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力巅峰的北宋,为什么打不过步入中期的辽?(下)

 金华303 2021-06-09

“上期,我们介绍了宋辽战争的全过程,及双方国力的对比,很明显,北宋进入了开国后第一个滞涩期,而辽正处于中兴阶段,双方差距明显(国力巅峰的北宋,为什么打不过步入中期的辽(上)?)。本期,我们再从纯军事角度分析下,为什么北宋主动出击失败、只能被动挨打。”

骑兵之战

四、攻城,一个时代的难题

公元十世纪的东亚大地上,火药还没有大规模运用于战争中。史书记载,最早在唐哀帝时期(892-908年),出现了“发机飞火”,即用抛石机将火药包投射到城门(当时都是木门)上,烧毁了部分城门,很显然,这跟后世的火枪火炮有本质的区别。

而北宋对火药的改造最早出现于宋太祖年间(970年),是用火药当推动力,增加箭的射程,俗称“火箭”,但威力与火枪比自然远逊,根本不能用于作战。随着战争频次的增加,北宋对火药的研究日益精进,到1044年(宋仁宗中期),大臣曾公亮主持编纂的《武经总要》里,详细介绍了火药的改良配方,将硫与硝的配比改良后,形成了威力巨大的火药弹。到北宋末期,大规模的“霹雳弹”和“轰天雷”已经运用于战场,李纲守开封时,就曾凭借霹雳炮击退金军。

说了这么多,都跟我们的宋辽战争没啥关系,火药再好,那也是澶渊之盟后,宋兵对阵西夏时研究的,而在之前,攻城主要依赖的战术还是围困、投石、诱敌出战等原始办法,很显然,效率不高。

后汉时,郭威打河中城,花了一年;后周时,柴荣攻寿州城,两年不克;赵匡胤三打太原,又是围困又是水淹又是强登,依然无法破城...这些都是以强攻弱,以3:1甚至更高的兵力配比,攻城依然无比艰难。

没办法,没有火枪火炮的年代,守城方天生具有优势,只要城墙够厚城池够深储粮够多,撑他个一年半载不成问题,你来打,我居高临下射箭就行,再不济用飞石、倒开水、拆云梯,或者干脆跟杨延昭一样,往城墙上浇水冻成冰,敌军根本爬不上来...

所以我们看到很神奇的现象,宋辽战争里,进攻中大型城池,除非对方投降,否则很难正面突破:宋首次北伐,赵光义亲率大军围城十几天,幽州纹丝不动;辽二十万大军入侵,边境城池一个也打不透,强攻不足两万人的瀛州十几天,萧太后亲自击鼓助阵,结果死三万人、伤六万人,最后灰溜溜地跑了,战后统计,护城河里的箭支就达四十余万。

攻城,这是一个时代的难题。

也就是说,防守方,很多时候比主动进攻,能取得更大的战果,宋两次主动出击,累计用兵四十万,杀敌不到三万人;而转入战略防御后,十几年守城下来,光是阵斩辽兵过万的次数,就超过十次。冷兵器时代,弓箭的威力实在太强了,而宋军的弓弩之精,连两百多年后的蒙古铁骑,也要忍不住打个寒战,神臂弓穿甲破防、床子弩阵斩辽帅!

国力巅峰的北宋,为什么打不过步入中期的辽?(下)

一次发三箭

同样的工艺,辽国人也不少,石敬瑭白送燕云十六州后,中原政权丢失的不止是土地,连带着大量的汉人精英都改姓“辽”,守幽州的韩德让,其祖父韩知古就是汉人,而幽州城楼的结构布置和密集的弓弩,也都出自汉人设计,守城战,他们同样精通。雍熙北伐时,宋兵一共拿下近十座城池,包括燕云十六州中的五州,可除了朔州是杨业父子强行登城外,其他都不是正面突破的。

一句话,无论北宋还是辽,守城都是绰绰有余,而攻城则力有不逮,这也难怪,几十年战争看下来,发起进攻的一方,几乎都未达到战略目的。攻城双方都不行,但宋军野战和骑战却打不过辽人,自然显得胜率颇低,令人着急了!

