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刚刚投票通过,23andMe下周SPAC上市,合并后估值35亿美元的核心价值在哪?

 生辉 2021-06-11

维珍集团旗下的 SPAC 公司 Virgin Group Acquisition Corp.(NYSE:VGAC) 今日宣布,其股东已投票通过了此前宣布的、合并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 23andMe 的协议,并将于 6 月 17 日更换股票代码为 “ME” 开始交易。这项耗时一年多的交易终于即将落地。

维珍集团是一家庞大的跨国商业帝国,由 Richard Branson 爵士创立,旗下子公司众多,业务范围包括空运、服装、电信运营、唱片甚至安全套各行各业。最有趣的是其也提供太空旅行飞行,机票的价格大约是 25 万美元 / 座,一些明星比如贾斯汀・比伯已经签了机票。

Richard Branson 爵士此前曾表示:“在我们评估过的数百家企业中,23andMe 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早期投资人,我见证了 23andMe 的发展过程。我非常认可安妮(Anne Wojcicki)为用户赋能的愿景,相信加上我们的资源,23andMe 将会给更多人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变化。”

在 23andMe 宣布通过 SPAC 方式在纽交所上市的消息时,有消息称合并后的估值可能为 35 亿美元

自 2006 年成立以来,美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 23andMe 一直提供 DTC(direct-to-consumer,直接面向消费者) 的基因检测试剂盒,号称 5 毫升唾液即可了解自己遗传基因。

2017 年,23andMe 旗下 10 项健康风险基因检测产品获 FDA 批准,该公司成为全球首家提供健康分析报告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公司。

实际上,对于 23andMe 这类以基因分型技术(Genotyping)为基础的个人基因检测产品,业内外一直争议不断。随着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组测序产品不断深入消费市场,23andMe 作为当前 DTC 基因检测行业内的明星公司,并没有参与进技术斗争,而是跨入了新药研发领域。

2C:产品准确性仍存疑

背靠美国多民族、多人种、多文化交融的环境背景,诸如 Ancestry、23andMe 等等 DTC 基因检测公司在技术发展初期都使用祖源分析(包括性状报告)作为市场噱头,从而积累大量的数据基础。

2013 年,在国际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宣布由于检测出自身携带 BRAC1 基因突变而决定切除双侧乳腺之后,不仅掀起了女性基因检测的浪潮,也带动个人基因检测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虽然朱莉使用的是 Myriad Genetics 公司旗下乳腺癌检测产品,但她的名人效应却使整个 DTC 基因检测行业获益。

23andMe 成立已有十余年,主要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技术(SNP),即针对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 DNA 序列多态性进行检测。只需客户提供几毫升唾液样本,就可以使用基因芯片对人体基因组中上百万个位点进行检测。

SNP:人类全基因组的 30 亿碱基对中,除了绝大部分相同的序列之外。能够体现出差异、且在人群中又存在相当比例的变异位点约有 6 千万个。定位个体中的差异性 DNA 序列并获得其基因型,就是 SNP 分型。目前,部分 SNP 基因型已被证实与性状、疾病有关。检测个体基因分型,就可以对性状、疾病风险进行预测。


图丨 SNP GENOTYPING 的 “跳跃式” 读取(来源:网络)

也就是说,23andMe 并不是对全部基因组进行测序,而是针对部分存在基因差异性的位点进行跳跃式读取,继而生成一份直观易读的祖源分析与健康分析报告提交给客户。

与后来获得高度普及的 Sequencing 技术相比,SNP 技术的优点是价格十分低廉,但也会忽略大量基因信息。早年间,大众对于遗传性基因检测结果的靠谱程度存疑。

在 2015 年前后,个人基因检测的风潮一路刮到中国,国内涌现出一大批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并获得迅速发展,其中 23 魔方、WEGENE 等品牌活跃至今。在此背景下,网络上出现的针对各家 DTC 基因检测产品的测评十分引人注目。

部分网友将自己在国内基因检测公司 23 魔方、WEGENE 和 23andMe 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结果存在出入。事实上,早期国内外 DTC 基因检测产品都经历过获得样本量少、检测结果极受地域性影响的问题。


