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斌:问渠那得清如许

 深浅视频 2021-06-08

问渠那得清如许

文/辽宁丹东 张斌
“有时常想无有时”“细水长流”,这是母亲生前经常说给我们的话,是母亲的忠告。
母亲在缺吃少穿的岁月里挣扎了大半生,饿怕了,穷怕了。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过上了好日子,吃不愁、穿不愁了,妈妈却总是说,“有时常想无有时”;见孩子们吃饭掉饭粒儿,剩半碗就不吃了,就会唠叨一阵子,“太浪费了,粮食扔掉可惜了”。
母亲常跟我说:“挨饿的日子忘了吗?”“过的苦日子忘了吗?”
我怎么会忘记。那场大饥荒,我刻骨铭心。那一年,我们用甜菜叶子掺着玉米面做成窝头,用在冻地里刨出的冻土豆去皮晒干碾成面包的菜包子,度过了饥荒,保住了活命。使我最难忘的是,母亲捡一天菜回来吃饭时,盛给我们的是稠米粥,而她背着我们喝的却是凉米汤。那时,整天在饥饿中挣扎,肚里总是空空的,够不着底,能吃上一顿玉米面大饼子都是最香甜最奢侈的渴望。
参加工作后,我把父母和妹妹们带到城里。还记得当我把红色塑料皮子的粮食供应本交到母亲手里时,母亲发自内心的欢喜的样子。妈妈再没有无米下炊的担忧和青黄不接的恐惧了。但,也只是如此而已,不饿着罢了。定量供应,吃粮并不充足。看着米袋子吃,计划用粮,规划不好,就难免出现断顿的可能。
我有时会出差。那年月,外出吃饭是用粮票的,我便在供应粮中兑换些粮票。一次家中粮票被孩子拿去换了糖果吃,我还因此把孩子打了一顿。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打孩子。这事每每想起来就心痛不已:是贫穷让孩子连个糖果都吃不到,是饥苦让一斤粮票都变得那么金贵。
苦难的日子总算过去了。改革开放,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吃不愁、穿不愁了,粮食无需定量供应了,外出吃饭无需再用粮票了。想吃一顿香喷喷的玉米面饼子更已不是奢望,而是营养平衡的一种选择了。过去过年才能享受到的有限的大米白面,今天成了主食。跟过去比,现在是天天过年,甚至比过去过年的日子还要好!
老伴是和我一起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最懂得珍惜和守护,也在长期的磨炼中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老伴和我都是中学高级教师,工资虽然不是很高,吃穿用度亦足矣。老伴从不铺张浪费,她说:“好日子是奋斗得来的,要知道珍惜守护。外面掙回一块板,家里丟了一扇门,那日子是不会过好的。”
老伴每顿做饭都按定量做,吃饭时能吃多少盛多少。不许剩饭,已成了家中的规矩。小孩子吃剩了饭,她都会冷藏起来,下顿吃掉,哪怕剩下一点儿面条,她都留着下顿热一热,自己吃。有时我过意不去,劝她不要吃了。她就说,“这是过去生病、过年才能吃上的东西,现在不愿意吃就扔了,不可惜吗?”
老伴还把吃过的大头菜根儿、香菜根儿做成咸菜,比那下饭菜都爽口。农村园子里长了山苏子,老伴把苏子叶儿摘下来做咸菜,或包干粮,吃起来别有一番美味。住在大海近旁,吃海鲜是很方便的。吃螃蟹时,我常会把蟹子小腿儿扔掉,老伴见了就跟我说,“还有点可吃,不能扔,都是花钱买来的,扔了浪费了。”还常常拿着蟹子大腿儿跟我讲,怎么吃不扎嘴,还能把蟹肉吃干净,那神情就像讲给一个小孩子一样认真。
……
老伴节俭的故事说不完。看似那么平常、那么简单,却撑起了一个家的殷实!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怎样使今天的好日子越来越好,渊源流长,不让过去的苦难重演,是每个人都不可不深思的问题。这不是杞人忧天,这是应有的忧患意识。曾经饥饿的岁月离我们并不遥远,酸痛的记忆刻骨铭心,母亲的忠告仍在耳边回响。
意想不到的灾祸无法预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给我们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纵观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关系复杂,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只有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保证粮食安全,保证粮食的足够储备是十多亿人口大国的重中之重。
日子好了,国家富了,也绝不可以浪费。金山銀山,不知节俭也有吃空挥霍空那一天。“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思有时”,要居安思危。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浪费不起。我们还不是十分富裕。即使到了十分富裕的那一天,也不可浪费。“惜衣有衣,惜食有食”,浪费是犯罪。 
节俭,不是权宜之计,是传统,是美德,是治家安邦的长久之计。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个人都养成节俭的习惯,家就形成了好的家风,国就铸就了良好的传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坚持节俭之风,拒绝浪费,我们的生活之水就会永远源头丰沛,清流不息,渊源流长。我们的日子,就会青山壮美,绿水欢歌,柳暗花明,幸福快乐!

这就是亲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