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孩子“失爱”吗?父母双全就不缺爱啦?

 彤话晓说 2021-06-11

长按左侧二维码

这里没有鸡汤

只有真情关爱

周五专栏||彤话教育

庞大的“失爱”家庭子女群体

他们是谁?

文:晓彤老师

图:来自网络

昨天,一档法制频道的节目来采访,谈及一个父母双全,并且肯定是爱孩子的家庭,这个孩子却犯下了伤害他人致死的罪行。

记者希望我对这个孩子所表现出的问题,说一说社会层面的思考。

 

接到这个节目的文稿时,我就想到了一个长期以来引起我忧虑的话题,也是在所有涉及到青少年犯罪的节目中,我时常呼吁的事情

——失爱孩子的心灵成长。

这里的“失爱”指的是以下几类:

  • 父母双失:双亲去世或离家后不再出现;

  • 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一方不再承担照顾、养育和爱护的责任;

  • 父母双全:虽然父母健在,但因为事业或是外出打工,长期疏于与孩子接触,极少情感互动,遥控关爱也多是只问吃喝和健康。

从这一分类不难看出,并不是父母双全的孩子就不会处于“失爱”状态,也不是父母尽到了养育的义务,孩子就不缺爱,更不是隔辈人替代养育了,孩子就不会“失爱”。

从《家庭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孩子的养育主体顺序是:

主要养育者:母亲

次要养育者:父亲

隔代养育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替代养育者:保姆/育儿师等

从这个顺序我们不难看出,孩子出生到长大的过程中,他们的养育主体是父母,他们获得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

更重要的是,在20岁之前,他们要完成个人同一性的过程,只有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他们才能实现对自我的统一认识。

关于“个人同一性”需要普及一下:

个人同一性,又称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一个人真正认识到“我是我”,“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形成统一人格,一致的情感、态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中,家庭环境,情感环境,榜样给予至关重要。

他们逐渐清晰自己,逐渐形成亲社会心态,都与陪伴他们婴儿、幼儿、童年、少年的主体环境密不可分。

回到我之前提及的接受采访中说到年轻人,今年20岁,正是个人同一性形成的关键阶段,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个人同一性扩散的表现。

从小家境困难,父母外出打工,对于唯一的儿子,不想上学就不上,早早出外打工进入社会。

他们认为这就是养育,因为要给挣钱养家。

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双全的失爱家庭,孩子成长到青年期时,仍然没有获得过完整的家庭情感传递,无法实现个人同一性。

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他的价值观依赖于外部给予,随时都会变化,随时都会冲突。

低龄进入社会,没有获得学校给予的补偿性教育,更强化了他的情感能力不足,个人价值观体系的残缺,人格的不稳定性。

 

从这个孩子身上,我想到了不久前周杰伦在演唱会上,为了粉丝大骂安保人员。人们只顾不遗余力地或是袒护,或是攻击。

从家庭教育角度上看,这就是一个“个人同一性”没有完成的孩子长大了。

周杰伦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爱的缺失给他带来了自我认知偏差,他的情感依赖于母亲,价值观也会依赖于母亲。

特别是情感能力方面,这类孩子普遍会产生情感问题,对于亲近他们,用心对他们的人,会产生过度的依赖,过度的重视,导致情感对象受到攻击时,控制不好自己情绪,产生过激言行。

而一旦感受对方不再爱了,也会产生严重的失衡心理,调整能力不足,是使这类孩子成人后易受感情伤害,且难以愈合的原因。

如同那个犯了伤害罪的年轻人,看似已经成年,实质童年的心理过程尚未完成。

诚然,他必须要按照法律的约束受到应有的惩罚。

但是,监狱、牢房,替代不了父母,也无法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同一性。

真正能够帮助孩子的,是父母!