23 魔方创始人兼 CEO 周坤解释道,国内外对比而言,巨大的人种差异导致了结论差异。国外的基因检测普遍基于高加索人种,华人较少,不同人种在基因表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于相同的遗传性状,国内外的公司也会在分析位点、分析方法上存在不同。

随着数据量的快速增长,不同公司的解读开始逐渐准确和一致 。但是,目前医学界内仍有少数疾病的致病基因、相关解读等没有全面、公正的结论,鉴于国内各公司可能选择不同的解读位点,少数评估结果依然存在差异。”

基于 SNP 技术进行的祖源分析和性状报告,目前还在弥补准确度的道路上。与之相比,23andMe 随后交付的健康检测则面临着更多质疑。

2017 年,23andMe 旗下的 10 项健康检测获得 FDA 批准,包括帕金森氏病,腹腔疾病和高雪氏病等。有了这些批准,该公司不仅能够分析客户的祖源血统,还可以基于 DNA 信息预测他们罹患疾病的风险。截止到目前,23andMe 提供包括 27 种与遗传基因相关疾病的健康风险报告,并发展出药物遗传学报告。

其中最具争议的检测项目,是通过检测基因 BRCA1 和 BRCA2 中的三个特定变异以判定乳腺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

图丨 23andMe 公开表示其 BRCA 检测并非诊断依据(来源:23andMe)

与之相比,专注于乳腺癌检测的 Myriad Genetics 公司的检测原理截然不同。Myriad 并不只测由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GWAS) 获取的几十个高风险位点,而是基于长期检测整条 BRCA1 和 BRCA2 基因的全外显子数据累计下的计算结果。有了高达百万例的数据基础,其风险预测模型显然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因此,有业内评论人士指出,目前已知有超过 1,000 种基因变异与乳腺癌相关,23andMe 仅搜索三种变异无法提供完整的风险概况。

针对这种观点,曾在 Illumina 任职多年,目前掌舵癌症早筛公司基准医疗的范建兵博士表示,当前的商业化 SNP 检测技术多数使用基因芯片作为检测平台,覆盖上百万的(Germline 胚系)高风险位点。对于有些先天遗传性疾病能够实现有效的风险预测,不过对于后天形成的、受环境影响导致的致病基因突变,以及罕见突变等就无能为力了 。

从技术层面上出发就不难理解了,23andMe 的风险评估报告不能作为临床参考依据,倒是用作个人健康生活指南更为合适。范博士举例道,如果个人经过 23andMe 检测发现自己有较高的乳腺癌患病风险,可以选择在适应年龄段内经常做专业的乳腺癌检测,尽可能在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发现它,从而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除了 23andMe 的疾病风险预测屡获进展之外,今年 1 月,美国 FDA 批准 Helix 公司基于全外显子(WES)测序技术的阿尔兹海默症风险检测。这些带头性举动发射出了对于健康人群的基因筛查进入发展的行业信号。

目前,国内的基因检测获批基本还是停留在面向患者的辅助诊断和精准用药层面,对健康人群的疾病风险评估、乃至筛查仍在起步阶段。但是可以看到,不仅 DTC 基因检测行业正在稳定发展,全基因组检测等先进技术也已经进入国内消费市场。

周坤表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重,国内医保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后疫情时代让大家明白预防医学将成趋势,也是这个行业的最初价值所在。

2B:基因数据推动的新药研发

尽管 23andMe 的两项 “主打业务” 饱受质疑,甚至一度与 FDA 激烈交锋,但却阻挡不住成千上万的客户购买该公司的产品。

23andMe 从一开始就坚定地站在 SNP 技术低廉的价格优势阵地上,初始定价为 999 美元。在接受了一系列融资之后,23andMe 于 2012 年宣布以 99 美元的价格提供个人遗传基因扫描服务 —— 也就是说,解读自己上百万个基因位点的费用就和买一件圣诞节礼物差不多。

