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吗?雨花石的故乡在六合!

 雨花石之乡 2021-06-09


  五彩缤纷、晶莹圆润的雨花石是一种花玛瑙,早已名闻遐迩。许多人都以为它产自南京城南的雨花台,是凡到雨花台烈士陵园凭吊的游客都想带几枚回家留作纪念,纷纷在山坡上低头弯腰寻寻觅觅,谁知拾得的均是稍带色彩的普通砾石,没有一块真正的玛瑙石。只好转移到石摊上求购,商品标牌上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地写着:
   品名:雨花石;
   产地:南京六合。


  

         据我国最早介绍矿产的《云林石谱》(宋.杜绾著)记载:
  “六合县水中或沙土中出玛瑙石,颇细碎,有绝大而纯白者,五色,纹如刷丝,甚温润莹澈。”
  “江宁府江水中有碎石,谓之螺子石,凡有五色,大抵全如六合县灵岩及它处所产玛瑙无异。”
  明代著名文人林有麟在《素园石谱》(共四册)中收录了35枚现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雨花石图谱,作者非常肯定地说:
  “绮石诸溪涧中皆有之,出六合水最佳,文理可玩,多奇形怪状。”
  明末另一位文人陈继儒(1858—1639)在《太平清话》中记述道:
  “甲午八月游秣陵(南京),贾客以白瓷盘贮五色石子售之,索价甚高,其石皆出六合山玛瑙涧。村人裹粮负锸,从雨后觅之,山深无人烟,往返六十里,甚则几至冻饿得病死者。于是吴人从涧旁结草棚,以市酒食,而觅石者始众,此风惟万历甲午始见之。”

  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代表作为《桃花扇》)在《六合石子》一诗中歌咏道:
  “黑者蝌蚪书,黄者斑纹虎,其一如透冰,朱鲤活堪数。”
  综上所述,无论在宋朝,还是在明代,“江宁府”管辖的雨花台所产之“螺子石”只归入六合“灵岩玛瑙”这一类中,南京城内出售之“五色石子”皆出自“六合山玛瑙涧”。
  这里所说的“玛瑙涧”即六合城东南十里处灵岩山西坡的砂子沟。
  清顺治版《六合县志》中《灵岩石说》(明.孙国敉著)称:
  “灵岩山之西涧名玛瑙涧,石卵充斥,砂砾杂之,内有文石,雨后流露,然玉质天章,色不啻五,或一石专以一色擅美,或一石备美众色,多作云霞、星日、峰树、水藻之状;天成幻出,思议不及。略摩其似,丹砂逊赤,水碧让绿,茄花歉紫,栗胎输黄,脂肪愧白……”
清末民国初期,我国著名雨花石收藏家张轮远著有《万石斋灵岩石谱》,他赞美六合灵岩石道:
  “文色之美妙,皆出自天然。精为鬼斧,妙似天工。群芳不能喻其艳,锦绣何足比其容,可谓兼人间之至色,备天地之神奇,心领神会,魄授魂与,以为世间无有媲美于灵岩石者,且优秀之品,形质既异,文彩亦殊,万变千奇,无一重复。”
  

      另一位和张轮远齐名的收藏家王猩酋先生于1943年出版的《雨花石子》(《中国史迹风土丛书》之一)中有这样的记述:
  “石子五色绚烂者,各地有之,皆不及雨花,而金陵鬻者多来六合县,且曰六合之产实胜于雨花台……金陵六合之间为长江尾闾,全部精英荟萃,又近海气之蒸润故。均是长江流域,而金陵六合又特胜于上游,六合县为古之瓜步洲,其地有山,曰灵岩,山前有沟,沟有美好石子,土人拾而蓄之,售于贩者,以转于金陵市上,雨花台前。”
  “石贩姓石,为雨花台下土居,少岁业此,今将垂老,乃倚为生。有两子皆在稚年,亦学贩石,盖有家学焉。石贩告余:事变(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前灵岩石尚多,皆来自六合,而雨花台徒有产石之名,地脉已徙,近六七十年已无佳品。”
  

   “余叩以六合之石与雨花台之石所异同之点安在,彼珍重告余曰:雨花台满山皆黑或赤色、或黑白相间之粗石,少见灵透者……石贩每届朔望,提麻袋竹篓过江北上,入六合村中,村人知石贩来,乃取日来掘得或拾得之石求售。近年人方谋食之不遑,村妇稚子枯首菜色,了无闲情营此副业……” 
  历史上观赏、收藏雨花石的名家中有一位是六合县令、晚明四大书画家之一的米万钟(字仲诏,号友石),宋仲牧《筠廊偶笔》中有一段关于这位米县令的精彩传说:
  “六合文石得名自公始,公珍藏六合石甚多,有一枚如柿而扁,彩翠错杂,千丝万缕,即锦绣不及也。一日舟泊燕子矶,月下把玩,失手坠江中,捞取不得,明年复系缆于其处,忽见江面五色光萦回不散,米曰:'必吾石也。’泅求之果如所言,后此石与七十二芙蓉砚山同殉公葬。”
  

