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彩石旧事之过麦

 悠悠往事书屋 2014-11-23

西彩石旧事之过麦(二)

(2012-11-24 15:41:12)
标签:

杂谈

                                过麦(二)

西彩石村过麦一般在公历的六月上旬,早者始于五月底,晚者亦在六月十日前基本结束。但在农历中的时间则不固定,大致在四月中旬至五月中旬之间,最早四月中即可开镰,晚则在端午以后。记得1969年麦收开始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凌晨大隅头王家一位名叫王新元的青年因患精神抑郁症投井自杀了,时年二十六岁。整个过麦时间约半月左右,田间收麦大约四五天,其余是在打麦场脱粒、晾晒的时间。

在西彩石村,有句俗语曰“麦从西来”,意思是麦子成熟和麦收时间次序是自西而东。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大的自然地理因素。华北地区同一纬度地区庄稼的成熟内陆要早于沿海,西部早于东部,甘肃陇西和陕西关中一带的麦子要比山东胶东地区早熟近一个月,旧时每到麦熟季节,那一带便形成名曰“麦客”赶着季节帮人收麦的民工潮。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电影名叫《麦客父子》,讲述的就是陕甘一带父子两代“麦客”的故事。具体到济南地区,西部的平阴、长清麦收要早于东部的历城和章丘,而潍坊青岛一带比济南还要晚十天左右。二是小地理环境因素。西彩石地处泰山北麓丘陵山区,村子南、西、北三面环山,村东为沃野平原,形成一东北部开放式的山丘盆地。地处盆地边缘的农田土层贫瘠不耐干旱,小麦成熟便早于平原,故而在西彩石形成村西和村南麦子先熟的“麦从西来”现象。每到夏收来临,村西、村南山岭薄地的麦子由杏黄变为一片金黄,村东平原地的麦子还泛着绿色。位于西彩石以东的东彩石地处彩石盆地东南部,他们村的麦收则是从东部开始。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西彩石村还没有收割机,收麦主要靠手工劳作,一种方式是拔,另一种方式是割。村南山麓一带土地贫瘠,麦子普遍长得植株矮小,根系也不发达,比较适合用拔的方式收获。久而久之在村中便有了一句歇后语曰“南坡①的麦子——拔着”。这一歇后语早期的含义可能就是专指拔麦子这一收割方式,但后来引申为让别人“拔锭”或“拔腚”,即快滚蛋或离开的意思,是一句对人不尊重、不客气的骂人话。该歇后语源于西彩石,也只有西彩石人才能解读,故而外村人听到西彩石人对他说“南坡的麦子”时,就要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让别人不高兴了。拔麦子不需要高超的技术,只要用手薅住麦子中部呈一定角度用力一扯便连根拔出,然后抬起脚把带土的麦根甩在鞋底上磕几下就好了,但需要的是持久耐力。一般人拔麦子开始劲头十足,但不到半天绝对会累得四肢麻木疲劳不堪。除了劳累之外,让人难以忍受的还有手上的血泡和胳膊上的“麦芒疥”。由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用手直接薅麦子不出半天手上就会勒出血泡或划出血痕,即使是农家老手一个麦季下来手上也会磨出几个血泡。布满了血泡的手一触到麦秆便疼痛难忍,以致于一些初拔麦者会患上拔麦恐惧症。“麦芒疥”则是一种收麦季节特有的病症,拔麦或割麦时麦芒扎在胳膊上,锋利的芒尖在皮肤上刺出针尖大的血点,经汗浸发炎或过敏形成一片红肿,人称“麦芒疥”。患上“麦芒疥”会瘙痒难忍,局部出现流着黄水的小脓包,有的甚至出现全身性血点或红肿。好在收麦也就四五天时间,熬过了这几天,这种病症便可不治自愈。

