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传奇:过​最节俭的日子,想最有爱的亲人(【节俭▪家风】征文)

 深浅视频 2021-06-08

导读

我祖父母、父母一生多灾多难,他们的平凡琐事也许永远入不了大众的法眼;他们一生默默无闻,如同草木荣枯一轮,没有干过任何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会永远思念他们,为他们勤俭持家的家风家传感到骄傲和自豪,并且从中汲取“以俭养德”的精神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蕴含着亲情的节俭往事渐渐浮现出来,虽然很普通,也很琐碎,但充满了情感和关怀,充满了辛酸和苦辣,时常令我感动……

过最节俭的日子,想最有爱的亲人

文/湖北大悟 周传奇

我出生在鄂西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时家境穷、人口多,对当时的困窘,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让我过早懂得了生活的艰辛。
那时候,家里壮实劳力少、吃饭人多,境况可想而知。为了多挣工分,年迈的祖父主动要求干满分(满分10分)的重活、苦活;要强的祖母和母亲那怕只给8分(当时妇女干活一般只给6-7分),也坚持和男人一样干重体力活。可每次分得的口粮即使省吃俭用,也只够吃十天半月,缺口接近一半,家人时常忍饥挨饿。
据母亲说,我未曾谋面的4个姐姐因饥饿患病过早夭折,我有两兄弟若不是祖母阻拦,也差点送人收养。那时年幼的兄弟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个比一个饭量大,总也吃不饱。那些年,家人常常在田间地头的边角种上一些南瓜,还上山采摘野菜,弥补口粮不足。饭不够吃,做饭的祖母、母亲经常吃一点点就说饱了,把饭让给出苦力重力的祖父和小孩吃。那时,父亲天天在外忙于大队的工作,而祖父又把饭让给祖母和母亲,常常是全家人都没吃饱,却总是有剩饭。
在我的记忆中,祖母、母亲永远是在忙碌着的。她们下地劳作,汗流浃背回到家中,又马上系起围裙做饭。每天清早起床做好饭菜,我们吃好早饭便去上学。
饭菜很金贵,没有丝毫浪费。一次我大口地吃着,祖母微笑地看着我吃,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一会儿,她拿着饭碗在锅的另一侧盛饭吃了起来。我不经意地凑过去看了一眼,天啊,那剩饭,是焖饭时搁在新煮的饭一边一起焖热的,上面还有镬焦呢……祖母就是这样一位善良、淳朴的中国农村妇女。她用她纯洁善良之心去关心家人,体贴家人。如今想来,现在提倡不吃剩饭剩菜,但是那个生存就很困难的年代,容不得浪费!
小时候,家乡池塘、沟渠盛产野生活鱼活虾,我喜欢捉鱼,经常提着小桶,带一个鱼网到河沟里抓鱼。有一次抓到几条鲫鱼,我去掉内脏洗净后,让母亲做给我吃。想不到母亲很不耐烦地说:“只知道吃,做鱼费柴不说,还多费油呀,真不晓得家庭的难处!”我的脸瞬间红了……至今忆起此事,仍然惭愧、内疚和自责!那时大家人口的饭食,外加猪鸡,都要母亲打理,她整天忙于做饭、洗衣、喂猪、喂鸡,身体不好,头常发晕。而我为了一口美食,竟完全不顾母亲的感受和辛苦。
后来我们陆续在外读书,从初中到高中一直从家里带咸菜。每个周末回家,母亲老远看见我们,既是欢欣,又是忧愁,欢欣的是我们一天天长大,学有长进;忧愁的是我们既要生活费,又要带咸菜,令她苦不堪言,只能东家讨,西家借……
在家人的保护和关爱下,我们兄弟七人虽然自幼备尝生活的艰辛,但彼此相依为命,心底从来不缺乏关爱与阳光,从没有失去对未来的追求和希望。如今,兄弟们人人小有所成,生活幸福美满,大家都说:得益于良好的节俭家风、家训。
长辈为了让我们饿着肚子也能挺胸抬头体面做人,宁可自己勒紧裤带过日子,不做新衣穿着自制的破旧粗衣,也要让子孙们脸面有光,在外不丢人。心灵手巧的祖母(那时母亲因公手受伤,做不了针线活),经常将大哥的衣服改小给二哥穿,二哥的衣服给三哥,就这样一个个传下去,衣服破了打个整洁的补丁,实在破烂不堪还思虑再三才扔掉。生活困难那些年,我们兄弟几个加起来一年才做一二套新衣服,但个个穿得干净整洁,显得精神机灵。
儿时夜半醒来,常常见祖母在昏暗的油灯下穿针引线,缝缝补补。下雨天或冬闲时节,祖母坐在竹篓旁剥花生,或织布纺线,或是在小窗前,借着外面的微光,为孙子们纳布鞋缝花布包。祖母做针线活的时候总是把针往头发上别几下,然后用力借着顶针去缝合布鞋。我们穿上新布鞋、背上新布包去学校的时候是神气十足的,布鞋穿起来轻盈舒适,布包也是我喜欢的大袋子。
相比吃苦受累干粗活、含辛茹苦拉扯孩子,更可贵的是家人的远见灼识。祖父母、母亲虽然大字不识几个,却认准了识文断字才有出息这个理儿。穷乡僻壤的孩子一般长到十一二岁便辍学在家,当放牛娃挣工分。他们却常常对我们说,不要求你们帮家里挣工分,但你们都要好好上学,只要你们能考上高中、大学,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读书。
我们几个兄弟陆续上学,学费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为了攒学费,祖父、父亲起早贪黑下地干活。祖母和母亲不仅像男人一样上山拾柴、采草药,挑到集市上卖,还在家养了一头老母猪,靠卖小猪崽的钱供兄弟们上学。后来这头猪太老了,都走不动了,被人花45元钱买走,买猪人只是为了那张猪皮。那时,45元钱对我们家来说太重要了。多年以后,家人对此事一直很内疚,对那头老母猪念念不忘。没钱买作业本,祖母和母亲就养了几只老母鸡,鸡蛋一个也舍不得吃,都用来换作业本和铅笔。就这样,我们兄弟读完了初中、高中,成为那个偏远山村里少有的“书香门第”。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家里正是需要劳动力时,家里却毅然决然地送二哥参军。后来又陆续把四哥、我和小弟送往军营。我们大了,就像翅膀长硬了的鸟儿,一个个离巢而去。而我的祖父母、父母,一个个平凡的乡下农民,却要坚强地面对缺衣少食,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理和坚强的意志呀!
随着生活日渐好转,我们几兄弟本想善待和感恩亲人,然而他们长年劳累,积劳成疾,终究没能战胜病魔,没有享受到一天的幸福快乐生活,就永远离开了我们。亲人们走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刀刻斧凿般印在我脑海,多少次梦相见,夜半醒来泪流满面。
回首往事泪流面,节俭有爱暖人心。当年那种艰难困苦的岁月,让我觉得节俭有爱是最好的亲情关怀。苦难的日子,让我深深体会到,每个节俭的家庭,必然会有深厚的家风家教,这些东西融入每个家庭成员的血脉中,体现在家庭的发展、亲人的相处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正是这些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细节,通过言传身教,最终让我们七兄弟在迷茫时坚定,在困顿时坚强,在追梦中坚持。

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