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一相——张居正

 东方文捷 2021-06-10

“千古一相”张居正,原来是这样炼成的!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很多,他们的事迹经历被史书记录下来,供后人们评判,有的人流芳百世,也有人遗臭万年。但是往往在评价一些历史人物的功过时,是无法绝对地去下判断的,张居正就是这么一位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宰相,为官奇才,也有人认为他太过于武断专横,作风不端。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评一评这位被誉为千古一相的人物吧。

张居正自小就天资聪颖过人,在仅仅十二岁的时候就考上了秀才,因而深得当时的知府大人的赏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开了挂的人,在起跑线上就已经拉了同龄人一大截。四年后又继续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巡抚大人对他赞赏有加,将他当做将相之才培养。二十三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进入当时朝廷的中枢机构内阁担任文秘工作,得到了当时的宰相徐阶的指导真传。之后张居正以告病假为由回到家乡,除了游览山水之外更重要的是调查民情,在此期间慢慢开始形成了关于治理国家的一些想法。之后便是重返官场,逐步从任尚书阁大学士兼太子裕王的老师,再到隆庆去世后取代高拱为内阁首辅,张居正在经济政治军事财政上推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明朝改头换面了一番。

在推行改革上,张居正可以说是非常地坚决固执的一个人,他深知改革之路是多么地艰险困难,原本的利益集团必定要竭力阻挠他的改革之路,但是他依然要坚持做认定的事情,他的坚决来源于他比谁都清楚这个国家的症结问题所在。

当时的明王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败,张居正凭借他之前多年的官场经验和研读史书总结历朝历代王朝的兴旺衰败的规律,知道如果此时再不进行改革,大明王朝必然会走向灭亡。因此不顾宗室和朝中上下官员们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要推行改革。在此足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为了国计民生可以将自身的生命安危置之度外的人,这一点就已经比很多只知贪图享乐的士大夫要强很多了。

但同时张居正也是一个非常狡猾的人,这也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有争议的地方,他不似同时期的海瑞一样,直来直去,刚正不阿,一点弯也不能绕,而正是因此海瑞虽然受人景仰但是官途却并不顺畅。相反的是张居正是一个非常圆滑老练的人,他深知在明朝的官场,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必须适应得了官场的运行规则。

早在只是担任国子监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利用自己作为太子侍读的身份,积累丰富的人脉资源。在自己掌握大权之后,他也不忘继续培养自己的势力,将自己的亲信安排进朝廷担任重要官职,因为他知道要想让改革顺利进行,手握权利是必须的。

张居正的老谋深算还表现在他很多时候非常擅长于演戏,尤其是在皇帝的面前。当时在受命于参加神宗实录的撰写的时候,他主动请求皇帝免去赏赐他的酒宴,因为这样可以节约开支。在做小皇帝的侍读的时候,他特意将上课的时辰安排在早上,说是为了节省夜晚上课的灯油费用。但是张居正私下里却收受了很多贵重的贿赂,在手握大权的时候出行办事都是非常地讲究排场的,出门要坐几十个人抬的大轿子,轿子的大小堪比一栋住宅。可见张居正其实也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地清正廉洁的人,但是这也无法抹杀他在政治上的贡献。

有人说张居正武断固执,但是在我看来,在当时朝廷已经岌岌可危的情况下,靠温和的慢慢演变的方式是来不及的,只有采取这样强有力的坚决果断的改革政策,才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更加顾不得左顾右盼浪费时间。而至于说张居正凭借自身的权利任用亲信,把自己的家人都弄来当官,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有支持自己的利益集团,为了让自己不被那么顽固保守派挤下来,就必须培养自己的势力与对方抗衡。张居正的目标不是做一个好官,而是要达成他的改革国家的目标,因此有些不是那么正当的手段他也是必须要用的。

不管怎么样,对待任何人的评价都不可能是绝对的,虽然张居正为了达到目的运用了很多的手段,但是并不能因此完成抹杀他所带来的作用,当官只要做事情,就必定会有功有过。相比如今的很多官员为了不犯错误就什么事情也不敢做,张居正这样的官员才是真正能成为国家的栋梁的人物。

“千古一相”张居正十大经典语录,一生受用!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北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一、苟利社樱,死生以之。

出自《张文忠公全集·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译文】如果有利于国家社樱,就要把死生都献给了它。

二、高位不可以久窃,大权不可以久居。

出自《张文忠公全集·归政乞休疏》。【译文】显贵的职位不可以长时间占有,大权不可以长期执掌。

三、宁拙而迟,毋巧而速。

出自《张文忠公全集·辛末会试录序》。【译文】宁可笨拙而慢一些,也不工巧而快速。

四、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

出自《张太岳集·辛未会试程策二》。【译文】法制不分什么古今,只要是符合时宜、符合百姓的利益就是好的。

五、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

出自《张太岳集·翰林院读书说》。【译文】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力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

六、国士死让,饭漂思韩,欲报君恩,岂恤人言!