五、骑战,非一朝一夕之功

为什么宋军骑战打不过辽军呢,这其实就跟武侠小说差不多,北宋在骑兵经营上时日尚短,内功不够深厚,远不能与辽骑相比。关于骑兵作战,辽对北宋的优势有三点:经验丰富、运转灵活、指挥统一。

(1)经验丰富

都知道,北宋一直处于多线作战,辽、西夏、吐蕃、交趾等,都与宋有过战争交锋;但其实,辽国面临的战线更多,因为他们处于更北端,到处都是敌人。辽国行政系统一直分为南院系统和北院系统,南院就是针对北宋、西夏等地处南端的政权,而北院系统,则要面对广阔的草原民族,包括后来的女真部落都是他们的打击对象,自建国到亡国,北院的战争机器从未停止。

除了北面天天搞骑兵实战外,辽军还与中原政权有过频繁的交流冲突。武周时期,契丹人李尽忠率部全歼唐军数万;耶律阿保机曾率五十万大军南下,与后唐庄宗李存勖大战;耶律德光趁石重贵君臣不和,连续三年入侵,最终灭亡后晋;刘知远与辽在胜州大战;柴荣曾亲率三军、水陆并进,绕过太原直取幽燕...

辽人对中原的攻略,可不是在北宋时才开始的,事实上,在赵光义打开战争之门前,辽骑已经在中原大地上驰骋多年,对汉人(含沙陀人)的战法研究颇深;反观宋军,无论是伐后蜀、平南汉还是攻南唐,都是以步军为主,骑兵有时还不如水军重要,赵匡胤时期,也只有攻北汉时偶尔用到骑兵,人数不多而且战法不精,杨业在太原附近跑来跑去,一次也没被抓住。

而且,自后晋以来,中原地区的战马供给就跟不上,无法组建大规模骑兵。宋禁卫军分为马军司和步军司,其中马军司因缺马,导致常年缺额,即使到了雁门大捷时,杨业所率最精锐的骑兵也只有数千人,这与辽人动辄十几万的骑兵大队完全无法比拟,所以到了野外骑兵对冲时,宋军自然落入下风,试想一下,如果雍熙北伐时,西路军全是骑兵,哪里能被辽军包围呢。

太宗朝最后几年,朝廷一直暗中购买军马,一直到真宗朝前期,北宋才终于积攒出三万战马,武装起边境大大小小的骑兵,由孙全照、魏能等将领分别统属,战力就已经相当可观了,但那时距离澶渊之盟已经不远,骑兵很快就派不上用场了。

总而言之,与宋军相比,辽人在骑兵的运用上经验极为丰富,而经验是需要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为了弥补这个差距,宋军赔上了无数士兵的生命。

骑兵纵横

(2)运转灵活

草原民族,向来最擅长指挥骑兵,这与他们成长的环境有关,很少是从兵书上学到的,后来的成吉思汗,根本就没读过书,蒙古部落一开始也没多少人,但他后来指挥数十万骑兵如臂使指,堪称人类骑战史上的集大成者。

而北宋将领,即使出身行伍,也没有几个是骑兵出身,潘美、曹彬都擅长指挥步兵,杨业和李继隆则因为出身北地,很早就目睹了辽骑的战法,所以他俩在宋辽战争中格外突出,可他们这样的人太少了。

与辽骑比起来,宋军显得有些僵硬而机械,他们擅长集中作战,主张大兵团合击,这没什么错,可实际上是步战的老路子,没有把骑兵最大的机动特点发挥出来。比较典型的是第一次幽州之战,宋军十几万人挤在一起,而辽人方面,耶律奚底、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各带一队骑兵,从三个方向冲击宋营,并且在阵中左冲右突,打了个对穿,你想重兵合围,他只需要一个空隙就跑了,而他频繁的袭扰,竟颇有点游击战的意思。最终,一只大熊被一群毒蜂活活蛰死了。

幽州战后,宋军也开始了反思,他们改良了军种,开始重视起骑兵作战,在雁门大战中,就采用了潘美步兵正面缠斗,杨业率数千轻骑绕道雁门关北口,从侧翼冲击辽军,最终让辽人付出了伤亡近八万人的惨重代价。

可惜宋朝境内不产能适应北方骑战的军马,只能通过榷场和私人渠道来购买,完全支撑不起军用,所以就这么几千骑兵,要么全部交给一人,要么平均分配给众军,实际上都不顶用。宋军一直采取步骑混合的编制,其中骑兵多用于侦察,都是小队编制;

而由于战马奇缺,也无法做到一骑二马或一骑三马,不能担当长途奔袭的重任,所以宋朝有个独创的骑兵战术,用大队步兵将小股骑兵包裹起来,先用步军消耗辽骑的锐气,然后趁其不备,让骑兵出阵,达成突袭的效果,想法很美好,但辽骑根本就不跟你打,你有本事追出来啊!

