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荐书20210221

 someonethere 2021-06-09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静静的顿河》: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共分八卷、四部,140多万字。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前后历时14年,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小说以1912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2年俄国内战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描写顿河地区哥萨克人这十年间的动荡生活,揭示了战争给哥萨克人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他们在这一系列变动中社会和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小说结构宏大,内容丰富,意蕴深邃,既展现了广阔而深厚的历史内容,有着史诗的沧桑与厚重,也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人性与爱情的深刻内涵。小说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条以麦列霍夫的家庭为中心,反映哥萨克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另一条则以布尔什维克小组活动所触发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为轴心。两条线索纵横交叉,层层展开,步步推进,展现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而主人公葛利高里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徘徊于妻子与情人之间、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勇敢、正直、不畏强暴的美好品质,同时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静静的顿河》不仅为作者肖洛霍夫赢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且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1929至1930年拍摄了默片电影、1957年上映彩色电影,2006年还被改编成电视剧在俄罗斯热播。

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1905年05月24日—1984年02月21日):前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为意识形态对立的东西方两个世界共同认可,他是惟一既获斯大林文学奖,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在苏俄文学史上绝无仅有。肖洛霍夫从孩提时代就十分谙熟俄罗斯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并在自己的作品中真实记述了哥萨克人在历史巨变中的生活状态。他的作品对顿河流域进行了史诗般的描写,揉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特质,对人性的张扬与文学艺术的创新。除了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静静的顿河》外,还有《新垦地》(旧译《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顿河故事》《浅蓝的原野》《他们为祖国而战》等作品。肖洛霍夫及其作品,在俄罗斯乃至在世界许多国家,一直颇多争议,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分歧更大:有人指责说,他实际上在各重要历史阶段,曾经为许多错误政策张目;有人则维护说,他先知先觉,大智大勇,从二三十年代起就是反对错误路线的英雄。作为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在中国产生过巨大影响。当《静静的顿河》第一部中译本在中国即将面世时,鲁迅就准确地预见了此书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将来倘有全部译本,则其启发这里的新作家之处,一定更为不少。但能否实现,却要看这古国的读书界的魄力而定了。”此后的历史验证了这一预言的正确性。在周立波、丁玲、柳青、刘绍棠、陈忠实等现当代作家的创作实践中,们可以清晰地见到“肖洛霍夫的影响因子”。

关键词:外国文学    前苏联    长篇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    影视作品原著小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