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波: 鸭绿江 【10同题·非虚构】

 深浅视频 2021-06-08

鸭绿江

文/梁波

 

看完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热血沸腾,感慨万千,惊心震撼!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抗美援朝战争,那片猝不及防的战火,那番进退两难的抉择,那些名垂千古的英雄,那种舍生忘死精神,那份忠贞报国的情怀,铺展成一幅幅凝重的历史画卷,留给今人无尽启示。

——题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直传唱着抗美援助战争的历史记忆。

回望,七十载光阴飞逝,家国情巍然耸立。

鸭绿江,一条浅浅的江。但在中国人的记忆里,鸭绿江两岸关联着一衣带水的中朝人民,以特殊的象征意义记住了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历史清晰地铭记着,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把原本宁静的鸭绿江搅得恶浪滔天,战火烈、硝烟浓、厮杀惨、山河血!

兵者,国之大事。

当战火突然烧向鸭绿江畔,刚刚夺取政权的新中国面临一次艰难的抉择。在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上,需要考虑国际因素,进行力量对比,权衡利害关系。跨过鸭绿江,意味着军人在枪林弹雨中流血牺牲;不跨过或跨不过,人民将在敌机轰鸣中永无宁日。

两害相权取其轻。最终的战略抉择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如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仗还是要打,江还是要跨,但这一步,跨得太艰难!迎击一个杀气腾腾的强劲对手,不仅没有必胜的把握,甚至可能把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送进战争绞肉机。

克劳塞维茨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有人说,军事家是政治家手中的剑。还有人说,战争的源头是政治。我要说,战争的终极源头,是人,是人内心的某种欲望,为了攫取,或者保卫。

下定决心解决“打不打”的问题之后,剩下的,就是如何打赢的问题。即使在当时苏联突然取消空军支援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仍然没有丝毫动摇和退缩,继续紧锣密鼓地进行战前准备。 


打仗,首先是选将。
我方临危受命率兵出征的将领,是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还没进入战场,彭老总就要求把指挥部设在前线,离战士最近,离炮火最近,当然也离危险最近。
入朝之后,彭老总就一直住在简陋的指挥部里,根据中央指示和战场态势,无论进攻还是防守,无论面对酣畅淋漓的顺境还是十万火急的危局,他都虚心谨慎,指挥若定。极度疲乏时,彭老总就在破旧的木床上和衣而睡,身先士卒,一战到底。
彭德怀的对手,所谓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是狂傲不羁的麦克阿瑟,以及他的继任者。仁川登陆奇袭成功后,麦克阿瑟更加不可一世,在远离战场、窗明几净的宽大指挥部里,命令部队分东西两路长驱北上,踌躇满志地要“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饮马鸭绿江。
当战局出现重大转变时,为了扭转颓势,麦克阿瑟竟公然违背白宫的意图,野心勃勃地试图扩大战争,对中国全面宣战,甚至提出动用核威胁。但,麦克阿瑟出现一连串战略战役误判,最终验证了骄兵必败,也验证了邪恶无法战胜正义。
打仗,决定因素是人。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在夜色掩护下隐蔽出征,跨过鸭绿江。几十万大军,从将领到士兵,每个人都是勇士。通过鸭绿江大桥之前,彭老总面向祖国,面向红旗,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年轻的战士们也忍不住深情回望。
回望,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啊!身后,是祖国、故土、亲人,一片祥和;而前方,是异国、战地、炮火,生死未卜。为了保家卫国,他们闻令而动、背井离乡、舍生忘死,他们是谁的父亲,他们是谁的爱人,他们是谁的儿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
这次出征,是一步极具魄力的险棋,也是一次成功的奇袭。麦克阿瑟坚信胜负已定,认为中共军队如果入朝参战,不仅无力扭转战局,还将面临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所以,他以战争天才自居,对“中共军队入朝参战”的情报不屑一顾,这也为志愿军摆兵布阵和突然出击创造了条件。 