指挥僵硬的宋军统帅大有人在,他们根本不熟骑战,对骑兵的速度和冲击力领悟不够,往往只当做步军的补充来使用,简而言之就是规模小、距离近、战术地位低,每一条都被辽骑克得死死地。

国力巅峰的北宋,为什么打不过步入中期的辽?(下)

(3)指挥统一

辽骑无论多少人,其指挥官都是一个,并且这个人掌握全部的指挥调度权,他想执行什么战术,部下都能照做。指挥官多半是军中大将,比如耶律沙、耶律奚底,又或者是北院、南院系统的高层,比如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还有可能是王室成员甚至皇帝,比如萧太后和辽圣宗。他们的存在,就保证了军队能实时指挥,在没有无线通讯的年代,这种优势是决定性的。

而宋军,从赵匡胤改军制开始,就注定了指挥权必须分散。一军高层,至少要统帅和监军互相牵制,其中统帅多为沙场宿将,而监军则是皇帝亲信,监军甚至可以否决统帅的决策;在宋夏之战中,甚至出现了双主帅(范仲淹、韩琦)的情况,一个要守一个要打,最后各干各的谁也没成功。

对于一场战役的胜负来说,指挥的统一性是极为重要的因素。辽人基本都是认准一个目标死干,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尽管战术风格不同,但为了解幽州之围都不顾生死;而宋军因为指挥部的牵掣,很少能同进退,潘美还在往纵深打、曹彬自己撤了,刘廷让君子馆死战、李继隆不仅不救还往后退,高梁河之战,十万宋军尚在拼命杀敌、皇帝坐个驴车自己跑路了,也难怪打不赢。

国力巅峰的北宋,为什么打不过步入中期的辽?(下)

辽圣宗耶律隆绪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单就骑兵而言,宋军还是在不断进步的。在开国一代之后,一批青年将领在宋辽战争中成长起来,成为了相当不错的骑兵指挥官,包括杨延昭、魏能、田敏、李继宣、秦翰等,他们谙熟骑兵战法,并且相当了解对辽作战的策略,而且年青一代没那么多官场制衡的心思,他们就曾在指挥部统一的情况下,打过一场漂亮的骑兵合战。

咸平四年(1002年),辽骑六万人照常入侵,当时北宋边境没有大将,都是一群州部署级的中级军官,官职相当互不统属,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些人,他们手下集结了北宋全部的骑兵力量三万六千人(十年攒出来的)。但新任统帅人选未定,辽兵已经快到了,这几个人合计了一下,决定自己干。

他们由张斌率部在长城口先行阻击,之后在威虏军阵前,以三万铁骑组成正面,而杨延昭和杨嗣率领六千精骑担当侧翼。宋辽战史上可能是最大的一次骑兵对冲开始了,魏能、秦翰等人组成的正面极为强悍,刚一接战,就面对面地将辽骑击溃,而两杨率部截杀、延缓了辽军撤退,最后,担任后备的李继宣部全军突击,不眠不休地追击,斩杀辽帅铁林相公,斩首两万余人,截获的战马超过万匹,取得了宋军最大的一次骑战胜利!

这样的胜利在宋夏之战中还将再次体现,可惜啊,靠中层军官的灵光一现,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统帅的原因才是决定性的。

(六)如果这些都没有发生

最后,我们大胆作出假设,如果排除那些意外因素,宋军以全盛状态与辽军对战,究竟胜算几何呢?

第一次幽州之战,假设赵光义没有逃跑,此战结果会是怎样?