 

正在养育孩子的父母们必须更加清楚,什么是养育,什么是关爱。

单纯的为了养孩子挣钱,为了养孩子而关心他们吃好了吗?被人欺负了吗?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会养育出问题儿童,问题少年,问题青年。

多年前,一位父亲对我说:趁孩子小,我们两口子拼几年事业,等他大了我再多陪陪他,反正现在他什么也不懂呢。

在奶奶的陪伴下,孩子长大,进入初中、高中一直寄宿。

高二那年,孩子突然失控,拒绝上学,与一群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把哥们儿放在第一位,为了大哥可以偷家里的钱,甚至可以伤害别人至骨折。

此时,父亲赔偿了对方十几万,才获得了免于起诉的结果。

在接儿子回家的路上,这位父亲伤心欲绝,他哭着对儿子说:爸爸妈妈拼搏这些年还不都是为了你?你怎么能这么不懂事!

儿子也觉得对不起父母,可他说:

我大哥对我真的好,他去哪儿都带着我,谁多看我一眼他都会揍那小子,还帮我追喜欢的女生。

你们不知道,我崇拜他,为他做什么我都心甘情愿。

父亲很震惊,他用自以为真诚的爱养育长大的孩子,却如此的好坏不分,黑白不明。

甚至在他身上,父亲感受了冷淡、疏离。

之后的交流过程中,孩子虽然说不出来原由,但讲出了他的心理感受。

他说:爸妈真的爱我,他们给我最好的吃穿,让我上最好的学校,他们拼命工作。

然而,他的情感回忆只有奶奶,可奶奶无法与长大的他交流,更不可能分享他的社会认识,也无法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社会体验,与这个孩子进行对话。

于是,孩子在外部找到了情感慰藉,甚至把自己无法实现的同一性,投射到了那些哥们儿身上。

并且,在男孩性格养成中,最崇尚英雄情节的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父亲榜样,而是社会青年的暴力与凶残。

 

大家不要奇怪,每个人长大的过程中,都会经历“我是谁”的阶段。

只有很好的达成或是哪怕延迟偿付,都能够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格,具有亲社会的心态。

反之,这个过程处于迷茫状态。

得不到良好的父母陪伴,缺乏亲情互动,没有父母榜样的孩子,很可能出现负面心理,甚至生成反社会人格。

而整个社会当中,正有一批又一批或父母双全,或家庭残缺,却真空了童年的孩子们走来。

他们已经迈进成人社会,却拥有着未完成成人化和社会化的心理。

他们存在着严重的情感缺失,情感能力普遍较低,甚至是低下。

他们价值观不稳定,人格不健全,容易受到他人诱惑,也容易产生反社会行为。

因此,我再次大声呼吁,父母不仅要养孩子,还要育孩子,这个养育与情感关爱、亲情体验、父母榜样、规则建立同步而行。

切不可一味地投入物质,投入健康关注,替代了自己的父母情感责任,这样只会培养出心理不健康的孩子。

  END  

教育提示  

父母关爱包括:

  1. 亲情陪伴:重在质量,不是数量,天天陪着孩子的父母,也可能养育出缺爱的孩子;

  2. 情感互动:感知孩子的情绪、情感,与之形成情感呼应,不是猜测,是体会、感受和反馈;

  3. 情感关注:定期互动,学会倾听和理解,不是一味地把自认为对的、好的硬灌给孩子。


晓彤老师签名本

《跳槽是个技术活》

58

关注公号

留言购买

专注职场人情绪与压力管理

专业职场能力训练培训讲师

专职职业人群家庭关系辅导

针对家庭情感问题咨询答疑

解忧杂货店·大掌柜晓彤老师

CCTV12《夜线》专家评论员

BTV新闻《大家谈》专家评论员

BTV青年《谁在说》专家评论员

中国人力资源俱乐部·理事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特聘讲师

咨询邮箱

amy1106@sohu.com(题目请标注“咨询”)

QQ咨询

2950981663(在本公众号留言预约)

1对1咨询(可语音)

电脑上“在行”网站或手机下载“在行”app,搜索“张晓彤”即可预约。

微信公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