出自《张文忠公全集·独漉篇》。【译文】春秋战国期间的晋国人豫让以死报答知遇之恩,楚汉战争时期的韩信以千金报一饭之恩,有了报君恩的机会,岂能怕别人的议论?

七、捐躯代亲尚可为,一寸之肤安足惜?

出自《张文忠公全集·割股行》。【译文】替代亲人献身尚日能够做到,这么一点的肌肤还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

八、我愿移此心,事君如事亲,临危忧困不爱死,忠孝万古多芳声。

出自《张文忠公全集·割股行》。【译文】我愿意改变我的这颗心,侍奉君主就像侍奉亲人一样,临近危险和忧愁困扰的时候不吝惜生命,落得一个万古忠孝的芳名。

九、治国之道,节用为先。耗财之原,工作为大。

出自《张太岳集·请停止内工疏》。【译文】治理国家的原则,以节约实用为首要,花钱耗材的原则,以能调动工作积极性为主。

十、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此造化自然之理也。

出自《张太岳集·杂著》。【译文】天下的事情,到了极限必然变化,变化之后就会返回开始的地方,这是造化自然的必然道理。


为何称张居正为千古一相?

因为张居正能力强,心术正,一心为社稷前程着想,并实行了很多改革,在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 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所以经过张居正的努力,让整个国家焕然一新,所以被称为千古一相。

张居正人物评价。

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张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

千古一相 张居正

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也是一个孤独的人 宰相之杰张居正

张居正,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这是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在明朝浩如烟海的诸多人物里,他是个奇特的人。

他生于乱世,他是个天才,从一个神童少年,到救世宰相。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无论怎样的孤独坎坷,他的信念始终不曾改变。他身负绝学,他也刚愎自用,他独自闯荡二十多年,终有大成。

他是个果敢有锋芒的实干家,为了理想,他不怕威胁,不惧风险。他生前万丈光芒,伫立在那万人中央,享受无上荣光,却在去世后就遭到抄家,累及子孙,三十多年后才被平反,真是生前身后两重天。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个时代的张居正,是一个孤独的政治家。

那时候,紫禁城里每日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为非作歹,贪赃枉法,残害忠良,走过了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的大明王朝,到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

乱世出英雄,宰相起于州郡。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舞台,他以非凡的胆识、魄力和智慧,推行一条鞭法,大刀阔斧整饬朝纲,使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和前进的力量。

张居正的确堪称少年神童。

1525年,张居正出生在荆州府。他的曾祖父因做了一个梦,梦见月亮落在水瓮里,一只白龟从水中浮起来,于是曾祖父给他取乳名“白圭”,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光宗耀祖。白圭聪颖过人,他五岁识字,七岁能通六经大义,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二岁参加童试的时候,就因为机敏灵俐得到荆州知府李士翱的喜爱,李士翱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

后来张居正参加乡试,受到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挠而落榜。原因是顾巡抚也看出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希望对张居正多加磨砺,以在日后成大器。顾璘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对他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

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力主改革,他与高拱、王崇古、谭纶、戚继光等一起整顿北边武备,并在此基础上同以俺答为首汗的蒙古右翼诸部建立封贡互市关系,使北方边塞数十年无事。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后,张居正与太监冯保合作赶走了高拱,他得到徐阶等人的器重,代替了高拱成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试行改革,来寻求一条自救的道路,以缓和社会矛盾,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张居正当政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政府财政状况改善,任用戚继光等名将加强边防,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严厉整肃朝廷风纪。

明朝中叶,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皇族、王公、勋戚、宦官们利用政治特权以各种手段大量占夺土地。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地主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封建剥削进一步加剧,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处境悲惨。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的歌谣。徭役的名目也日益繁多,社会矛盾日益严重。明中期后,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

张居正指出当时存在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这些严重问题,张居正进行全面改革。

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 “强公室,杜私门。”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各级官员要定期向内阁报告政事,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革新变法的新生力量。对拥护改革、政绩卓越的官员,委以重任,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任用人才。

张居正推荐、起用工部左侍郎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运河。万历七年二月,河工告成,河、淮分流。“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黄河得到治理,漕船也可直达北京。

张居正立限考成的三本帐,严格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每逢考核地方官的“大计”之年便强调要将秉公办事、实心为民的官员列为上考;专靠花言巧语、牟取信行的官员列为下考,对于那些缺乏办事效率的冗官,尽行裁撤。张居政当政期间,裁革的冗员约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三。

“一条鞭法”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

“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征收手续,也使地方官员不容易作弊。这种办法可以使没有土地的农民解除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对工商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条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改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国库储备食达到了1300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新的转机。

当时明朝的历史积弊已经太深,已是积重难返。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相当一批官僚缙绅的根本利益,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抵抗。

