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火摘抄

 精诚医 2021-06-09

1.3“阴火”为异常能量转换

能量守恒定律揭示“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阴火”是内伤发热的源流,“发热”在人体是一种能量转化的异常,机体将食物的生物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这种能量在机体一系列复杂调控机制下进行转化,维持身体的意识、行为功能运行的需要,这个过程中医将之归结为气的功能。现代医学多种命题也揭示,“阴火”为阳气范畴ro0,属于异常能量形式。气通过气化和中介的作用,对机体能量的运用进行精密调控。当气不能正常调控机体能量转化,一部分能量就会以另一种形式在机体存在,而热能是生命的能源,它的异常便是主要表现。

《内经》用“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来辨证看待机体正常和异常能量转化的关系,这里的“气”是维持机体正常运行的功能物质。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不能正常发挥它的调控作用,使异常的能量转化为“火”,“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说明人体能量转化的偏向性是“火”。在人体,“唯火有二,一曰君火,一曰相火”,因此,这种能量转化的异常,即阴火的产生,主要从“心火”和“相火”来论述。

《忽肥忽瘦》篇言“故脾胃虚而火胜”,君不明,相不位,心肾不能相交,水火失其既济,诸异常之心火与相火合为“阴火”。《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者……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此病由饮食居处不宜,喜怒不节为病因,故冠以“阴”。“阴火”为病理之火,是机体异常能量形式,不能发挥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用,阳胜则热,或热于上,或热于中,或热于下,或热于肌肉皮毛,或热于脏腑,源于火性升散,不可端倪。

3“阴火”所导致的相关症候和方药分析

3.1“阴火”所导致的相关症候“阴火”所表现的症候群有三类。①必有脾胃虚弱的症候群:不能食而瘦,面白,气短精神少,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脉迟或缓等:②元气不足的症候群:神情呆滞,声音无力颤抖,舌苔发白,脉搏虚弱跳动无力:③阴火炽盛的症候群《能量的异常形式):生大热,显火上行,独燎其面:燎于周身: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头痛,扪之而肌表热;心烦不安;脉洪大等。

3李东垣脉诊体系

3.1人迎气口脉法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沦》中指出:“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大于人迎为内伤”,明确提出了通过人迎气口脉的对比辨别内伤和外感的方式。有学者“通过文献考证指出,在独取寸口的诊脉方式产生后,人迎与气口的位置由早期遍身诊法的颈部足阳明人迎动脉和足部足太阴气口脉,演变为了手太阴寸口脉上的左手关前一分人迎和右手关前一分气口。这一定位最早在《脉经》引用的《脉法赞》一段文字中被明确提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李东垣在《脉诀指掌》中对人迎气口的位置也持同样的观点,“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者,以候天之寒暑燥湿风火中伤于人”.“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者,以候人之脏气郁发与气兼并,过与不及”。在《内外伤辨惑沦》中,李东垣进一步描述了人迎气口脉的应用方法,“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二倍,三倍。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通过比较人迎气口的倍数大小,来判断外感和内伤,这是李东垣诊断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3.2局部脉法在通过人迎气口脉法分辨出外感和内伤后,李东垣还要进一步的通过局部脉来判定病变的程度和“阴火”的层次,“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9。劳役的程度不是太严重,脉象表现为大而数兼缓而代,缓而代为脾胃不及之脉,大而数为心火脉,可见,除了症状的辨别,脉象上可以更直接的表现出脾胃不及,阴火上乘的病机。“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薄肺……故气口脉急大而涩数,时一代而涩也。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顺接,脾胃不及之脉。洪大而数者,心火刑肺也,急者,肝木挟心火反克肺金也。”一旦劳役过甚,“阴火”不仅会上乘脾胃,亦可挟肝木上刑肺金,引起多脏腑病症。此外,也有“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曰的情况,也反映的是脾胃不及,“阴火”上乘土位的表现,而宿食所引起的脾胃实证,则为“独右关脉沉而滑”,与脾胃不及的缓而代有明显的区别,故李东垣说“以此辨之,岂不明白易见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