先有价格优势在手,后有名人效应推波助澜,自 2007 年正式推出检测产品之后,23andMe 的用户量在三个四年之内都呈现出跨越数量级的飙升,分别实现 10 万、100 万和 1000 万用户突破。截止到目前,该公司已拥有超过 1200 万的用户并持续上涨。


掌握了大量基因组信息的 23andMe 自然不能白白闲置这些数据。

实际上,23andMe 从创建之初就在两条业务线上同时经营:一方面以极低廉的价格面向普通消费者端(2C 端)出售基因检测服务;另一方面面向企业端的服务才是他们真正的利基所在:23andMe 将自己掌握的消费者基因数据汇总出售给制药企业或生物科技公司。

23andMe 公开表示,约有 80%的客户同意授权个人数据用于科学研究。这就使得该公司能够使用其基因数据来开发新药和产品。

2015 年,23andMe 在其第二条业务线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启动了药物研发项目组(therapeutics group),利用新方法研发针对癌症、心血管疾病、皮肤病和免疫紊乱这 4 种疾病的新型药物,并与制药巨头达成合作,例如基因泰克用 6000 万美金置换其 3000 名帕金森患者的数据等。

2018 年,23andMe 又与葛兰素史克 (GSK) 联手,开始了一项为期四年的独家合作。目前为止,GSK 仍在使用由 23andMe 收集并建立的超过 1200 万个体数据的基因数据库进行新药研发,在研项目多达 40 余项。

2020 年 7 月,GSK 宣布与 23andMe 合作的首款研发新药 —— 一种 CD96 单抗进入临床 I 期试验阶段,该药物旨在改善癌症治疗的效果。

曾在 23andMe Therapeutics 担任计算生物主管,现为 ReviR 溪砾科技联合创始人兼 CEO 的岳鹏博士告诉生辉,23andMe 坐拥超过 1200 万个体的基因型 / 表型数据库,将其用于寻找新的致病基因然后进行成药转化,将取得惊人的效率和进展。

“对于药厂来说,现阶段制药成本越来越高,其中产品转化是一大烧钱项目。目前很多靶点的临床前研究已经十分透彻,但是进入临床阶段后效果就大打折扣,预测的致病相关性不准确是原因之一。而建立在大规模的数据体量之上,参与计算的人群样本数量越多,检测出的致病关联性就越明显,新药研发的进程就越快。

“大规模” 数据才是核心价值

对于此次 23andMe 通过 SPAC 上市的消息,数位行业内专家均表示,23andMe 凭借全球最大的基因型 / 表型研究数据库以及不断增长的用户量,一直是行业内和资本市场中的宠儿。

周坤认为,基因数据库的建设不仅可以造福广大受试人群,而且可以为医疗行业服务,包括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随着中国创新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基因检测公司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23andMe官网)

实际上,23andMe 的经营策略启发了众多基因检测公司。尤其是在 2019 年 DTC 基因检测行业整体经历滑坡,各公司纷纷提出了更为灵活的市场策略,要么投身到健康人群疾病评估当中,要么向药厂伸出橄榄枝。

还有更为大胆的,像 Luna DNA 和 Nebula Genomics 这样走区块链路线的基因检测公司,开始直接为制药公司和用户牵线数据交易。

促成这一举动的背后首要原因来自于群众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基因信息已经具有了商业价值,而人们对于其用途、保密性等等认知尚且不足。

对此,岳鹏解释道,只有大规模的基因数据才有分析的意义,这也是 23andMe 公司的核心价值所在。不论是在疾病研究还是新药研发的过程中,个人数据都会经过信息脱敏进入群体数据集。因此用户也不需要在此过程中亲历亲为。而对于 Luna 和 Nebula 这样的公司来说,交易透明化确实抓住了用户心理,但能否成功依然取决于最终形成的数据体量。

结合美国第一大祖源信息提供商 Ancestry 等公司的数据来看,目前美国 DTC 基因检测产品的用户已经超过 3000 万人,产品的用户渗透率已经高达 10%。与之相比,我国的个人基因检测用户刚刚突破百万大关,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