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星|马延圣:一人一刻刀 一版一世界

 老沈阅览 2021-06-11

图为工作中的马延圣。

江苏扬州大明寺内西花园旁,一处挂着“江北刻经处”的屋子,平日里,大门上都贴着“游客免入”的告示,如果路人好奇,踮着脚尖从花窗外望进去,就会见到一位清瘦的男子。他伏案而坐,正用手中的刻刀,在木版上雕刻出清晰的字迹。

马延圣的“江北刻经处”,在大明寺内已有7年多了。一人一刻刀,一版一世界。

迷上雕版印刷

30多岁拜师国家级传承人

雕版印刷技艺是唯一一项以扬州为申报主体的世界级非遗项目。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于2005年建成。

正是在这家博物馆内,马延圣第一次接触到了雕版印刷技艺。那些整齐排列的版片,那些墨痕尚存的字迹,都在讲述着有关文字的传奇。纸寿千年,那些曾印在雕版上的纸张,能够传承数千年的记忆与文明。墨香恒远,那些轻轻浸染的墨汁,至今还能散发出松烟和明月的味道。

一眼千年,那时候的马延圣对于这门古老的技艺,有着太多的好奇与向往。

那就拜师吧!在雕版印刷国家级传承人陈义时的一众弟子中,马延圣是年纪最大的。他和很多年轻的“师兄”们一起,从磨刀开始,学习雕版印刷。

30多岁的年纪,对于任何一门技艺来说,入门似乎都有些晚了。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开始的磨刀,到后来的握刀,一步步实践,让马延圣的技艺日渐增进。

永远保持好奇,对于学技者来说往往是一种动力。除了扬州,中国其他地方也有这种技艺。于是,在北京荣宝斋、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浙江杭州十竹斋……只要是飘过墨香的地方,马延圣都想一探究竟。很多萦绕在他心头的疑问,也在一次次寻访中,得到解答。

“江北刻经处”原本是江都(今扬州市江都区)砖桥镇的一处刻经场所,后来毁于战火。当世间重返和平,当匠人重执刻刀,“江北刻经处”的身影,理应重回扬州大地。2014年,这一扬州著名的雕版印刷机构在大明寺内恢复。

一人一刻刀

用雕版记录古代经典

每天,大明寺的大门尚未开启时,马延圣就已来到“江北刻经处”了,泡一杯茶,定下心神,拿起刻刀,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窗外人来人往,人声鼎沸;室内安宁静谧,唯有刀尖刻上木头时的微响。

图为马延圣。

雕版印刷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中国古代,这是传承文明的主要方式。虽然后来的活字印刷位列“四大发明”,但是中国古籍使用活字印刷术的不及百分之三。大量的书籍、佛经、图卷都是用雕版印刷传承的。马延圣所选取的就是其中的经书。无论是佛经中的文字,还是各种观音画像,他都用雕版技艺一一再现。字体,方正圆润;线条,流畅顺滑。业精于勤,他自己也能感受,面对一幅作品时,下刀的力道,用腕的弧度,越来越娴熟。

马延圣曾发愿雕刻8万多字的《法华经》,这在中国雕版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年多过去了,马延圣已刻出了20多块雕版,完成了五分之一。

“我现在每天能刻20个字左右,也不能着急,按照现在的进度,8万多字的经书,还需要七八年时间。”马延圣说。

一版一世界

全国多地讲学传播文化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从踏入雕版印刷这一行起,马延圣的工作似乎永远都处于一种“只出不进”的状态。这些年来,他又靠什么维持生计?

马延圣说:“我的生活非常简单,基本维持最低生活要求,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非常低。最大的消费就是买木头,买适合雕版所用的木头。”

一开始,马延圣用之前的积蓄来维持生计。后来,他的收入主要来自讲学。这些年来,他四处讲学,而他所讲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雕版印刷。

在他看来,雕版印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实在过于丰富。人类文明能够传承,就是在于文字的诞生。而文字的传承,则在于载体。在中国,先有结绳,后有龟甲,而到了雕版印刷,从纸张雕刻成雕版,再从雕版还原成纸张,在这一个轮回中,就能缔造出从单到众的变化。这种技艺的产生,就能让文明的传播不再势单力薄,而是生生不息。

每天回到家中,马延圣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阅读。文字史、文学史、雕版史、人类史……每一晚的阅读,最终都融会贯通在他个人的知识网络之中。所以,站在讲台之上,他以雕版为由头,牵引出来的却是洋洋可观的数千年文明,那里充盈着文字洪流的磅礴,那里回荡着先贤圣人的对谈。

“我所认为的工匠精神,绝不仅仅是技艺本身。就以雕版印刷来说,现代科技早就能代替雕版印刷的功能。我们所要传承的,是技艺之外的文化内涵,那是一种隐藏在技艺背后的密码,唯有获取这样的信息,才能让古老的技艺在任何时代都能熠熠生辉。”马延圣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