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2年,南阳农村收麦标准流程

 木子2166 2021-06-09

1982年,5月下旬。

六伯家房后那棵高大的桑树,结满了紫红的桑葚。

村外田野里的麦子,开始由青变黄,散发着阵阵带着湿润的麦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天蓝,云白,树绿,麦黄。这是一年里农村最美的画卷,四十年多来一直存储在我的记忆深处。

“布谷—布谷”,神奇的布谷鸟总是如约而至,从不失信。它是神农派来的使者,提醒人们莫误农时,收割麦子。

其实,即便没有布谷鸟提醒,老家的人们也早早开始准备收麦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南阳农村收麦的标准流程,你还记得吧?

1、战前准备


用桑木做的木叉,是麦收大战中必不可少的利器。

木锨,也是必备的非常重要的一件武器。

割麦天酷热高温,一顶遮阳帽是少不了的。用麦秸秆编的草帽,绿色环保,轻盈透气,结实耐用,一顶帽子用个三、五年很正常。

新草帽都是鲜亮的麦秆黄色,时间长了,风吹日晒雨淋的,就变成这样灰暗无光了。帽檐开始破烂了。但是很显然,老人家依旧舍不得扔掉它。

他那布满皱纹、晒得黝黑的脸膛绽放着的,是儿时村里老年人最经典、最常见的笑容。这样的笑容,展现着对天地农时的虔诚与敬畏,散发着和故乡黑土地一样的质朴与醇厚。

2、磨镰刀

士兵打仗需要冲锋枪,村里人收麦离不开镰刀。那个年代村里还没有收割机,麦子都是人工一把一把用镰刀割出来的。一把镰刀也可用好几年,但是每年使用前要重新打磨才行。

3、革  场

平整打麦场,用南阳话说是“革场”。打麦场位于村子南边的地头,上一年麦收后一直闲着。今年正式使用前,需要除去场内的杂草,适当浇上水,用牛拉着石磙反复碾轧,让它平整、夯实,才能投入战斗。

4、挥镰割麦


那个年代村里还没有收割机,麦子都是人工一把一把用镰刀割出来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不知道这天底下,还有谁比农民更能懂得这句诗的涵义,没有谁比他们更能体会其中的艰辛。

男劳力责无旁贷,妇女们也照样能顶半边天。有的妇女甚至比男劳力割的还快,俺家就是这种情况。我清晰地记得,母亲当年也有一件这样花色的长袖上衣。

我还清晰地记得,汗珠子挂满她的额头,她拿出垫在草帽里的毛巾不停地擦,却总也擦不完……

农村老人没有退休一说,他们没有养老金,没有双休日,没人安排他们体检。但在焦麦炸豆时节,也纷纷主动挥镰上阵。

童孙未解耕织苦,也帮大人把麦割。

俺不会割麦,但是俺知道爹妈割麦辛苦,就给他们爹妈送点水解渴吧。

大人们都在田地里忙着收麦,都没时间照看这样的小不点儿了,干脆也带到“办公室”吧。他回头一瞬间,那懵懂、淳净、好奇的眼神,让我一下子想起小时候的自己。

总算能在晌午头放下镰刀歇歇了,蒜汁鸡蛋捞面条,这是麦收时候南阳农村最经典的午饭了。要是再丢一把苋菜叶,那可真是人间美味了。

5、麦子打捆

割下来的麦子,必须打成捆才能运到打麦场里。打捆不是用绳子,而是就地取材,用两把刚下来的两把麦子。先把有麦子的那头缠着着打成结,在上面放一捆麦子,然后把另一头对着拧成结就行了。你看图中的老奶奶,就这样捆麦子的。

6、拾麦穗


打捆后的麦地里,难免会掉下一些零星的麦穗儿。书本上说一定要“颗粒归仓”,学校也规定麦罢后每个学生要上交10斤麦子,所以小孩们拾麦穗儿的劲头可大了。

除了拾自己家的麦穗,村上的麦地都可以去。

7、把麦运到打麦场

注意,前方下坡,踩刹车!黄梅戏里董永和七仙女是“夫妻双双把家还”,这里是“夫妻双双把车拉”。

哎呦,小家伙会帮爷爷干活了!这次爷爷回家可真得“含饴弄孙”了!

8、打  场

用架子车把成捆的麦子拉到打麦场,用木叉把麦个子挑下来,散开摊平,就这样用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反复碾轧,一直到麦粒脱落为止。在西汉的时候,就有牛犁地的记载,两千多年后,牛依然是农村重活的主力。

宋代诗人孔平仲有首《禾熟》的诗,赞扬的就是纯良温驯、终生劳瘁、事不居功的牛: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其实,与拿镰刀割麦相比,这个打场的程序既耗费时间,又特别累人。那时没有脱粒机、收割机,一个收麦季节下来,至少需要来半月时间。

9、挑麦秆


牛拉着石磙碾轧之后,用木叉把麦秸秆挑开,为接下来扬场做准备。

10、扬  场


开始扬场之前,先用扫帚把碎麦穗扫走。

打场还能用牛,这扬场可全靠人力了。

要是遇住没有风的天气,那扬场就更费劲了。常常熬到天黑,还收不了工。

11、装  麦

忙碌了十几天,终于见到麦子的“庐山真面目”了。

小家伙也兴奋地跑来“帮忙”

光屁股坐在麦堆上,是啥感觉?看看你,让一群女生嘲笑了吧?

12、堆麦秸垛

趁着麦秸垛还没堆好,我们再疯一把!

麦秸垛的形状不一,有圆形的。

也有长方体形状的,我们村最常见的就是这种。麦秸既可以是喂牛的饲料,也可以是造纸的原材料。小麦真是浑身是宝呀!

13、交公粮


多年以来,我一直认为,对国家贡献最大的是农民:他们既是党的政策最坚定的拥护者,又是最积极的执行者。

让参军打仗,他们把自己的儿子送达前线;让大炼钢铁,他们就把家里的锅砸了;让交公粮,他们一斤乃至一两都不少。请问还有谁,比他们更憨厚,更实在,更能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14、晒  麦


麦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晒麦入仓,晒麦既可以除去麦粒中的水分,又可起到杀菌防虫的效果。晒麦通常在七月初,把麦子平摊在打麦场上,摊得越薄越好。为了防止小麻雀偷吃,正好刚放暑假的小孩们,担负起看麦场的光荣任务。

结  语

又是一年麦收季,我又想起儿时村里收麦的场景,就用白居易的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吧: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