除南坡一隅,西彩石村大片的麦田还是要靠镰刀收割。割麦的劳动强度相对低于拔麦,但技术含量却比拔麦高了许多。一是割麦要身体放松,右手握镰刀,左手抓住麦穗下的麦颈部,不紧不慢一镰一镰地向前割,身子随着工序有节奏地起起伏伏、扭来扭去,看上去就像优美的舞蹈动作。这样割麦虽然看起来速度不快,却能充分保持体力。割麦是一项体力与技术相统一的农活,仅有热情远远不够,初次割麦者往往一开始便挥镰猛割,但很快会体力不支慢下来,虎头蛇尾。老把式们则讲究一个控制节奏,坚持持续稳定地匀速前进,几天下来节奏依然不紊乱,还是那样不紧不慢从容不迫。二是技术上要讲究“上打镰、下打镰”,即先用镰刀把压住左手抓着的麦秆割一刀,接下来再将左手抓着的麦秆甩到上面压着镰刀把割一刀,依次交替。这样的结果是左手攥着的割下麦子形成交错状能“咬住把”,不至于散落一地,并能保持割出很长一段地才将手中的麦子放下一把,方便捆麦者收集打捆。三是要有一把好镰刀和一手磨镰的好手艺。这一项是硬件,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收麦也是这样,一把得心应手刀刃锋利的好镰刀会省却割麦者的好多体力。旧时青年人初次割麦,老农们都会手把手地教一些割麦的基本要领。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集体割麦有一个规矩,即每四人一组,选一技术和体力俱佳者居中领割,后面两人左右各一形成雁阵状的割麦小组,另有一人随后捆麦。割麦者割下的麦子都要唯马首是瞻堆放到领割者的放麦处形成“铺②”,待后续的捆麦者收集打捆后运回村头生产队的场院。捆麦者多是四十岁左右的妇女,腰后系着一大束经过水浸的“草腰子”,将“麦铺”逐一敛起来打成捆,名曰“麦个子”。有些懒婆娘为图自己省力偶尔会把“麦个子”捆得又粗又大,这种不便于装车运送的硕大“麦个子”被人们戏称为“牛腰”。捆麦的妇女在生产队属于辅助劳力,西彩石俗称为“半劳力”,劳动一天的工分是七分或八分。男性青壮年称“整劳力”,出一天工十分,未婚年轻姑娘每天九分。生产队割麦最快的好手往往不是“混③十分”的男性青壮年,而多是那些年轻姑娘。姑娘们身段柔软手又灵巧,更大的优势是身材矮小重心偏下弯腰角度小,割起麦子来不易腰酸背胀。聪明的生产队长派工时总会扬长避短,安排青年男劳力运麦,青年女劳力割麦。割麦比起拔麦来要节省体力,一般也不会手上磨出血泡,但长时间单调机械地弯腰会造成腰酸背痛和手腕木胀,严重时腰部酸痛的要拄着镰刀才能慢慢直起身子。老农们说“割一天麦子累折腰”,这话一点不假。几天下来,不断挥舞镰刀手腕也会胀的不听使唤,甚至抓不住东西,用力掐一下也不觉得疼痛。这种症状要等收麦后数天才能缓解。

