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疗效不好的真正原因(1)

  平凡的人 2021-06-11

图片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直被尊为中医的经典。在这本书里,药物剂量单位有数十种,比如斤、两、石、升、斗等,这些汉朝单位与现代单位虽然名称相同,但实际数量却有很大差异。就拿其中最常用的斤和两来说吧,据考证,汉朝的1=16=250克,即1=15.625克;现代的1=10=500克,即1=50克。这样看来,汉朝1斤中只相当于现代1斤的一半,汉朝的1两还不足现代1两的三分之一,而且我们现在常常听到“半斤八两”这样的口头禅,在汉朝来说半斤就等于八两。

以上这些单位的古今差别,是我们学习古中医时特别需要注意的。然而,尽管我们考虑到汉朝单位与现代单位的差别,比如1两就按汉朝的15.625克换算去买药,假设医生开的处方正好是《伤寒论》中的原方原剂量,我们按此去买药,经常会被药店拒绝卖药,说是单味药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剂量,因为我们现在执行的中药剂量按1=3克来换算的,不是考证所得的1=15.625克,这其中相差5倍多。

比如《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古代剂量是: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按照考古单位的换算为现代剂量,应该是:桂枝(46.875克,去皮)、芍药(46.875克)、甘草(31.25克,炙)、生姜(46.875克,切)、大枣(12枚,擘)。但是,按照我们当前药典的要求,这个方子换算成现代剂量就变成了: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3枚,擘)。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探讨,古今药材可能有干湿之分,重量会存在干湿换算的必要,但生姜、大枣这两个非常明显不存在这些问题,生姜由46.875变成9克,大枣由12枚变成3枚。这种变化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有意想要降低中医药的疗效,或者是认为现代化肥激素种植的药材,相比古代自然生长的药材,现代药效比古代高出三五倍?或者是我们中医的经典著作《伤寒论》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此后有更科学的考证?

时常听中医老师说起,治病的核心先是辨证,而后是用药。辨证清楚后,顺势而为,给人体排病趋势给予帮助,用药就好像是给人体排病派上援兵,所以有用药如用兵之说。但从古今剂量折算情况来看,此行为让我感觉,本应该派上一个团的援兵,现在却只给派上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当然,有时正邪相差不大,一个营的兵力派上去,也许能够战胜病邪,但很多时候,还是会因为兵力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疗效,甚至耽误病情,使得进一步恶化。

当下古今剂量之间5倍差距的这种做法,也是我近几年在学医过程中,始终无法理解的地方之一。记得几位老师都曾经说过,中医自汉唐以后,不仅没有进一步发展创出巅峰,反倒让中医治病从覆杯而愈,一剂而解,沦落到中医不治病,中医治慢病,中医只能调理的境地了。我想,这会不会与各朝各代的剂量换算差距有重大关系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