻底清理一下,好让水质保持永远的清洁。

“淘泉”是村里的一件大事情,全村人都出动,男女老少围聚在桥上头。这样盛大的活动,需得村里有声望的老人牵头安顿,挑选十多个身手敏捷反应机灵的精壮小伙子。活动开始前,在石桥头安放蜡烛香火和祭品,年龄最长者隆重地磕头作揖并神圣地祷告。

进洞的人真是百里挑一出来的,身体好水性好,浑身衣服脱精光,扬脖子喝几大口烧酒长长地憋一口气,然后钻进洞里——两根粗麻绳紧紧地系在进洞人的腰上,分左右两侧牢牢地拽着抻着;还有一根很长的绳子,牢牢地绑在上面的白杨树上

里面到底怎么样,别人都不知道,只是紧张而有序地把洞里弄出来的泥沙沉渍手递手传出来,倒进沟里。

这个过程,大家都紧张地屏气凝神,不眨眼地看着。等里面的人搭声,便赶快拉动绳索,拖他出来。

洞口在悬崖上,只有很小一块地方,仅可容三四个人紧紧挨挤站着。听到里面的声音,等候着的人要熟练配合淘泉者刚一出来,他们便七手八脚地用毛巾狠劲儿给他擦身子,----那是要使出浑身的劲儿绷住气擦的,直把他擦得浑身上下皮肤一片通红,然后快速地给穿上衣服,再喝几大口烧酒暖身子

老人们说,洞里的水很瘆,人从里面出来只有这样擦洗,还要喝几口酒才不会落下病症。凡在村里担任过淘泉任务的人,都会被老老少少一直尊重着,一家人在村里都很荣耀。

白杨泉水出奇的清冽甘甜,更玄乎的是,它冬暖夏凉。冬天的温度可达20℃。每年刚入腊月,四邻八乡的大姑娘小媳妇,端着满满一大盆换洗衣服,跑五六里路赶来清洗。寒冬腊月大冬天,沟畔上冰碴子层层叠叠;山口风硬,割得人皮肤生疼,白杨泉水却冒着蒸蒸热汽,一片水雾氤氲。手塞进水里,暖和得比硬柴禾烧的热炕还舒服。

那洗衣服的场景,只可以用无比壮观来形容,很适宜张艺谋这样大手笔大创意的导演拍摄才可以彰显其震撼:绕着泉水,衣服盆子篮子一层一层有序地绕着圈儿,大家有说有笑地边洗衣服边拉家长里短,把个肃杀萧索的山沟,闹腾成了比今天广场舞还热闹欢快的天地。

酷夏季节,天越热水越凉,那个凉其实已经到了瘆入骨髓的程度。大人们逢夏天一定要反复告诫孩子们:“可不敢在午后的时间去耍水,会生病的!”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谁敢把手或者脚在午后一天最热的时候伸进水里超过一分钟,我请他吃一个月户县大肉辣子疙瘩!

因为,曾经有一次,我亲眼见过一个愣头青,在大家眼皮下把脚伸进水池里,我们才数到32,就见那家伙就像屁股被蜂蛰了似的,抽出脚在地上不停地蹦跶,龇牙咧嘴抽着冷气的模样,跟脚被烙铁烫伤了一样的表情。

从此,再没有人敢斗胆尝试!

白杨泉养活着我们村几百号人,还有向下相邻的青一村的全部村民。

挑水是饭前饭后一定做的活计。村里家家灶房案头跟前都备有水缸水瓮,瓷质的,高可及人胸部。

我在读了初中之后,很多时候承担了家里挑水的任务。那倒不是我热爱劳动,而是因为当时风行《少林寺》《南拳王》《神秘的大佛》这些武打电影,还有《射雕英雄传》《霍元甲》这些武打电视地推波助澜,学校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练武强身风潮。——挑水就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呀!

挑水的路是这样的,去的时候空桶下坡路,回来的时候是肩上挑着水上坡路。七拐八拐,约莫多半里那么远。

刚开始,我个头小,身体瘦弱,家里人就叫我每次挑半桶水(前后匀称就可以了),路上歇一次;后来过了三个多月,就可以挑满桶水;不到半年时间就不用在路上歇息了,一口气挑回家;再后来,说出来很多人不会相信,我每次挑水,挑满满两桶,一手扶着扁担,空着另一只手还要再提满满一桶水,而且可以不歇气儿轻松到家。

村里人见了我挑水情景的,都竖着大拇指:“这小子,瘦不拉几的,还蛮结实!”

吃着白杨泉水,一直到我读完了初中。高中就到了三十多里外的甘河,二中那里了。再后来,去西安读大学;再后来工作,离家都比较远了。吃异地他乡的水,总比白杨泉水少了一种味道,一种情感。就像现在大家普遍爱吃的火锅,可以填饱肚子,但没有什么养分,跟家里的饭菜有一段距离。

近些年,国家对乡村饮用水进行了统一整改。很可惜的是,白杨泉水被放弃了,——不是水质的问题,而是政府为了统一施工管理。每次回老家,我常常要去白杨泉那里久久地站着,想到很多很多:泉还在,在一片花丛的围裹中,水也依旧清澈,只是没有了滋润众人的机会。

故乡有很多的记忆,关于白杨泉的记忆里,总有一丝浓重的遗憾。也许,真的跟我的经历有关吧!

(摄影:丁昌民、杨小川、何震、陈美丽) 

(作者简介:陈启,教师,乒乓球爱好者。文风力求散淡,干净。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酸汤挂面》、《一件棉袄》《吃搅团》《吃麦饭》等发表于《教师报》。诗歌《船夫之歌》《向往北方》等发表于文学陕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