俗话说“麦熟一晌”,收麦天太阳出奇地毒,上午看上去还有些泛青的麦穗经过一个中午即会熟透。熟透的麦子开始“炸芒”,饱满的麦粒挣开麦包露在外面。这时节社员们最担心的是刮风,大风一吹麦穗晃动互相摩擦,成熟的麦粒便甩落到地里,到手的丰收就会化为泡影。其时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往往收麦时节刮风天特别多,有时深夜也会大风乍起。每逢此时,全村六个大队数十个生产队催人上工的急促哨声和钟声响成一片,那时的社员们听到哨音就像战士听到冲锋号,不分男女老少立即带上镰刀去地里突击收麦。突击收麦就是集中力量先将成熟的麦子割倒防止风吹,随后再打捆运回场院。旧时生产队割完麦子后还要组织对每个地块进行复收,俗称“拾麦子”。拾麦子多是小学生的专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小学夏收和秋收季节要放农忙假,分别曰“麦假”和“秋假”,每个假期两周,让学生回生产队帮助农业生产。农村小学的“麦假”和“秋假”是压缩暑假匀出来的假期,全年的放假总天数城乡学校还是相同的。大约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小学也不再放农忙假。小学生拾麦子时生产队会派专人给孩子们送凉开水、黄豆汤或加了醋的新鲜井水,每天记三个或五个工分。人民公社时期的过麦是真正的“农家五月无闲人”,是一场全民参战的人民战争。生产队的麦田经过复收后逐步开禁,俗称“放坡”。“放坡”以后,野外的收麦工作结束,开放的麦田也允许社员自由进出给自己家拾麦子了。

麦子登场后的第一项工作是“刷麦秸”。刷麦秸是指捡长势好、秸秆高爽挺拔的麦子,将枯叶捋掉剪去麦穗选取小麦秸秆的过程。农家刷麦秸多是自制简易工具,将一耧地的六齿铁耙耙齿面上捆在条凳上,另一端压上石块等重物加以稳固。刷麦秸时双手掐一束麦子的穗端,将秸秆甩在耙齿上反复篦刷,把枯叶和杂物清除干净,然后铡去麦穗将整齐干净的麦秸打捆备用。旧时鲁中一带农家住的几乎全是草房,披④房顶用的草就是这一时节刷出的麦秸草。改革开放后农村住宅普遍改建成宽敞的瓦房,麦秸在农村成了多余的废弃物,麦收季节已没人再去“刷麦秸”了。刷完麦秸后过麦期间的农活高潮基本结束,接下来青壮劳动力投入灭茬和夏种,打场和晒麦多由有经验的场院老把式和年龄偏大的妇女来完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彩石村没有脱粒机,小麦脱粒主要靠牲口或人力拉着碌碡碾压,曰“打场”。打场期间最怕遇上阴雨天,故而各生产队都趁天气晴朗抢打抢晒。有时为了加快晾晒速度夜间也不将晾晒的麦子堆积起来,曰“放夜场”或“放野场”。“放夜场”或“放野场”时常会遇上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此时生产队长又要紧急吹哨集合组织社员“抢场”。进入七十年代各生产队陆续购置了小型四轮拖拉机,打场的工作让位于拖拉机。八十年代开始简易小麦脱粒机在农村普及,小麦脱粒从场院改在了田间地头,农村场院和碌碡等农具逐渐失去用场,打场在西彩石村也成了历史名词。经过半月左右的紧张忙碌,农家的过麦劳作结束,满怀丰收的愉悦人们便在这一阶段食新麦改善生活,日常饮食中面食逐渐多起来。待天下雨完成秋播并间苗定株庄稼进入生长期后,炎热的三伏天和阴雨连绵的雨季来临,西彩石人接下来就是“走过麦”和“歇伏”了。

 

 

注:

①坡,西彩石人习惯称村外的田野如农田、荒坡、山岚等为“坡”,但多指农田。如位于村南的农田曰“南坡”,位于村西的曰“西坡”,依次类推。

②铺,西彩石土语读pū,量词,西彩石人用于计量秸秆较高的农作物,如麦、谷、豆、蜀等,但没有具体重量标准。铺小于捆,但大于束或把,数把为一铺,数铺组成一捆。例:一铺麦子,一铺豆子,豆铺子等。

③混,即挣的意思。西彩石人土语称挣工分曰“混工分”,外出打工挣钱曰“混钱”,其意不含糊弄着混、不劳而获或坑蒙拐骗的意思。

④披,西彩石土语读pēi,覆盖。旧时西彩石用麦秸或山草覆盖屋面曰披屋。披屋有一套专用工具,现已废弃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