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五十八岁就病死了,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他们攻击张居正改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祖制”。他们下令撤销了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张居正长子被逼自杀,次子充军,其他家属也惨遭迫害,直到30多年后才平反昭雪。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自然遭到严重破坏,刚刚有一点转机的明朝政治,又开始走下坡路。

有多少人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情感和选择?历史自有公论。与张居正同时代的著名清官海瑞高度评价他“工于谋国,拙于谋生”。明代思想家李贽称誉张居正为“宰相之杰”。历史永远铭刻着他的功绩。

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用他的人生告诉世人,理想和良知,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因为,天道,永远都在。


生前首辅,死后抄家,张居正故居里的千古一相,真令人感慨。


中国古代的改革者,改革问题越是尖锐,改革力度越是强大,往往不得善终。比如商鞅车裂而死、吴起乱箭射死、晁错腰斩于东市。

那张居正呢?

张居正死于痔疮,这个病在现在不算什么,但在当时绝对是要命的大病。

当然也间接说明张居正勤于工作久坐不动,又为了推进一条鞭法(赋役合并条编)的全国推行,病情越加严重,不久就离世。

张居正临死前几天,万历号召全国为他祈福,还给他加了太师的职务,这个职务在明朝,要么是死后追谥,生前剥夺。当然,张居正的功绩确实当得起这份荣耀

张居正的生平事迹,一看也是个大牛人啊!

一神到底:

张居正5岁识字,7岁通六经大义,12岁中秀才,23岁中进士,寒士到首辅,一顺到底。万历的干爸爸加帝师,训皇帝跟训儿子似的,估计这也为日后万历抄他家埋下伏笔。

官场不倒翁:

首辅干了十年,大明两百五十年间,总共有99个首辅,平均下来,他一个抵五个。在位期间还斗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几个不省油的灯,战斗力非凡。

军事有慧眼:

张居正不领兵打仗却能识良将。最著名的就是戚继光和李成梁。戚继光扫平倭寇,保沿海一方平安,北御蒙古内犯,保北疆安全,能下水能上马,海陆兼修。

李成梁名气稍弱,但他拉扯起来的辽东铁骑,干翻过努尔哈赤的爹,活捉过努尔哈赤和其弟。

改革有成效:

改革的措施多且涉及范围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针对吏治的考成法和针对财税的一条鞭法

当时大明冗官问题有点突出,当官的不仅多还不干活,动不动就踢皮球,效率低下。针对这个情况,张居正就提出了考成法。

考是考核,成是成效。具体操作方法是每个部门必须编制三本册子,一本是留给自己用来记录日常公务,然后剔除无需考察的日常公务,在编制两本一样的册子。一本给监察机构根据工作进度来考核,干完一件销一件;另一本给内阁方便随时考察真实工作进度。

有了监督后,效率火箭般提升,还发现很多官员办事太不给力了,要辞退。没想到考察法实施九年,辞退了一千三百多名官员,相当于当时官吏总数的三分之一。

明朝的税收十分复杂,税目眼花缭乱。朱元璋那时候,一个农民光田赋就交14种,还有各种力差、兵壮、银差等差役要服。越往后税目和差役肯定是只增不降。按理说,国家收那么多,国库应该很充足而恰恰很空虚。

为什么呢?收的种类多,难保大小官员中饱私囊,平民百姓遇到灾难荒年交不起这么重的税,就跑了成流民,安全隐患也增加。而宗室和有官民的人,赚得最多还免不少税收,所以国家最后也没收多少钱。

针对这个问题,张居正将复杂的税赋和繁重的徭役合二为一,按照土地面积来征收白银。由于把赋役整合在一起,所以这个办法叫“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的成效还是挺不错的,史书记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不过,最是无情帝王家。

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在政治上总算摆脱了钳制,少年的叛逆和报复怎么也压不住。他不关心改革的继续推行,只在乎收回权力和树立威望。

于是张居正去世的9个月后,张家被抄家,长子张敬修不堪拷问,被逼自杀,二子张嗣修发配边疆,三子张修投井未死,绝食未死削籍为民,五子张允修因父死丁忧,丧失考取功名的机会。居正本人差点被鞭尸。

百官上书太过分了,万历觉得玩过了才收手。偌大的张家,最后只剩下空宅一所,田十顷,赡养居正的母亲。

虽然,张居正本人是病死,算是善终。可死后不到一年,张家饿死多人,儿子们不是逼死就是苟延残喘。这个善终,被本人知道了连棺材板都盖不住。而意气风发的皇帝朱翊钧(万历)认真当了几年的皇帝后,就以腿疾为由,三十多年懒政不再上朝。

万历倒是享了一辈子,崇祯就没这么好命了,谁要世间再无张居正。

不过,张居正那么聪明的一个人,有想过自己死后,家人被自己亲自教育的小皇帝逼到这般境地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