     进士出身的米万钟是宋代大书家米芾的后人,书画双绝,尤擅画石。因受阉党魏忠贤排挤而被贬官,且“十年改邑不改官”,始终在知县任上不得升迁。他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由四川铜梁县平调至应天府六合县,得与六合灵岩玛瑙石一拍即合。
  米县令不但亲自到灵岩山玛瑙涧采石,还“自悬高价,广收奇石。”在他的推波助澜下,六合民间采石、赏石、卖石、藏石之风大盛。《六合县志》中有许多当时的著名文人如孙国敉(六合籍)、冯梦桢、姜二酉、毕成康的精彩记述:
  “六合石子,千钱一枚”,为当时文人学士“书室净几不可缺之物”,“好事者竞出金钱购之,而贫者终日奔走以自给”,“每得一枚,则父子相赏,怡怡终日。”有人辟了“醉石斋”、“石圃”,用以收藏各种精巧奇石,其中有“三山半落青天外”、“雨中春树万人家”,还有“庐山瀑布”、“琅琊古雪”、“潮生瓜步”、“万斛珠玑”等等。画家为灵岩玛瑙石作画,诗人为灵岩玛瑙石作诗,有曰“冰丸颗颗照清泉,犹带西山五色烟”;有曰“玛瑙浮来山水趣,琉璃映出锦鱼鲜”;有曰“非声非色非香味,别有幽芬来袭人。”
  

       这些精巧的玛瑙石是如何形成的呢?
  据说在亿年以前,地壳内部岩浆向外喷发,冷凝后岩石间留下了许多孔洞;后来地球上又是一片汪洋,二氧化硅夹带着各种颜色的矿物质沉淀在这些孔洞里,便形成了五色花玛瑙(三价铁呈黑色、灰色,二价铁呈绿色,碳酸钙呈白色,铜呈蓝色,钛呈黄色,钴呈红色),像一滴墨水滴入清水中会变化出各种图案一样,各种颜色在雨花玛瑙中的纹理变化也是非常丰富的。这些玛瑙石历尽沧海桑田的演变,饱经浪打水冲的运动,被砾石碰撞磨擦,失去了不规则的棱角,又和泥沙卵石一道被深深埋在地下,沉默了千百万年。埋没中的雨花玛瑙和普通的鹅卵石外表一模一样,经过雨水的冲刷,才露出了绚丽多姿的形象,又被有识之才“相中”,最终得以在人世间出头露面重放光彩。


  自从世界上发明了水泥并实用于中国的建筑后,20 世纪20年代起,六合雨花玛瑙石成了开采黄砂的副产品。80年代以后,随着砂矿的增加(全县曾多达300多个),六合雨花玛瑙石的产量也急剧上升。砂矿工人、当地农民把平时拾得的雨花玛瑙石或出售给本地雨花玛瑙工艺厂,或卖给雨花石专业户,石贩再把它们转运至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西安、北京等地销售,香港商人则以每吨7000元的价格从六合源源不断地收购统货,雨花玛瑙石就这样走向了大世界。


  20世纪50年代初,原本是国民政府刑场的雨花台被新诞生的政权辟为革命烈士陵园,诗句“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雨花石”使雨花台是雨花石产地的说法进一步强化,而雨花石的真正产地六合县却反被人遗忘而鲜为人知了。
  六合民间收藏、鉴赏雨花石之风也因“文革”劫难而被停止,直至1979年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兴起后,出现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局面。民众饱暖思娱乐,人民丰裕想收藏,六合大地上玩石之风才又蓬勃兴起。


       为了给雨花石故乡六合正名,我在1982年7月31日南京《周末》报发表《明代的雨花石热》和1984年6月9日《新华日报》发表《雨花石的故乡在哪里》文章后,于1984年被任命为六合文化馆副馆长时,立即联络六合一中蔡明义、六合中医院卢胜林筹办雨花石展览,并于1983年9月30日在六城镇会堂正式展出。后又于1984年8月16日起以六合文化馆和南京花木公司的名义联手在南京大钟亭再次展览。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以及江苏省南京市的多家媒体作了专题报道,这就是后来被雨花石收藏界公认的开历史先河的雨花石展览,随后南京市举办“首届雨花石珍藏品展览”,并成立了以池澄为首的南京雨花石协会。


  1994年,六合县成立了雨花石协会,并举办“六合县首届雨花石节”,曾在江苏工作过多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欣然命笔为之题名。其间放映了在六合拍摄的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艺术影片《雨花石》,举办了本地20多名收藏家的雨花玛瑙石精品展。并召开大型新闻发布会,隆重推出六合烟草公司戴康乐策划的“雨花石”牌香烟,使其一举成名,走向全国。“雨花石热”在雨花石故乡持续升温,小小雨花石从“投石问路”开始,继而“一石激起千层浪”,进而“石破天惊”,从六合小天地走向天地大六合,绚丽的雨花石之花结出了丰硕的经济之果。


  清顺治版《六合县志》中之《灵岩石说》称:“石子以灵岩著称,其实横山、马鞍山、鸭山皆产之,卖石人从各山坡拣来,却只挂灵岩名目耳,各山石子不乏绮绣,然玉质朗润,正背通透无翳障,则灵岩独也。”这就使我想起了如今的雨花玛瑙石,虽然大多产自六合,然而却只挂雨花之名,这是否是同一个原因呢?
  正如宣纸的真正产地不在宣城而在泾县,哈密瓜的真正产地不在哈密而在鄯善,普洱茶的真正产地不在普洱而在其四周一样,雨花玛瑙石的真正故乡不在江南雨花台而在江北六合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何况冠以“雨花”二字后更有美感、倍添诗情画意了呢?









作者:王家干,原载于2016年元月12日《周末-新江北》,略有改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