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宫崎骏动漫<千与千寻>10个扎心真相:努力存活的千寻,像极了成年后的你》

 枕藏写影视 2021-06-11

看了电影《千与千寻》,影片中,每一个小节都能看到成年后的种种境遇。

不一样的解读,分享给你!

1、不懂规则便入局的人,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人说,千寻的父母变成猪,是因为贪欲,但在我看来,是因为不懂游戏规则。

千寻的父母看到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美食,并没有想着趁主人家不在偷吃,或者占免费的便宜以及吃霸王餐等心理。他们只是按套路出牌,想着先吃东西再付款,反正带有现金和信用卡,万无一失。他们在惯有的思维里,用常用的方式来应对非一般的情况,没有考虑到不同的形势环境是否有不一样的规则。

那就像,同样是投资,有的人赚了,有的人赔了。

赔了的那个,总是被指责,“太贪了!总想着赚大钱或快钱,想要更多!不贪就不会赔......”

真相,不过只是赔了的那个人,不懂“游戏规则”而已!

2、从离开父母独自谋生那一刻,不管你多大,都已是成年人!

千寻的父母变成了猪,千寻一个人无助地在那个一切都未知、感觉十分恐怖的小镇,她想要活下去,再救父母。

有多少人孤身在外打拼,陌生的城市、没有亲友、没有依靠,那种要在一个不曾涉足的地方重新开始的信念,以及最终为了让父母家人过上更好生活的力量支撑,与此多相像!

3、工作很辛苦,但却撑起了你的独立人格。

“不工作的人会被变成动物”,是千寻收到的真诚告诫。

她去锅炉爷爷那里求收留,也愿意接受任何苛刻条件只要汤婆婆接纳自己给自己一份工作。

那份谨小的卑微以及获得工作后的如释重负,多像那年初入职实习的青涩的我们。

不懂什么是五险一金、不敢奢求什么优渥待遇、没有问东问西谈条件,只要一份工作,就好像有了得以立足的根本。

千寻的工作是劳累的体力活儿,没有多少“薪水”可言,但它让千寻有了独立的资本。

4、公司不需要你真实的本性,只需要你发挥出符合公司利益的能力。

汤屋,就像一家公司。

汤婆婆在接受千寻入职工作后,像一贯拿走其它职员的姓名一样,把千寻的本名“荻野千寻”改为了“千”,直呼“小千”。

你的真实名字多美好不重要,你的真性情什么样不重要,符合公司的一贯理念才重要。

有人说,“我就是真性情,走到哪里都一样。”

钦佩这样有勇气的人,但更多的是需要知道的是——真性情,是靠真本事支撑起来的。

如果千寻也真性情地坚持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5、不要奢望领导的真情!哪怕你的领导很不错!

白龙,是汤婆婆最得力的下属,但卖命的付出,换来的不过是一场利用后的无情弃杀。

在职场打感情牌,赢的永远都是老板。

对方用成本极低,换来你的死心塌地。

要知道,并明确——

所有的真情,都和钱相关。

不仅亲情、爱情、友情,职场更是!

我们工作,只是为了赚钱,不为填补感情空缺,梦想的占比也真的很低!

6、孤独的人,只是没有把自己的暖拿出来。

无脸男幽魂一样飘飘荡荡,他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孤独的人,没有玩伴和朋友,也不会有人愿意当他的玩伴和朋友,但也许,只是那张面具把自己遮盖得太严实,大家都看不到而已。

无脸男因为千寻的友善,便一股脑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都给千寻。

其实想想,如果一开始他对待旁人也有真心,或许不会孤独至此。

7、不属于你的东西,怎么得到的,怎么失去。

无脸男吞食了青蛙和其他客人,膨胀的欲望撑得他浑身难受。

千寻通过激怒的方式引得无脸男上下蹿跳,使得他吃进去的一切未来得及消化吸收,就又一一吐了出来。

这一前一后,恶心了旁人,也折磨了自己。

那些不正当的“得到”,满足了一时贪欲,却也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痛苦。

8、多一分善意,多一份福气。

千寻只是出于友好,在下雨天请无脸男进屋避雨,并特意给他留了门,不曾合上。

这是“举手之劳”,也是“小事一桩”,但那却是无脸男得到的第一份关爱和最大的温暖。

后来的无脸男,愿意把最好的都给千寻,也不允许有人欺负她。

关于善良,从来没有卑微的小,只有明亮的真。

9、你的名字,就是你人生的标志。

千寻帮助白龙回忆起了白龙的真名——赈早见琥珀主。

瞬间,白龙变回了自己原本的模样,找到了丢失的自我与人生。

汤婆婆夺走了很多人的姓名,让这些人忘记了自己本来的生活,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姓名,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用于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分的代号,实际里,却是你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做过的事、积下的德、攒下的口碑,是别人提起这个名字,脑海里的第一印象!

10、放下痛苦,才能新生!

故事结尾,白龙告诉千寻,一直往前走就能找到你的父母,千万不能回头。

如果说魔屋是一场噩梦,是现实里的磨难,不必多么纠缠和留恋,勇往直前,就能拥抱美好!

让你糟心和痛心的事,别回头。

你过去了,事情就过去了。

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

——枕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