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说 || 放弃时,她们在想什么?

 彤话晓说 2021-06-11

晓彤老师,笔名蓝色季风 

 

 专注职场人情绪与压力管理

专业职场能力训练培训讲师

专职职业人群家庭关系辅导

针对家庭情感问题咨询答疑

著有《职场沟通零缺陷》《跳槽是个技术活》

CCTV12《夜线》BTV新闻《有话就说》BTV青年《谁在说》

专家评论嘉宾

喜欢本公号敬请转发,请点击上方“彤话晓说”加关注

 1 

轻生

自主性的对自己生命的终结方式,一般而言除去为了信仰而付出生命的终结者,就是对于生的绝望者。

身为妈妈,亲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带着自己十月怀胎搏命而生的孩子。

是什么样的心理,让她们选择放弃自己的同时,剥夺了孩子的生命呢?

 2 

思考

作为旁观者,没有切身体验,没有站在那一个时刻,也便无法揣测她们那一时的心情,那一时的痛苦,那一时的决心。

我不知道她家发生了什么,传言无法证真。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她必然是对生活绝望了。

 3 

梳理

这里面最大的疑惑是,她为什么带着孩子走。

通过既往案例,我们得到三种心理动机:

一是,她们认为自己走后,孩子一定会非常不幸福,会过得很悲惨。

这时候的人,必定是处于极度悲观的状态,她们通过对孩子未来的悲观预期,害怕他们重复自己的不幸,于是决定带走他们,这类母亲认为这样做是为孩子减轻痛苦。

二是,她们认为这是对辜负自己、伤害自己的人或家庭的惩罚。

你们让我不能生存,你们断绝了我的希望,那么我也要你们付出代价。

把意味着家庭未来和希望的孩子带走,让那个人或那些伤害自己的人,体会失去希望的痛苦。

最后一种情况是两者兼备

作为母亲她们担心孩子失去自己会不幸,也不愿意给对方或对方家庭留下希望,在自己离开时,让对方承受良心、舆论的谴责,更承受失去家庭希望的痛苦。

 4 

解析

听起来,似乎后两种情况都比较自私和残忍,但如果不是一个人极度绝望,是不会放弃自己的,如果用一个清醒、理智的头脑去评估这些母亲,显然是无效且不公平的。

如同我曾帮助过的一位母亲,她说到离婚后自己的生活艰难,父母的不愿接纳,每每都是没有出路,毫无希望的表达。

谈到唯一对她很好的哥哥,也是这样的悲观判断,她说哥哥有高血压,将来他都可能病倒,不可能再帮助自己。

她还判断哥哥可能连工作都保不住,因为私人企业不可能用一个病倒的人。

其实,这些都是她的悲观预期,40多岁有高血压的人很多,别人都能好好工作,好好治疗,但她马上就能想象哥哥倒下了,哥哥丢了工作,她将失去唯一能帮助自己的亲人。

说到判给前夫的儿子,她的猜测都是孩子吃不好,喝不好。

假设前夫再婚的话,继母如何虐待孩子,公婆如何只爱新孙子不爱大孙子,前夫如何给孩子脸色,不让孩子上好学校。

可这些都是毫无来由的,根本没有发生的,只是她的预期。

当我们经过长达一年的情绪调整之后,她回顾当初的自己很是惊讶,她说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什么事都想得那么悲观,甚至想过自杀,想过抢回孩子却无力抚养,最终要带着孩子不活了。

原因在于,我们都具有投射心理和根据过往经历推断未来的心理机能。

当人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就会产生对于自己经历不幸的投射,这些母亲根据自己的经历,想象未来孩子的生活,便得出了孩子必定不幸的结论。

再通过自己经历中所受伤害的反复回顾,强化了对未来的悲观预期,通过对旧伤的咀嚼,得出未来都会是不幸的结论。

当伤害反复出现,且自己无力抗争时,人就会将行为风险降到最低,停止抗争默默承受。

但内心并不平静,她们将所受伤害深植于心,形成深且沉的仇恨。

可是,报复家人是她们做不到的,她们的负罪感就会产生,她们认为想象是不道德的,可在伤害出现时又难以抑制。

于是,她们把对他人的谴责施放到自己身上。

为什么带着孩子放弃多发生在女性/母亲身上呢?

原因在于,很多母亲在生产之后会多多少少出现抑郁症状,如果这个时候家庭刺激过大,情感缺失过多,她们很容易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之中。

再有,抚养孩子一般是母亲付出更多一些,母亲也会更多地关注低龄子女,特别是孩子的婴幼儿时期。

在生活与抚养过程中,她们完成着母亲、妻子、女儿、儿媳、职业人等多重角色,这也会造成她们慢性进入情绪压力圈,需要比其他时候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如果无人理解,无人注意,就会成为抑郁的囚徒。

因此,对于产后女性和低龄子女的母亲,家庭和社会要有更多的关注。

当她们情绪低落,易悲观思考时,不要指责她们小心眼,更不要夸大她们的脆弱,而是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慰,更多给予她们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帮助他们从巨大的心理压力中释放自我。

如果家人没有能力帮助,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辅导。

 5 

期望

写这篇文字,不是要评论到底谁导致了母亲携儿自杀,而是想告诉全天下的女性,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不管伤害多么巨大,你都是不孤独的。

我遇到过:

  • 承受长年家暴的女性

  • 遭遇对方出轨且育有儿女的女性

  • 幼小的子女被婆家抢走再不能见面的女性

  • 儿子两岁被拐卖再也没找回来的女性

她们都很痛苦,也有悲观情绪,更有生不如死的想法,但她们都及时地、积极地自救,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走出了内心的阴霾。

我更要提醒这些女性的身边人,不管是亲属还是朋友,当我们感觉到这些母亲存在消极悲观心理时,不要只是劝慰几句,更不要只是与她一起谴责加害人,

而是要及时通过专业的手段,帮她们梳理情绪,强大内心,这才是真正的帮助她们,拯救她们。

评论一件事很容易,但改变这种心理很难,需要每个人的关注与努力。

社会是复杂的,情感是变化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件件,需要强大的内心去应对,需要我们学会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情绪关注,来规避那些可能出现的情绪风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