打仗,是要死人的!
志愿军尽管首战告捷,但毕竟和敌人的武器装备差距太大,他们靠两条腿和敌人的车轮竞速,他们用血肉之躯和飞机大炮对抗,他们在缺衣少弹的条件下顽强战斗,他们以鲜血和生命换来骄人战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伤亡。抗美援朝作战中,十九万多名志愿军指战员把生命定格在守卫和平的战场上,很多烈士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温井、云山、铁原、飞虎山、三所里、松骨峰、长津湖、上甘岭……一个个朝鲜半岛地图上并不起眼的地方,曾经都是炮火连天的战场。对志愿军来说,没有哪一仗打得简单,也没有哪一仗赢得轻松,特别是那些关乎整个战局的阻击战,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弹药打光了拼刺刀,石头砸碎了用拳头,拼尽最后一滴血,誓与阵地共存亡。
即便面对连战连捷的有利局面,成功把敌人打回三八线以南,听到“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热切呼声,彭老总也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清楚且心疼战士们为了胜利付出的巨大代价,冷静地给毛主席发电,六个字:饥无食,寒无衣。在恶劣的作战条件下,志愿军除了在敌人的枪炮下牺牲,还有很多人死于饥寒交迫和缺医少药。
打仗,也是打保障。
古人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志愿军远离后方入朝作战,在敌方空军的狂轰滥炸下,后勤和装备保障捉襟见肘,汽车兵冒着随时可能在敌空袭中牺牲的危险抢运补给,伤亡巨大。敌人发现了志愿军保障上的短板,运用“磁性战术”应对我们的“礼拜攻势”,发挥其机械化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的优势,把志愿军折腾得苦不堪言、损失惨重。 

打仗,需要战斗精神。
在保障能力远远劣于对手的情况下,志愿军越打越艰难,越打越惨烈,也越打越英勇,动辄一个班、一个连、一个营、一个团、一个师“打光了”,但,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就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阵地上!
美军描述,志愿军听到号声时“像潮水一样涌来”、“他们的眼神让人不寒而栗”。美军始终无从知道,那种“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从哪里来。
杨根思、黄继光、胡修道、邱少云、杨春增、杨育才、李家发、许家朋……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一大批战斗英雄,是志愿军的杰出代表,是永恒的精神丰碑。
为了保护战友或坚守阵地,用身体堵住枪眼、与敌人同归于尽、被烈火活活烧死、一个人力战群狼、在雪地冻成冰雕……这种赴死的决心和行动,需要多么无畏的勇气!
志愿军就是靠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击溃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以“钢少气多”战胜了“钢多气少”。
打仗,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敌方占优,我们就用钢铁意志抵御天寒地冻。地利,各占一半,我们就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抢抓战机,在高山密林中打伏击,在敌炮射程内挖坑道。
而人和,我方完胜。志愿军指战员严守命令、密切协同、舍小谋大、舍己为人,不像所谓“联合国军”那样各怀小九九,不像敌人那样各自保命。全国人民这个“大后方”勒紧裤腰带,捐钱捐物捐飞机大炮,全国上下、军民一心的同仇敌忾,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战胜的!
终于,美方发现他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他们打不赢就想谈,想在谈判桌上把战场上失去的找回来。 

谈判,也是一场战斗。
但,这是一场什么样的谈判呢?美方摆出一贯的骄横姿态,缺少基本的诚意,提出一系列不可接受的荒谬条件,妄图用谈判拖延时间、调整兵力、伺机反扑。谈判后期,韩方甚至采用了刺杀我谈判人员的下三滥手段。
对这场谈判,志愿军将士并没有抱什么幻想,他们深知,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只有在战场上保持优势,才能给谈判增加筹码;只有把敌人打疼了,谈判才能尘埃落定。
于是,敌人打不赢就谈,谈不拢又打,甚至不惜发动细菌战。就这样,打一打谈一谈,一边打一边谈,我们奉陪了两年。
1953年7月27日上午,朝鲜停战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从当晚二十二时开始,全线完全停火,历时长达三年零一个月的朝鲜战争终于结束了!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片尾,作了这样的评述:“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
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
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这一战,人民军队战斗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
这一战,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今天,我们缅怀先烈,歌颂英雄,倡导和平,谋求发展,但抗美援朝的经验和教训值得铭记,战争的毒霾一直没有消散,我们只有时刻握紧猎枪,才能慑止和消灭来犯的豺狼,守卫来之不易的太平。
回望,英雄血,染疆场。
祈愿,人世间,再无战。 0
作者简介

梁 波

从湖北大悟出发
到江城到冰城再到岛城
走过一段平凡的路
难舍信笔涂鸦的乐趣
越简单随心越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