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我再玩1分钟”,两种不同的回答造就孩子两种人生

 优家教育 2021-06-09

文丨 优宝

在每个家庭中都会遇到这样一幕场景: 马上要出门了,孩子却依然在玩玩具、看电视,于是妈妈们喊道:“赶紧的,别磨蹭了。” 孩子或是一脸天真的满头问号,或是对你根本毫不理睬,更或者抬着那可爱的小脸蛋撒娇的问你:“妈妈,我在玩一分钟好不好嘛。”      

孩子是听不懂大人在说什么吗?两岁时不懂,四岁时,很大程度上也不懂,而当孩子渴求想要再多玩一分钟的时候,你又会怎么做呢? 

第一种,听之任之

一位朋友就是很典型的这类家长,她家孩子的性格就是磨磨蹭蹭,甚至毫无底线,而这与朋友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 那天去到朋友家时,孩子正拿着手机玩游戏,看朋友的样子显然孩子已经玩了一上午了,她说了孩子几句,孩子虽然嘴上答应却一直没有行动。 直到朋友要发火了,孩子才央求妈妈:“我看完这个就好,求求你,我再玩一分钟!” 在朋友的一时心软下,孩子就这样又玩了整整一下午。

对于她的这种做法我大为不满,但朋友却满不在乎,她觉得孩子还小,喜欢玩是正常的,大一点就好了。 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她家孩子越来越没有底线,对妈妈的话通常不当一回事,写作业更是一场灾难。 让我们再往深一步讨论,恐怕很多妈妈在孩子问出能不能在玩一会的请求时,脑海中马上会浮现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拒绝了孩子,他又哭又闹可怎么办?

本着少给自己添堵的原则,不就是多玩一会嘛,待会再让他收心。所以说,孩子真的只是多玩了这一分钟吗? 事实却是,心通常是收不回来的,有了一分钟之后,又有二分钟,有了二分钟之后又有三分钟。 可能孩子不想关掉电视或者手机的原因,是这集动画片就差一个结尾没有播完,这把游戏马上就要赢了但还需要一点时间。 所以哪怕父母采取了强制手段,孩子依然无心做其他的事情。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表示:“频繁对一个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处,会委屈甚至愤怒。” 但问题不在于如何委婉的拒绝,而在于妈妈失去了原则。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仅妈妈需要保持原则,家庭中每个人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应保持一致,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对此,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认为: 1、行为规范一致:对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及奖惩规则,全体家庭成员需要保持一致的态度;2、前后要求一致:与孩子预定好的事情要坚定执行,不要随意更改,从而提高孩子对父母的信任;3、教养心口一致:有时明明关爱、欣赏,但吝啬对孩子表达,这让孩子无法收到来自父母“爱的信息”;4、尊重平等一致: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期待,积极倾听孩子,和孩子沟通时注意语音、语调、用词、语态要与儿童成熟度一致。 当然,我们也不能够直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拒绝孩子继续玩的请求,那么家长到底应该要怎样处理才好呢? 

第二种,循序渐进

要知道,孩子对时间的观念是非常淡薄的,一分钟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时长,而是可以继续玩的许可。 因此在一些类似的育儿问题上,我们不妨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如何答复孩子眼下的需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帮他慢慢改变。 1、 运用更可视化的计时工具 既然孩子对时间没有太多概念,那么我们何不用一个看得见的计时工具帮他将抽象概念转为具体的形象,还能为家庭生活塑造一些仪式感。 比如利用沙漏,告诉孩子:“沙子漏完,就到了关电视的时间。” 或者设定家庭专属的音乐闹钟,再给孩子常听的英文童谣的时间:“等音乐结束了,我们就要出门了哦。”

2.、提供时间参照物 当然还有更省事的方式,就比如将告诉孩子的时间点替换为可参照物。 比如我们习惯说:“我们说好玩到XX点就不玩了哦!”改成:“我们说好玩到爸爸回家后/妈妈煮好这壶水后……” 要不就将时钟上的指针指给孩子看:“你看,当长的那根针走到6这个位置时就不许再玩了哦。” 比起一个虚拟的时间点,孩子对于之前、之后的关系更容易理解。

3、设定家庭时间表 不排除一些孩子故意耍赖、假装听不懂的可能性,这就需要一个长期生活习惯的养成了,并不是三两句话就可以马上搞定的。 不妨在时间表中,将孩子的玩游戏时间固定在一个时间段内,让孩子明白起床后的活动就是吃早餐,吃完早餐就是读绘本的时间,读完绘本后是玩乐高的时间…… 每天稳定有规律的活动,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时间系统。

在制定时间表上,不同的家庭也有不同的风格,有些喜欢事无巨细、一一列明,甚至还会制定出没有严格遵守时的补救方式、乃至奖惩机制。 而有些家庭则喜欢定一个大概,比如像我这种比较随性的性格,过于具体的计划几乎没有一次能够完全按照执行,反而在一个宽裕的时限内不断跟自己强调完不成的后果更能鞭策主动去做一些事情。

因此根据孩子的性格制定能让他愿意接受并去做的时间表才是关键。而这里面自然少不了让孩子共同参与,或者干脆让孩子来主导,父母只需提供建议和协助就好。 有了时间表后,接下来就是基于孩子的表现正确的评估,这也是习惯培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评估,孩子可以知道哪些地方做得很好,哪些地方还有待改善、有待调整。评估是手段,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 当孩子没有做到位,不要着急批评、惩罚他;当孩子做到了,也不要忘记夸夸他。 孩子需要慢慢长大, 父母也需要不断成长和学习,但愿有一天我们都能拥有“孩子你慢慢来”的诗意心境。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