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华勇:你的孩子为什么而读书?

 彭华勇家庭教育 2021-06-10

常常有家长向我倾诉:彭老师,我的的孩子非常厌学,叛逆,怎么办,如何才能让自己想读书,有动力读书?我常常让家长思考一个问题:你的孩子为什么而读书?

我们观察周围的孩子,会发现,厌学越来越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孩子厌学?到了初高中,甚至有相当多的孩子发展到辍学不读书。为什么会这样子?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或者说他学习的目的根本带动不了内动力,几乎都是外在动力。

现在大部分孩子读书,动力类型属于前拉后推型。就是孩子从进入学校开始,前面老师拉着孩子学习,后面家长推着孩子学习。孩子本来都是爱学习的,但是,前拉后推时间久了,孩子渐渐地感觉,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学习完全是父母的事情,父母强加给自己的,所以孩子越来越没有动力,到了青春期,甚至直接不读书了。

很多7080后家长生活在农村,那个年代农村条件很有限,得干不少农活,不读书就直接出去打工更辛苦。所以那个年代大部分人还是想读书,因为有一个天然的痛苦因素,在刺激着他想要摆脱农村。

但是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生活条件都很好,他们没有了刺激他们努力的痛苦因素。但是很多家长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很多家长这么说,好好努力,把成绩搞好才能考个好大学,考个好大学才能够找个好工作,有了好工作,才能更轻松地赚更多的钱,将来才能过上好日子。

各位,是不是很多家长这样教育孩子?这样子教育看似没说错,看似很合理,但是真的有用吗?有效吗?首先我们说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过上好日子,孩子会觉得我现在就过得挺好的日子,为什么要努力呢?

其次,这种引导方式,焦点是在自己,为了自己而读书,是一个利己的目标。而人性的规律,为了自己没什么动力,更何况是为了一个自己不需要努力的目标,那就更加没有动力。人性的规律最强大的动力是什么?为了利他,为了帮助很多人,为了让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更加美好,为了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那么人性里最强大的内在动力就会被唤醒!

所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在很小的时候,老师问大家为什么读书?周恩来总理发出了一句振聋发聩的呐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种下了一颗不平凡的种子,他的焦点是利他的,而且心里装的是整个中华民族。

王阳明12岁的时候,问老师:老师,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呢?老师回答:读书,考取功名,像你父亲一样。王阳明说:考取功名不重要吧,读书应该是为了做圣贤。王阳明12岁的时候就一语道破读书的终极目标,他不仅这么说,此后也一直探索实践,朝着这条路前进,最后开创阳明心学,成为一代圣贤!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让孩子为什么而学?如果为了自己而学,显然孩子没有什么动力,而且越到后面越没有动力。

古往今来,凡是人生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往往是有一个理想,或者叫使命,就是运用自己所学,贡献自己的价值,帮助更多的人,利益这个社会!这样的人内在动力源源不断!

所以,我们要想孩子动力十足,我们就要思考一下,我们的孩子要为什么学。其实每一个孩子在最初的时候是非常好引导的,因为越单纯善良的孩子,越容易找到自己的使命。所谓使命就是看到一群人正在受苦,或许有什么需要,或者看到这个世界有什么缺憾,那么孩子心中受触动,升起了了一个强烈的渴望,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帮助这些人,满足这些人的需要,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圆满。

家长与其从小监督孩子学习,从小给孩子补课,不如学会捕捉孩子内在的善良,启发引导孩子找到自己人生的理想。如果我们把这个教育的核心做好了,那么孩子怎么可能会厌学?他非但不会厌学,反而会为了自己的使命疯狂学习!

所以,各位家长朋友,在生活当中,你可以做哪些事情帮助哪些人?你可以为这个社会贡献什么价值?你的使命是什么?当我们自己越来越清晰,使命对于人生动力的价值,我们引导孩子也会越来越清晰,当我们让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孩子就真正知道为什么而学,人生为什么而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