首先,宋军不具备歼灭辽军整建制部队的能力,原因上面说过了,对方都是骑兵,你追不上,只要辽骑不想进攻,就不存在被消灭的几率;

其次,宋军的密集阵型在当时非常被动,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等人分成多股部队,不断袭扰宋营,而高梁河背靠幽州城,辽人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无限次冲击,而宋军远离本土,后勤跟不上,耗下去肯定是输;

第三,敌我军力还在发生变化。耶律斜轸出征时,辽国还在全国范围内募集兵力开往前线,也就是说,越拖下去辽兵会越多,而宋军本来就是集结了攻北汉的全国精锐,没法补充生力军;

第四,宋军很难撤退。在这种近四十万大军的对战中,宋军一旦失利,想全须全尾地撤回太原,那是不现实的,尤其辽国是精骑追击,你完全没有休息的时间,除非让殿后部队全部葬送,而且人数估计要超过三万人才能拖住所有辽军,实际上,高梁河之战一共战死的宋军才过万,算下来亏得更多。

第五,最好的估计,皇帝不仅不跑,还以身作则带头冲锋,宋军一鼓作气击败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这其实是有可能的,因为高梁河之战,耶律休哥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冲击宋营的,如果应对得当,宋军的确有取胜的希望。可幽州还是打不下来,这城池比太原坚固得多,而且数十年来未经战乱,城防做得非常好,而宋军从一月出征太原到现在,没有得到休整,赵光义承诺的加官进爵也还没兑现,士气比较低落,很难啃下这块硬骨头。

总之,最好估计,宋军正面击败耶律休哥等人,然后不继续攻城,而是乘胜而归,缓缓退回宋境,养精蓄锐,等待战机;最差估计,宋军依然落败,并在撤退途中被辽骑不断吞噬,最后折损过半。

雍熙北伐,假设曹彬没有犯错,宋军能否达到目标?

雍熙北伐,曹彬的东路军是罪魁祸首,如果他不被劫粮道,稳稳当当地逼近幽州,压制住耶律休哥,其他两路可以完成战略包抄吗?

西路军的压力依然很大,毕竟他们只是偏师,人数不够,辽国可是派出十几万人,由耶律斜轸亲自带队追击,很显然,如果打得过,潘美和杨业就不会建议撤退了。那么最好的结果就是在拿下云州后原地休整,吸引住耶律斜轸的全部兵力。

那么问题来了,曹彬虽有十万人,但此时幽州城内可不比当年,耶律休哥亲自坐镇,兵力也多了至少一倍,想靠东路军直接破城是不可能的;而西路军最好结果,就是跟耶律斜轸形成对峙,那么空出来的只有中路军了。

田重进:“想不到,我成了胜负手?”

单看战役全过程,中路军的发挥堪称完美,该赢的都赢的,拿下了三四个城池,并且在东西两路大败的情况下,全师而还毫发无伤,可以说无可挑剔。那么如果我的假设成真,田重进应该怎么选择?

第一、继续向东北突进,从西面逼近幽州,与曹彬形成两面夹击。恩,这种情况下,兵力差不多够了,但依然不见得能打下幽州,还是那句话,幽州城防太坚固了,而耶律休哥更是个反击战高手,稍有不慎就可能被他突破。

第二、转向东路,翻过太行山,与潘美部会师。这是个大胆的设想,翻越太行山并非不可能,因为耶律休哥击败东路军后,就分兵过太行山支援西路战场。那么中西路军合并,能不能击败耶律斜轸呢,这里就值得想象了,耶律斜轸并不是一个打狠仗的人,他更像一只狐狸,非常狡猾,在没有优势的时候,很好冒险出击。所以最好的结果,大概是双方形成对峙,直到宋或辽的援军到来。考虑到地理距离,很显然,辽人到得会快一些,北宋最多全师撤退。

一句话,由于不具备大规模骑战的能力,北宋很难整建制消灭辽军,而攻克幽州这种大城也非常难,最好的情况是,拿下涿州以南的地面,将边境线往北推个几百公里,让版图扩大一些罢了。

不过,这么看起来,至少杨业不会死了,潘美也不会变成潘仁美,王侁也不至于辱没先父,曹彬也不至于有这种黑历史,赵光义不至于将岁入的一半拿来当军费,党项就不敢趁机发难,西夏国也就不会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